美中談判有時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但有時波濤洶湧暗藏殺機,這一回川普打算將習進平一軍,以5月10日為最終通牒,要嘛,中國接受我川普的條件,否則嘛,我川普直接調漲中國進口美國的關稅!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進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應該是川普的心境寫照。
美中貿易當中,美國一直以來是貿易逆差國,也就是美國一直以來出口到中國的商品貿易額,大幅度少於進口到美國的貿易額。
差異多大呢?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
Census Bureau的調查,以2018年為例,逆差為419,162百萬美元(4,191億美元),所以,事實上川普的5,250億美元指的應該是中國進口的美國商品總額,而不是貿易逆差。
這下子,形同對中國出口的到美國的商品全面宣戰!
美中貿易逆差是逐年增加,2017年的逆差為375,576.4百萬美元,等於是年成長11.6%,但這個逆差也不是川普當總統才造成的,只能說中國貨賣給美國太便宜,以致於擠壓美國廠商生存的機會。
但貿易戰一開打,不會只是單方面受傷,而是雙方面,所以,在之前兩波課徵高額懲罰性關稅之後,雖然進口額降低了,但同樣出口到中國的貿易額也降低,這會不會影響美國的GDP成長率呢?(同樣的,中國也有負面影響,拉低GDP成長率)
因為GDP處理貿易額是計算出口減去進口的淨額,因為美國是貿易逆差,所以對GDP而言是「減項」(淨額為負值),2018年為-622,106百萬美元,意思是,美國的出口太少,中國的進口商品總額全部也才佔21%,讓中國進口商品減少降低貿易逆差,也只能貢獻一些些。
但只要淨額的逆差降低,假定其它條件不變之下,GDP就可以成長!然而,因為進口商品變貴了,也等同掠奪美國消費者的皮包,意思是,民間消費一來一往之間到底會不會成長?這很難定論。因為商品的價格彈性不一。
但政治上,對美國本土生產業者,有交代!
貿易逆差在國際間的處理方式一般都是以金融帳流出來解決雙邊的平衡(經常帳順差,則金融帳流出),貿易手法就是以「反傾銷」與「反補貼」來課徵高額的關稅,這一來就可以拉高進口商品與本土商品之間的價差。
最近,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床墊提起反傾銷調查,如果調查結果侵害成立,美國商務部就會對中國的床墊課徵高額的反傾銷稅(據說是150%),如此一來,美國人不管買美國製造的床墊或中國製造床墊,價格上都會差不多,消費者會買中國製造的床墊嗎?
美中貿易戰爭若持續下去,對世界經濟佈局一定有影響。
首先,過往全球化的佈局採取的是長鍊佈局,用交貨時間(Lead Time)換取成本,但中美貿易戰爭開打後,加上美國逐漸要檢討貿易優惠條件(
GSP),全球化長鍊的佈局慢慢要開始轉變為短練的佈局。於是乎,加上全球性的追稅《共同申報準則》(CRS),「美國製造」開始變成某些企業必須要思考的策略問題。
全球化生產真的比較有利嗎?
至於,臺灣在這波中美貿易戰中會受益嗎?短期來說,因為轉單效應會受益,中期來說,中國出口的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在(製造成本與貿易成本),會有西進的業者移回臺灣,但應該不會是全面性,至少臺灣的製造成本不會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