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拚經濟,點得了火嗎?

更新於 2019/05/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註:重見天日

這篇文章是2017年受邀在YesMedia發表的評論,因為YesMedia已經關站,詳細發表日期已經不可考,Google的歷史搜尋亦找不到資料,就選擇在此把之前的文章重見天日。所以,文章的內容是針對當初的新聞事件所評論,並非最近的新聞,特此說明。

公務人員加薪,帶動全民加薪?

公務人員自2011年加薪3%之後,七年來均未加薪,行政院長賴清德上台後宣布明年公務人員加薪3%,希望透過公務人員加薪,促使企業也能夠同步加薪,點火經濟成長的動能。
主計總處預估,軍公教加薪3%,若企業界能夠跟進,可望帶動整體GDP增加0.6%,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約提高0.04%,若公民營企業全體響應加薪會增加0.28%,二者合計CPI變動率上升0.32%,全年則上漲約1.1%。
自1985年起,公務人員雖然不是年年加薪,加上明年這一次加薪的話,計有16次加薪,其中最高的是1991年一次加薪13%,在1995後除了1986年那一次加薪5%之外,公務人員的加薪比率都只有3%。

臺灣薪資成長率早已逐年下降

我認為大家一定很在意,公務人員加薪的比率與一般勞工經常性薪資成長的比率孰高孰低,下圖是公務人員加薪比率與勞工經常性薪資(年均)成長率的比較圖,兩者相較,在公務人員加薪的次數中(15次),落後7次,領先8次,然圖中我們也發現一個事實,1992年以後不論是公務人員或是一般勞工,薪資成長率已經逐年下降,那一年則是台商赴大陸投資的高點。
Figure 1:公務人員加薪與勞工經常性薪資成長率比較圖
當然,我們都期望薪資的成長率能夠高於物價的成長率,如此一來實質薪資才有成長,以公務人員的加薪歷史來看,加薪比率普遍都超過物價成長率,只有在1995年那一次加薪3%落後物價成長率的3.66%,然勞工的薪資成長率在2003年以前普遍超過物價成長率,但在2004年以後的14年內只有5年曾經超過物價成長率,其餘都是落後,也難怪實質薪資正在逐年落後,勞工有感但政府顯然無感。

加薪能夠促進經濟成長嗎?

但是,加薪會促使GDP成長嗎?統計自1985年後,公務人員薪資、勞工經常性薪資成長率與GDP成長率之間的相關性大約0.46到0.58之間的正相關,然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因為GDP的計算因子包含民間消費、投資、政府消費與淨出口值,而GDP成長率和物價之間的相關係數僅有0.3,代表物價與經濟成長之間雖然是正相關,但彼此間的相關性不高。
Figure 2:薪資成長率、物價年增率與GDP成長率比較
回到之前行政院的論述,加薪真的會讓經濟成長嗎?經濟成長的因子不外乎消費、投資、政府消費與淨出口,這其中公務人員加薪絕對會讓政府消費增加,GDP一定會增加,但是否會促使全體勞工加薪則不盡然,正因為勞力市場仍是以市場經濟為主,景氣、產業結構都不轉型,薪資如何能夠成長?

實質薪資成長率年年落後

自2001年以後,勞工的薪資成長率普遍低於2%,大部分都在1.5%以下,最近一次薪資成長率超過3%以經是在17年以前,我們如何能夠相信光靠公務人員加薪,就能夠讓全體勞工的薪資一次跳過3%的門檻呢?更何況,實質薪資至少已經落後17年以上,薪資要能夠「連本帶利」漲回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我認為行政院的說法有很大誤導,第一,所有公務人員加薪是政策,第二,全體勞工加薪是假設,第三,即使薪資增幅到1,000億元,也不盡然會讓GDP增幅達0.6%,是因為「邊際消費傾向」的問題,我們不會把錢「全部花完」,一定一部份會儲蓄。
這0.6%是如何得出的?就是把「假定加薪的金額」除以去年的GDP而已,愈辛苦的年代與對未來不清楚的年代,大部分的人都選擇多儲蓄而少消費,因此,主計總處又如何能夠假設,人民有一致的默契決定把加薪多出來錢「通通花掉」呢?再者,又如何假定人民又有一致的默契,選擇完全MIT的國產貨呢?
大部分時候,我覺得即使是行政院或國發會提供的一些數據預測,都是簡單的數學再加上簡單的經濟理論就出爐了,其嚴謹度,根本過不了「大一經濟學原理」這一關!
我們的經濟數據預測,經常以「封閉國家」的方式敲計算機,問題是,至今除了幾個特定國家,請告訴我,哪個國家是「封閉式國家」?
經濟要點火,絕對不是從薪資著手,薪資是結果,但不是目的,賴院長是醫生,會不會開錯藥了呢?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零售商機預期受所得影響而衰退,宮廟之間的普渡供桌和香油錢照理也會受倒波及,產業內的競爭受到收入降低影響更加白熱化,然大型宮廟的供桌數則另有一層經濟意涵。
觀光本有環境負載的限制,一個地區的觀光需求的承載力本有其限制,當出現泡沫式的需求與追逐的供給,本質上就會造成很多環境成本,這些環境成本所造成的外部性就會由旅客和當地人來共同承擔,觀光品質低落本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從經濟學的分析觀察,泡沫的起與滅都是可預見的,只是大家都「視而不見」罷了!
共享單車不存在「柏拉圖最適境界」,代表這其中一定有人獲益,也有人權益受損,如果要讓產業有創新經營的空間,應該讓經濟學家來傷腦筋了。
我認為比特幣當今的發展,應該不是虛擬貨幣,而是一種虛擬資產,因為物以稀為貴,它跟黃金一樣,都是一種「風險性資產」,當然會泡沫!
透過簡單的數學,我們學到一個教訓,人民為錯誤又失敗的政策買單,不管是用徵稅的方式還是用分攤的方式,一段時間後,資金的成本就會一路膨脹,時間愈久則損失愈大。 這還是用單一事件來分析,但政府犯傻、犯錯和犯呆的政策不會只有一件,如果我們真的用數字一一檢視,不管是損失或者是債務都會快速膨脹。
零售商機預期受所得影響而衰退,宮廟之間的普渡供桌和香油錢照理也會受倒波及,產業內的競爭受到收入降低影響更加白熱化,然大型宮廟的供桌數則另有一層經濟意涵。
觀光本有環境負載的限制,一個地區的觀光需求的承載力本有其限制,當出現泡沫式的需求與追逐的供給,本質上就會造成很多環境成本,這些環境成本所造成的外部性就會由旅客和當地人來共同承擔,觀光品質低落本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從經濟學的分析觀察,泡沫的起與滅都是可預見的,只是大家都「視而不見」罷了!
共享單車不存在「柏拉圖最適境界」,代表這其中一定有人獲益,也有人權益受損,如果要讓產業有創新經營的空間,應該讓經濟學家來傷腦筋了。
我認為比特幣當今的發展,應該不是虛擬貨幣,而是一種虛擬資產,因為物以稀為貴,它跟黃金一樣,都是一種「風險性資產」,當然會泡沫!
透過簡單的數學,我們學到一個教訓,人民為錯誤又失敗的政策買單,不管是用徵稅的方式還是用分攤的方式,一段時間後,資金的成本就會一路膨脹,時間愈久則損失愈大。 這還是用單一事件來分析,但政府犯傻、犯錯和犯呆的政策不會只有一件,如果我們真的用數字一一檢視,不管是損失或者是債務都會快速膨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大家會統計上班期間總所得多少嗎? 今天來統計一下,早期工作不算,以我最後這個工作84年到109年上班25年總所得: 一.    名目薪資:2223萬 二.    實領薪資:2028萬 說明:原薪資扣除勞健保、勞退6%自提、福儲6%自提、所得稅預扣。 三.    福儲基金:299萬 說明:
Thumbnail
老闆要多給員工一些錢,好事一樁。 但是,要給之前請想清楚,這些錢是工資嗎?還是不是工資? 是工資,那好處理呀,勞健保跟勞退就隨著級距調整提撥,當然每小時(日)加班費工資額也會提高,還有擬制工資(特休不休假工資) 結算也會增加。 若不是工資,那得說明定義清楚,重點是主管機關跟行政法院要採信於你才
Thumbnail
公職打工仔為何要投資? 公職調薪速度慢,完全大輸通膨 現在的公職打工仔已經不如早期的打工仔 如果把未來會升遷加薪考慮進去 以平均年薪100萬計算40年你也頂多賺4000萬 但是雙北2房大約就要2000萬了 事實上你有可能月薪一半都拿來存下來嗎? 不要公職做一輩子 結果退休在北車
Thumbnail
隨著新一屆立法委員上任,公教人員退休金相關法案再次引人注目。政府在退休金管理面臨破產危機,而政治攻擊甚嚴。本文剖析歷史背景、政府管理問題,並提出公教人員修法訴求。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GDP年年創新高,這似乎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然而,與此同時,許多人卻感到困惑:為什麼儘管經濟持續增長,但實質薪資卻未見提升?年輕人對此感到失望,甚至選擇躺平,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Thumbnail
本文主要建議;有關當局在工資調整的議題上面,把月薪(Salary)和時薪(Wages)的調整分開處理。希望在時薪上面;盡快做更大幅度的調高。 工作的收入是國民所得的最主要來源。為了提高國民收入,改善生活水準,歷屆政府無不絞盡腦汁;設法每年都可以調整幾個百分比。可是事實證明,好幾百萬國民的薪水或是工
Thumbnail
主計總處昨2月19日公布「112 年 12 月暨全年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結果」報告,2023 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 4 萬 5496 元,加上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共 1 萬 3049 元, 合計後全體受僱員工的總薪資平均為 5 萬 8545 元,年增.42%。 這是中介數,會影響受
Thumbnail
勞基法已施行多年 現今2024盡還把勞基法當福利? 這種老闆智商不足 你跟他混 吃沙? 1.思維低弱老闆絕對不要跟 104缺開4萬5 面談過程中都不跟你講到薪資結構 你面試完 職缺待遇卻降為4萬 2.垃圾老闆 我不相信以上情境 官員 勞檢 都不知道 這種公家機關 真的領著納
Thumbnail
國防預算要達GDP 3% 一直是一個熱門國防議題,某些人還將其視為2024年總統選舉候選人是否重視國防的指標。但為何多年來無法達標呢? 要編多少才能達標呢? 政府稅收能負擔嗎? 這不只是國防議題,這關乎整個中央政府的預算結構。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大家會統計上班期間總所得多少嗎? 今天來統計一下,早期工作不算,以我最後這個工作84年到109年上班25年總所得: 一.    名目薪資:2223萬 二.    實領薪資:2028萬 說明:原薪資扣除勞健保、勞退6%自提、福儲6%自提、所得稅預扣。 三.    福儲基金:299萬 說明:
Thumbnail
老闆要多給員工一些錢,好事一樁。 但是,要給之前請想清楚,這些錢是工資嗎?還是不是工資? 是工資,那好處理呀,勞健保跟勞退就隨著級距調整提撥,當然每小時(日)加班費工資額也會提高,還有擬制工資(特休不休假工資) 結算也會增加。 若不是工資,那得說明定義清楚,重點是主管機關跟行政法院要採信於你才
Thumbnail
公職打工仔為何要投資? 公職調薪速度慢,完全大輸通膨 現在的公職打工仔已經不如早期的打工仔 如果把未來會升遷加薪考慮進去 以平均年薪100萬計算40年你也頂多賺4000萬 但是雙北2房大約就要2000萬了 事實上你有可能月薪一半都拿來存下來嗎? 不要公職做一輩子 結果退休在北車
Thumbnail
隨著新一屆立法委員上任,公教人員退休金相關法案再次引人注目。政府在退休金管理面臨破產危機,而政治攻擊甚嚴。本文剖析歷史背景、政府管理問題,並提出公教人員修法訴求。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GDP年年創新高,這似乎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然而,與此同時,許多人卻感到困惑:為什麼儘管經濟持續增長,但實質薪資卻未見提升?年輕人對此感到失望,甚至選擇躺平,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Thumbnail
本文主要建議;有關當局在工資調整的議題上面,把月薪(Salary)和時薪(Wages)的調整分開處理。希望在時薪上面;盡快做更大幅度的調高。 工作的收入是國民所得的最主要來源。為了提高國民收入,改善生活水準,歷屆政府無不絞盡腦汁;設法每年都可以調整幾個百分比。可是事實證明,好幾百萬國民的薪水或是工
Thumbnail
主計總處昨2月19日公布「112 年 12 月暨全年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結果」報告,2023 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 4 萬 5496 元,加上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共 1 萬 3049 元, 合計後全體受僱員工的總薪資平均為 5 萬 8545 元,年增.42%。 這是中介數,會影響受
Thumbnail
勞基法已施行多年 現今2024盡還把勞基法當福利? 這種老闆智商不足 你跟他混 吃沙? 1.思維低弱老闆絕對不要跟 104缺開4萬5 面談過程中都不跟你講到薪資結構 你面試完 職缺待遇卻降為4萬 2.垃圾老闆 我不相信以上情境 官員 勞檢 都不知道 這種公家機關 真的領著納
Thumbnail
國防預算要達GDP 3% 一直是一個熱門國防議題,某些人還將其視為2024年總統選舉候選人是否重視國防的指標。但為何多年來無法達標呢? 要編多少才能達標呢? 政府稅收能負擔嗎? 這不只是國防議題,這關乎整個中央政府的預算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