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虔敬」與「兒童人權」之間的距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那天在教會,發生了一件事,我在臉書上做了簡單的紀錄,這裡想再延伸一些完整的想法。
那天是安息日。小孩依舊在教堂裡跑來跑去、跑進跑出的。聖餐聚會時,他們待在位子上的時間不多,除了跑出去會堂外,也在椅子底下爬來爬去,一個人爬,另一個人在原地等那個人「闖關」成功。
我,雖然都可以理解他們的需求,但總是會在要或不要放棄之間徘徊。
放棄什麼呢?放棄成為一個培養聖徒的媽媽,但同時放棄成為一個讓孩子對教會感到反感的媽媽;放棄堅持不威脅不利誘的溝通原則,但也放棄完全順從孩子的選擇....各種放棄,卻也是各種選擇,在腦子裡面翻轉著。
但我從來沒有下定決心,因為我一直還在摸索著,這兩者的價值---教會需要被維護的「神聖性」與孩子需要被維護的「兒童人權」,究竟有沒有衝突呢?我會不會擴張了成人的「神聖性」的需求,卻犧牲了孩子的特質帶來的需求?我會不會擴張了「兒童人權」,而影響了其他成員的需求?
兩者之間,有沒有兼顧的機會?
說穿了,類似於「小孩在火車上會不會吵到別人」的萬年考古題,仍在這個場合不斷發生。
只是,宗教的會所,有著屬於宗教信仰上的潛在價值需求。
教會是個需要虔敬的地方。虔敬,似乎就需要至少一些「安靜」的狀態,讓每個進來的人,都能在此專注的與神對話(此時心裡的疑問是:吵鬧時能不能與神對話呢?人的心裡是不是其實才是最吵鬧的地方呢?所以難怪孩子總是無法接受這個說法啊XD)。
而站在傳承的觀點,教會許多的父母也希望在週日能在會堂中好好聽演講,或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培養對福音的認識,鞏固他的信仰。這是許多教會父母在過程中努力的。
只是,幼童在這個階段的身體與大腦的需求,都還未能如同大人一般,定靜安慮得的坐在位子上聽著每一段長達10分鐘的演講。孩子們還很難完全的控制自己的音量。好動的孩子們,甚至很需要動,專注度很短。這些孩子們,同時也是教會的成員,他們的特質,有沒有辦法被理解,而不是被「馴化」呢?
另一部分,也是我心中經常盤旋的疑問。如果一項福音知識,只能透過強求孩子坐著、安靜著,才能被理解,那麼,孩子最終在身體留下的感受是什麼呢?他仍會對這樣的知識產生渴望嗎?這會不會也是一種威權教育呢?
而我們在傳承的過程中,是否也能接納,即便我們非常努力,孩子有一天可能做出與我們不同的選擇呢?
於是,總是在萬念俱灰又腦中充滿矛盾思考之際,我最後選擇把孩子帶到一個沒有人的教室,讓他們在裡面「放鬆」「休息」,終於可以用正常音量說話,終於可以玩大動作的遊戲。
我自然是聽不到演講了,但是,那一刻看著孩子自在的活動、開心的表情,我覺得今天我內在的「神聖性」已經達到XD。經常,我的安息日是這樣結束的。覺得特別的累,覺得特別的無助。有時候,我開始對未來不抱任何期待。
但心裡也在問自己,真的只能在0與1之間選擇嗎?
那天,發生了一件事。
因為教會最近整修,走廊很窄,休息期間人潮眾多,我跟一直在走廊翻跟斗或跑跳的弟咕說:「弟咕,你站邊邊一點,不要擋到走道喔。」
這時,蔡會長--我們的花蓮支聯會會長--走過來剛好聽到我們的對話。
他彎下身---他每次見到孩子,都是彎下身體,跟孩子高度一致,跟孩子們說話打招呼的---他微笑跟弟咕說:
「弟咕你好,#站哪裡都可以的喔,沒有關係的。」
弟咕笑了一下,沒說什麼。他摸摸弟咕的頭,對我微笑點點頭,離開了。
我當下沒有什麼反應,可是我當晚一邊打下這些字,一邊淚流滿面。
這簡單的一句話,我覺得焦慮的我完全的被接住了。
那對孩子的「完全接納」,對小孩的狀態與大人的狀態一視同仁,對小孩信賴---我甚至感受到他理解著母親的壓力與焦慮。
那瞬間,真的好像看見耶穌基督在與孩子說話。
就像水庫洩洪一樣,那壓力,我沒有想過竟然這麼的大,尤其生了老三加上老王有時工作不在,幾個月以來,我眼裡快要只剩下我的孩子有沒有變成教會裡大家的困擾,而看不見他們真正的狀態,或是有餘裕關心別人。
我感受到我的心在這幾個月以來的安息日裡,幾乎是焦慮到封閉起來的。
我不知道其他有孩子的成員感受是如何,但當我察覺過去的壓力狀態,我完全可以想像,光是這樣的壓力,就足以讓一個媽媽放棄來教會。
原因不是因為孩子的「調皮」,而是因為「擔心被評價與影響到別人的無形壓力」。對孩子來說,則是有著「不被理解的壓迫感」。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我們能作些什麼,來為「親子」卸除這樣的壓力,讓教會成為親子友善的場所呢?
主動的支持母親,主動的理解每個孩子多元的特質,我相信,我們可以看見每個人,包括每個孩子背後的「神聖的動機」
耶穌基督說,「像小孩子一樣」,每個孩子的身上,就帶著最純粹的神聖。
「虔敬」與「兒童人權」之間的距離,其實是可以沒有距離的。
教會啊,是一個需要寧靜虔敬的地方。可是我們經常忘記,真正的虔敬與神聖,就是「愛」。
對孩子的愛,對神的愛。
對孩子的信心,對神的信心。
讓孩子感受到人與神對他的愛,
也才能找到真正的寧靜。
謝謝蔡會長的愛,
讓我在這些重要的小事裡,
重拾信心。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0好幾了,過著自己未曾預期的生活,體驗著未曾預期的辛苦。不確定再一個十年,我會變成什麼樣子? 先把這些記錄下來,無論會長成什麼樣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婆婆聽到孫子開始上主日學後,整個人坐不住了。直接撂下「反正他是長孫就得學拜拜!」我想這就是生而為人最失敗的教育吧,不尊重他人的意志、認為自己相信的就是對的,然後逼迫別人必須無條件的遵從。 對我而言,信仰是每個人的自由,我很愛我的小孩,當然希望他可以跟我一樣成為基督徒,現在的他僅僅算是個慕道友。
國中吵雜的教室,忘了哪一門課要我們分組編排一個約會行程,那時我問:「交往意義何在?」,而恰好前陣子有了些想法,就讓這篇文章,來回應過去的自己吧! 要好好回應一個問題可不容易,先讓我試試看用成長童年的角度切入。 我成長在一個,類似教會的環境。父親類似於牧師,有空會到處家訪,關懷附近的信徒;家裏類似
Thumbnail
我們教會小組的成員要畢業了,於是約好大家一起吃個飯~ 這邊不說明餐廳,因為不是重點 吃飯當天 下午的時候,內在的小孩忽然開始騷動,當我察覺的時候,已經失控了。 就這樣持續到聚餐時間,小組長還擔心的問我還要去嗎? 我心堅定,覺得一定要去。 席間,仍然不受控,無法參與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慶幸的
Thumbnail
在幾次的禱告服事中,我發現童年被忽視的經驗,經常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在他們的心中,經常有一個謊言在對他們說:「我是不重要的。」當我們邀請聖靈啟示受傷的源頭時,經常發現父母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所說的話有關。這提醒我,有時候身為權柄,我們所說的話,經常比現實的處境,更有殺傷力。
Thumbnail
也在閒暇時,走進更多的廟宇,道教的、佛教的云云,跪在佛前緊閉著眼直到世界安靜而恍惚;或者試著走進更多自己,盤腿冥想或者呼吸,理解我的身體、我的智識和本我;但好像依然無所謂神,只是我在體驗世間種種,而我有所感動。
Thumbnail
經過了十個月,終於我讓孩子可以好好離開我,獨立參加兒童主日。 身為一個媽媽,陪伴小孩是理所當然,因為我們愛孩子,媽媽的愛有時是犧牲的愛,把自己放在很後面,看著孩子逐漸長大,成為一個能好好與我分離的個體時,就要放手,讓他獨自面對現實環境中的一切。
Thumbnail
這幾週小孩開始參加敬拜團,就是要邊唱詩歌邊跳舞,小男生樂在其中。從前我沒想過原來有自己的信仰是這麼不容易的事。我的孩子一直到去年暑假開口說:「我是基督徒」後我才正式帶他參加教會活動。這一切源自我有一位對佛教熱衷到不行的婆婆、錢捐很多很多的婆婆。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今天是主日,在教會的聚會結束後,和成為母親的小羊姊有提到關於〝培養生活自理〞的部分。 我想,對大部分的讀者,只是看到我的表面,認為我受到過度保護的事實。 其實,我的實際努力,是鮮少讀者能理解的。 但,不管怎麼說,主都知道。 當初,在姊妹會的下主日要去聚餐,剛好想說,將來可以自己一人去。 因
Thumbnail
想起以前第一次與神對話的經驗,是跟同年齡的同伴一起去臺北參加特會 其中一天臺上牧師邀請大家禱告,是自己與神交流的時間 當時我想起我與父親的關係,因著我小時候父母關係降入冰點,他們離婚像陌生人完全不見面 就我這麼一個女兒便夾在中間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婆婆聽到孫子開始上主日學後,整個人坐不住了。直接撂下「反正他是長孫就得學拜拜!」我想這就是生而為人最失敗的教育吧,不尊重他人的意志、認為自己相信的就是對的,然後逼迫別人必須無條件的遵從。 對我而言,信仰是每個人的自由,我很愛我的小孩,當然希望他可以跟我一樣成為基督徒,現在的他僅僅算是個慕道友。
國中吵雜的教室,忘了哪一門課要我們分組編排一個約會行程,那時我問:「交往意義何在?」,而恰好前陣子有了些想法,就讓這篇文章,來回應過去的自己吧! 要好好回應一個問題可不容易,先讓我試試看用成長童年的角度切入。 我成長在一個,類似教會的環境。父親類似於牧師,有空會到處家訪,關懷附近的信徒;家裏類似
Thumbnail
我們教會小組的成員要畢業了,於是約好大家一起吃個飯~ 這邊不說明餐廳,因為不是重點 吃飯當天 下午的時候,內在的小孩忽然開始騷動,當我察覺的時候,已經失控了。 就這樣持續到聚餐時間,小組長還擔心的問我還要去嗎? 我心堅定,覺得一定要去。 席間,仍然不受控,無法參與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慶幸的
Thumbnail
在幾次的禱告服事中,我發現童年被忽視的經驗,經常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在他們的心中,經常有一個謊言在對他們說:「我是不重要的。」當我們邀請聖靈啟示受傷的源頭時,經常發現父母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所說的話有關。這提醒我,有時候身為權柄,我們所說的話,經常比現實的處境,更有殺傷力。
Thumbnail
也在閒暇時,走進更多的廟宇,道教的、佛教的云云,跪在佛前緊閉著眼直到世界安靜而恍惚;或者試著走進更多自己,盤腿冥想或者呼吸,理解我的身體、我的智識和本我;但好像依然無所謂神,只是我在體驗世間種種,而我有所感動。
Thumbnail
經過了十個月,終於我讓孩子可以好好離開我,獨立參加兒童主日。 身為一個媽媽,陪伴小孩是理所當然,因為我們愛孩子,媽媽的愛有時是犧牲的愛,把自己放在很後面,看著孩子逐漸長大,成為一個能好好與我分離的個體時,就要放手,讓他獨自面對現實環境中的一切。
Thumbnail
這幾週小孩開始參加敬拜團,就是要邊唱詩歌邊跳舞,小男生樂在其中。從前我沒想過原來有自己的信仰是這麼不容易的事。我的孩子一直到去年暑假開口說:「我是基督徒」後我才正式帶他參加教會活動。這一切源自我有一位對佛教熱衷到不行的婆婆、錢捐很多很多的婆婆。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今天是主日,在教會的聚會結束後,和成為母親的小羊姊有提到關於〝培養生活自理〞的部分。 我想,對大部分的讀者,只是看到我的表面,認為我受到過度保護的事實。 其實,我的實際努力,是鮮少讀者能理解的。 但,不管怎麼說,主都知道。 當初,在姊妹會的下主日要去聚餐,剛好想說,將來可以自己一人去。 因
Thumbnail
想起以前第一次與神對話的經驗,是跟同年齡的同伴一起去臺北參加特會 其中一天臺上牧師邀請大家禱告,是自己與神交流的時間 當時我想起我與父親的關係,因著我小時候父母關係降入冰點,他們離婚像陌生人完全不見面 就我這麼一個女兒便夾在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