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研究方向-以石濤為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面對藝術史料我們有兩種態度:(1)追求歷史真實。(2)找尋新的意義。以某種嚴格的角度來說,人無法跨越時空再現真實的歷史,人文科學異於自然科學之處在於不能藉由自然科學的程序而歸納單一法則,人文科學的典範並不精確,個別事件必須回到對應脈絡之中,這些非量化無權威的表述產生許多新的詮釋,它們也讓歷史活化,更具意義。
如前所述,面對史料的兩種態度雖然對立但不互相衝突。我的作法是追求假想的歷史真實,作為一種整體與部分的詮釋學循環,反覆修正自身的前理解,在這可能與不可能之間,直觀而非自覺的找到符合當代詮釋的意義。
以下試圖找尋兩個研究的方向。
(一) 相對於世界,個體的「自我」雖微不足道,但也無可避免的處在每個交流線路節點之間,彼此相互影響。順著這命題,藝術家與社會構成一個功能整體,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已有學者嘗試結合藝術家專論和藝術社會史做研究,這不是放棄藝術家生平與歷史變化的研究方式,而是廣納更多的與料加以分析和綜合判斷。
藝術家個體無可避免地受到能動性(agent)的影響,十七世紀的中國是個劇變的世代,政治敗壞、戰亂不斷。石濤身為明朝皇家後裔,三歲時崇禎自縊於煤山,清兵入關,國破家亡,石濤幼年時期隱姓埋名,剃髮為僧,一生貧苦,晚年定居在十七世紀後半葉的揚州,當地在1725年透過貿易而繁榮,多元的文化在此交會,也許可以透過政治、經濟、風俗和文化等因素,從某一點切入來看待石濤的藝術品作品和創作模式。
(二) 人是環繞著個人的歷史地位、身分與自我成形的,沒有個體可以完全脫胎古人,藝術家也不例外,傳統藝術家的成就不是一蹴可幾,必須透過教學、學徒或長期的練習才能成形,就算石濤天賦異稟,也必然帶有過去的痕跡。我們可從石濤身上看到一種「自覺性」,相對於董其昌歷史性的擬仿、王翬集合古代大師之法創作或王原祈的固守正宗;石濤來自一種內在的模仿,這種不拘泥古人形式的創作也可以從石濤的著作中看到,石濤畫語錄第三節提到:「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我推論石濤企圖從精神層面超越古人。這種「超越」的展現為何如此獨特? 從石濤的家書得知,石濤體弱多病,幼年天堂至地獄的境遇,讓他淪為平民但仍有貴族之傲氣,目前這些資料尚不足以明證石濤的創作風格,但也許是一條道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會員
4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康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年10月19日 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摘要 藝術史是藝術史學家依據流傳至今藝術品所詮釋出來的歷史,藝術史的陳述與特定「經典化」藝術品相輔相成,過去有許多存有作者爭議的藝術品和無款畫無法廣被大眾所知,如能透過非經典作品的研究,勢必增添中國繪畫史新的氣息,也
 Der Ursprung des Kunstwerkes Martin Heidegger 1950   林中路 林乃樹林的古名。林中有路。這些路多半突然斷絕在杳無人跡處。這些路叫做林中路。 每人各奔前程,但卻在同一林中。常常看來彷彿彼此相類。然而只是看起來彷彿如此而已。林業工和護林人識得這些路
 Dermot Moran from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2000 現象學作為一門無預設的科學 早在《邏輯研究》中,胡塞爾就把現象學表現為一種純粹、無預設的意識科學,意謂著現象學在其研究中不能假定或運用任何其它科學的成果。它甚至不能對科學計畫本身
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1975     酒駕肇事的議題最近一直浮上檯面。過去「葉少爺」酒駕撞人致死,最重只能判七年,不禁讓人質疑,這種如同蓄意謀殺的行為會不會刑罰的過輕?這也讓我反思以前總是認為刑罰制度越嚴厲犯罪率就會下降,是不是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935   大綱  新技術的複製 靈光 傳統藝術的本真性 崇拜儀式價值到展示價值 藝術品的異化  
2013年10月19日 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摘要 藝術史是藝術史學家依據流傳至今藝術品所詮釋出來的歷史,藝術史的陳述與特定「經典化」藝術品相輔相成,過去有許多存有作者爭議的藝術品和無款畫無法廣被大眾所知,如能透過非經典作品的研究,勢必增添中國繪畫史新的氣息,也
 Der Ursprung des Kunstwerkes Martin Heidegger 1950   林中路 林乃樹林的古名。林中有路。這些路多半突然斷絕在杳無人跡處。這些路叫做林中路。 每人各奔前程,但卻在同一林中。常常看來彷彿彼此相類。然而只是看起來彷彿如此而已。林業工和護林人識得這些路
 Dermot Moran from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2000 現象學作為一門無預設的科學 早在《邏輯研究》中,胡塞爾就把現象學表現為一種純粹、無預設的意識科學,意謂著現象學在其研究中不能假定或運用任何其它科學的成果。它甚至不能對科學計畫本身
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 1975     酒駕肇事的議題最近一直浮上檯面。過去「葉少爺」酒駕撞人致死,最重只能判七年,不禁讓人質疑,這種如同蓄意謀殺的行為會不會刑罰的過輕?這也讓我反思以前總是認為刑罰制度越嚴厲犯罪率就會下降,是不是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935   大綱  新技術的複製 靈光 傳統藝術的本真性 崇拜儀式價值到展示價值 藝術品的異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提到台灣文學研究史,自然得提到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史綱》。
二、吉凶轉念之間——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元朝至正年間山東人元自實,生來質樸魯鈍,不通文墨,但家境很富足,以祖產田地莊院之利得為生。同鄉有一個人繆材,得授福建一個官職,因缺少路費,便向元自實借了三百兩銀子(當時小康人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約5兩銀子)。元自實因為同鄉交情很深,如數借給了他,也不曾向他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除了表面和裡面的觀念,我以下說的例子可能全都是錯的,你也應該要來質疑。 歷史當然要說自己的文化很優越,武功很強盛。這很正常,不這麼做反而感覺是有精神疾病。這是表面。 而什麼是裡面? 譬如唐太祖,唐太宗的血統都是半胡半漢。唐高宗李治娶了自己的庶母武则天,實在很不漢人文化。唐朝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
Thumbnail
《唐語林》裡面的材料主要是雜史筆記,並非「大歷史」的史料;《唐語林》最寶貴的地方是「小歷史 」,是珍貴的私家記錄、獨門記錄,這些資料是反映唐代士人社會心靈深處的珍貴紀錄。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我國近年來陸續修復許多哲學家與文學家等思想家的故居,如:殷海光故居、方東美寓所、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等。相較於一般的修復工程,修復思想家的故居有何不同?又思想家的文化資產是其「故居」還是其「思想」?   哲學家柯靈烏(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歷史就是思想
Thumbnail
藉由歷史的往前推進,藝術不斷的在質疑舊的典範。 在西方的現代性觀念中,現代主義常被理解為持續挑戰舊有典範的一種態度。通常,我們對現代主義有這樣的認識,而在這種現代性中,時間性概念通常不被強調。曾經我閱讀過《歷史的天使》這本書,書中談到了現代哲學如何看待時間概念。基本上,有一個被稱為歷史主義的觀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人生猶如幻中幻,紅塵相逢誰是誰?父母未生誰是我,一息不來我是誰?」每到選舉的時候,你是什麼人?都會把我問到佛學的迷思裡。 夏朝還是商朝吧,青銅器上出現了宅兹中國的字眼,那時候華夏文明還沒有國的概念,周武王以後才封藩建國,而近代文明的國家觀念,還要等兩千多年。所以中國人的國應該是跟想像上的國籍或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提到台灣文學研究史,自然得提到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史綱》。
二、吉凶轉念之間——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元朝至正年間山東人元自實,生來質樸魯鈍,不通文墨,但家境很富足,以祖產田地莊院之利得為生。同鄉有一個人繆材,得授福建一個官職,因缺少路費,便向元自實借了三百兩銀子(當時小康人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約5兩銀子)。元自實因為同鄉交情很深,如數借給了他,也不曾向他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除了表面和裡面的觀念,我以下說的例子可能全都是錯的,你也應該要來質疑。 歷史當然要說自己的文化很優越,武功很強盛。這很正常,不這麼做反而感覺是有精神疾病。這是表面。 而什麼是裡面? 譬如唐太祖,唐太宗的血統都是半胡半漢。唐高宗李治娶了自己的庶母武则天,實在很不漢人文化。唐朝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
Thumbnail
《唐語林》裡面的材料主要是雜史筆記,並非「大歷史」的史料;《唐語林》最寶貴的地方是「小歷史 」,是珍貴的私家記錄、獨門記錄,這些資料是反映唐代士人社會心靈深處的珍貴紀錄。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我國近年來陸續修復許多哲學家與文學家等思想家的故居,如:殷海光故居、方東美寓所、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等。相較於一般的修復工程,修復思想家的故居有何不同?又思想家的文化資產是其「故居」還是其「思想」?   哲學家柯靈烏(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歷史就是思想
Thumbnail
藉由歷史的往前推進,藝術不斷的在質疑舊的典範。 在西方的現代性觀念中,現代主義常被理解為持續挑戰舊有典範的一種態度。通常,我們對現代主義有這樣的認識,而在這種現代性中,時間性概念通常不被強調。曾經我閱讀過《歷史的天使》這本書,書中談到了現代哲學如何看待時間概念。基本上,有一個被稱為歷史主義的觀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人生猶如幻中幻,紅塵相逢誰是誰?父母未生誰是我,一息不來我是誰?」每到選舉的時候,你是什麼人?都會把我問到佛學的迷思裡。 夏朝還是商朝吧,青銅器上出現了宅兹中國的字眼,那時候華夏文明還沒有國的概念,周武王以後才封藩建國,而近代文明的國家觀念,還要等兩千多年。所以中國人的國應該是跟想像上的國籍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