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9|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華為真的都能「自己來」嗎?我期待。/傅瑞德

最近由於美中貿易戰的關係,美國打算對華為停止部分高科技零組件的銷售,立即影響了華為後續的產品營運。華為子公司海思總裁何庭波發表了公開信,表示將會把「備胎轉正」,一切「自己來」。

關於華為/海思的「技術自主」
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 ……華為的產品領域是如此廣闊,所用技術與器件是如此多元,面對數以千計的科技難題,我們無數次失敗過,困惑過,但是從來沒有放棄過。 後來的年頭裏,當我們逐步走出迷茫,看到希望,又難免一絲絲失落和不甘,擔心許多晶片永遠不會被啟用,成為一直壓在保密櫃裡面的備胎。 ……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而今天看到了Jiliang Lin的評論(經過重新編排):
高通Snapdragon處理器也是ARM架構 華為只能騙騙中國人而已,了解的就知道根本唬爛。 華為海思麒麟晶片是ARM Cortex-A架構,是使用ARM公版架構去修改,另外觸及到通訊就會用到高通核心專利;所以海思每一塊麒麟晶片都要付高通核心專利與ARM晶片構架Licensing(授權費)和Royalty(權利金),其中ARM在手機晶片市佔率95%以上壟斷整個市場。 基本上因為設計不出新架構,所以就跟ARM買新架構設計來開發,ARM也允許在架構上新增功能與客製化,所以除架構授權還需要ARM提供設計工具,開發軟體也要跟ARM買付使用授權。 這些都有許多限制層層綁定,光是ARM停止跟華為業務往來,華為海思就已經算死了;更何況華為產品還會使用到包括Intel、Xilinx的CPU、FPGA高階邏輯晶片,TI、ADI的高速AD/DA晶片,Qovro、Skyworks的射頻方案等等。
我對於手機硬體業的幕後不算內行,不過上面這段說的跟我所知道的大致差不多。

「技術壟斷」無所不在
我的重點是,華為碰到的這個「架構授權」和「開發工具」問題,剛好跟我在前幾天的〈iPhone用戶告Apple:「壟斷」是怎麼回事?〉這篇文章中,提到的「開發者想逃離app store壟斷」問題一樣:
• 對開發者在官方App Store之外的銷售行為有諸多限制;簡單說就是「被我抓到你私底下亂賣,你就完了」。(架構授權限制) • 而Apple之所以這樣做的背後依據,在於開發者使用的程式工具「是我給的」、技術文件(例如API規格)「也是我給的」;有辦法這兩樣東西你就別用,自己開發app出來賣。(開發工具限制)
科技大廠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彼此分工、然後互相授權;開發能力強的、專利多的就賺得多,弱的就只好花錢跟大家買現成授權,然後想辦法從別的地方省出利潤來。
例如Apple和高通、微軟、三星等廠商之間,都有長年的這種恩怨情仇:

錢從這裡來
也就是說,大廠都用這種方式控制專利技術、也用同樣的手法控制開發者。雖然偶爾會有些貢獻開放原始碼之類的「公益活動」,但這些控制是他們賺大錢的基本手法,很難有所改變。
這也是為什麼也用這套手法的Apple,堅持要為自己的行動設備開發處理器的部份原因;但即使是Apple,還是得向一堆看起來是競爭對手的廠商買技術和零組件(例如三星,但目前Apple也在想辦法擺脫)。
至於華為,雖然號稱在許多關鍵技術上已經有「備胎」,但實際上是否能立刻從牛棚叫上來救援,其實還很難說。撇開在最短時間內量產和認證等問題不談,能不能完全如引文所說的,規避掉授權和專利問題、讓產品不僅做得出來、還可以賣,就是個大問號。
講得直白一點,利用現有的東西去山寨或逆向開發是最快的,我也相信這一點做得到、或是已經做到;但如果要這樣做的話,即使滿足了短期的國內市場需求,也等於完全放棄了西方陣營國家的海外市場、甚至斷送了未來的出路(而且虎視眈眈的大廠律師們應該已經開始舔舌頭了)。

華為做得到嗎?
如果認真幹,或許華為的技術力也可以做到「純自有」的各種方案,然而:
  • 還是多半避不掉西方專利問題(即使是Apple「自行開發」的Ax處理器,也是以ARM架構為基礎);
  • 這些技術、以及衍生產品是否可以立即上線補足戰力?
  • 還是得面對量產測試認證問題(找代工廠也可能有點麻煩,不過台積電表示還是會繼續出貨,只是沒有指明出的是什麼,或許是海思的麒麟處理器)。不過如果我是美國,我不會把路封死,會留一條縫看看老鼠往哪裡跑。
  • 最重要的是,即使做得出來,之後是否會遭到歐美等主流市場的銷售限制;如果這一點沒有打通,技術上再怎麼解決都沒有用。
對於華為如何「技術自立」,我很有興趣繼續觀察,而且真心希望看到完全不怕西方專利戰威脅的解決方案出爐;因為這樣不僅證明了華為不是只會靠補貼做生意、而且之後也不需要再靠西方技術,更可以跟其他大廠在技術力方面平起平坐。
如果這些都能夠實現,不只華為可以活得更好、中國才有可能在下一代的全球5G環境中超越歐美、取得主導地位。
(想到一個比較貼近的例子,就是在遭到美國禁運之後的伊朗。伊朗以不錯的技術力一直維護著美製軍機,甚至逆向研發製造新機、並且持續升級;但這些都很辛苦,而且跨不出國門。)
然而,貿易戰不會是永久的,重點是美國對於中國的整體長期策略、以及(就本文主題來說)貿易戰告一段落之後的全球通訊產業發展與布局。相較於華為是否能自己來,這是我更期待看到的。

花絮:失火了?
不過在華為宣告技術自主之後,今天馬上出現這個花絮:
這個只是流言,不一定是真的;但如果是真的,也並不令人意外就是了。

更新:Google停止與華為部分合作
Google(谷歌)宣布,由於美國商務部的新規定,Google將終止與華為的部份業務往來,華為新一代Android手機,將無法使用Google Play、Gmail等服務。 路透社稍早前引述消息人士報導,Google已暫停與華為的部份合作業務,除了谷歌開放原始碼授權(open source licensing)以外,其餘的軟體、硬體產品轉移都將停止。
這當然不會是純商業考量的決定,而是在美國政府指示或授意之下進行的舉動;然而,商業考量在其中所佔的比重,至少跟戰略考量是差不多的。
請注意報導中提到,華為仍然可以使用開源的Android系統,但可能無法獲得來自Google的直接支援。這一點相當高明:讓華為繼續使用Android系統有幾個意義:
  • 不違反原本的開放原始碼精神;
  • 留一條線不砍,讓華為(或整個中國手機業)不會鐵了心開發一套(其實多半是買一套來改)自己的手機作業系統;
  • 讓先前提到的授權與工具控制仍然發生效果,只是等待拿出來使用的時機。
總之,就是美國仍然把球留在自己手上,而且還真是深得孫子兵法「圍師必闕」的精髓。
至於Gmail、YouTube等商業服務,在中國國內市場基本上原來就不能用,所以影響不大;但如果華為賣到海外市場的產品都不能用這些服務,功力就等於全廢。
華為官網上的市場分佈圖,可能受到此次影響的海外市場超過一半。
尤其是Google Play的app商店下載部分,影響的不僅是Google本身的服務,包括其他所有廠商如中國國外廣受使用的Facebook、Twitter等等,甚至在國內較受歡迎的百度、微信、微博、各種叫車服務等等,都可能無法繼續下載。
或者換個角度說,就是「你(中國)廢了我(Google)在你國內的功力,我就廢了你家手機在國外的功力」。這樣一來,再加上前述的硬體授權問題,兩者雙管齊下,你要不要坐上桌來談談?

又得回來談談PWA
內行的讀者可能會想到一件事:上述被廢去功力的各種app,多半都有全功能網頁版(反而架構已經太過複雜的微信沒有);萬一以後都沒有Android版的app可以用,是不是可以用網頁版來取代就好,不必被Google牽著鼻子走?
技術上來說是的。只要目前已經有網頁版的服務,都可以繞過app的問題;先撇開中國防火牆的問題,Facebook或Twitter應該不會拒絕透過網頁使用的華為用戶;至於微信之類的國內服務,要在短期之內弄出PWA(漸進式網頁版app)應該也不是做不到。
關於PWA與未來app商店這種商業模式的關係,請參閱這篇文章的討論:
換言之,當西方使用者正在討論「未來app商店會不會消失」這個題目時,Google(或者應該說美國政府)對中國採取的舉動,卻可能提早將這個題目搬上了檯面。
目前的關鍵,在於接下來美國對於華為會繼續砍得多深、以及這樣的「禁運」會持續多久。如果前後只是幾個月、或是中國在談判桌上迅速讓步,那就沒有太大問題,馬照跑舞照跳;如果持續半年或以上,就可能有兩個結果:
  • 華為(或許聯合其他中國手機廠商)建立自己的Google Play型app商店;
  • 中國廠商致力於發展PWA,提早淘汰app商店這種經營模式(如果成功,說不定還可以在全球市場將正牌Google Play邊緣化)。

最後的重點
此時最後的重點出現了:如果中國為了讓華為保有全球手機市場而讓步,是否會不得不連帶開放Google(和其他美國網路公司)的商業服務?
我想,最後一句話是Google在這整件事情中的關鍵。中國要不要因為華為一家廠商而開放、或者說華為要不要為了這次的軟硬夾攻而低頭、會不會以失去大部分的海外市場(至少是西方市場)為代價?
美國下手頗狠,但華為不能不說是咎由自取。我的判斷是,除非中國全面翻臉,否則讓步只是時間長短、還有多少籌碼可以討價還價的問題而已。
思考題:你覺得華為在這件事情上,還有什麼籌碼可以跟美國討價還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