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美學思想對書畫創作之影響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一、中國美學的歷史定位

中國美學思想在各家的傳世經典中並沒有具體的匡列出其範疇和系統,道家如是,實際上中國的藝術從古至今也沒有向西方美學去整合再分門別類的需要,藝術思潮在時間軸上較像是被動的隨著環境、經濟和政治局勢的推拉產生一波波漣漪,兩千多年中國藝術的發展脈絡和扮演的腳色,與其說是一個個力揮旌旗的號召者,更像是一群靜觀其變的觀察家們組成了網絡,其原因可歸源道、儒、釋先後於中原地區的融合與摩擦進而對後世產生影響。

二、道家思想與藝術的關聯

針對「道家美學思想」中的美學一詞,所謂甲學或者乙主義可理解為一知識範圍的歸納與總結,但若以道家的核心「道」以及所衍生的思想來看,其並無劃分任何領域、嘗試歸結任何學論的企圖,實是在解開禁錮思想的執著,可以說是反知識的,唯一可以直接體現出藝術思想的可能只有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藝術行為本身即是無法以心與自然流動而求其次地藉由感官和物質來體會的方式之一,但人類的存在不可能沒有痕跡、沒有紀錄,紀錄成為藝術,老莊思想在藉由一代代後人不斷的詮釋中,以一種趨於應用在現實的方式影響了此後的漢文化,甚至在各族群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能相互融合而不被湧浪沖刷褪去。

三、道家思想在禪宗的藝術

老莊思想雖在藝術史中所留下的直接記載甚少,但其所後發的影響力卻無遠弗屆,以這片土地為根向外蔓延,自西漢末佛教流傳至中國民間後便首次不斷的與之碰撞、產生新詮釋,其中在晚唐與五代時影響力尤其巨大的即是禪宗,在此以貫休禪師的繪畫作品為例,雖然在他的人生中有出世、入世不同時期、不同心境狀態的轉變,且自小受到的儒家思想薰陶較道家、佛家來得深刻,但就他的畫作而言,依舊傳達出道家嚮往自然、超然物我的底蕴。

在當時唐末紛亂的時局氛圍下,他的作品卻樸實而超然俗世,以《十六羅漢圖》宋代摹本為例,畫中羅漢各個梵相奇異,絲毫不受大時代環境和繪畫風格影響,自成一格。有一說其繪畫師承閻立本,但並無任職過官方的畫職,故對其師承影響和創作思維線索傳世者不多,元時的詩人辛文房曾如此形容貫休及其作品:「天賦敏速之才,筆吐猛銳之意,昔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果僧中之一豪也」、「胡貌梵相,曲盡其態」。可說貫休筆下的羅漢梵相是對其所悟禪學的思考轉化,以變形空前的面貌在審美上讓觀者跳脫桎梏,不循古法,雖然主觀寫實出羅漢的神情樣態,但同時也在不斷的破除眼目所見、感官所能體會的,使人們跳脫所睹之物正是道家思想影響繪畫最為深遠的地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amou的沙龍
9會員
10內容數
Samo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13
這個看似輕描淡寫的問句曾像是噩夢般縈繞著我每一次的下筆,每個學美術的學生最懼怕的莫過於"創作理念"這四個大字
Thumbnail
2023/06/13
這個看似輕描淡寫的問句曾像是噩夢般縈繞著我每一次的下筆,每個學美術的學生最懼怕的莫過於"創作理念"這四個大字
Thumbnail
2023/06/13
Don't you ever dare to love somebody that much?
Thumbnail
2023/06/13
Don't you ever dare to love somebody that much?
Thumbnail
2023/06/13
在這個唯一理式之下基於理式複製得出了現象物層,也就是可見的物質層,所有可見得的現象物不過是其理式的片面。
Thumbnail
2023/06/13
在這個唯一理式之下基於理式複製得出了現象物層,也就是可見的物質層,所有可見得的現象物不過是其理式的片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中國美學思想在各家的傳世經典中並沒有具體的匡列出其範疇和系統,道家如是,實際上中國的藝術從古至今也沒有向西方美學去整合再分門別類的需要,藝術思潮在時間軸上較像是被動的隨著環境、經濟和政治局勢的推拉產生一波波漣漪,兩千多年中國藝術的發展脈絡和扮演的腳色,與其說是一個個力揮旌旗的
Thumbnail
中國美學思想在各家的傳世經典中並沒有具體的匡列出其範疇和系統,道家如是,實際上中國的藝術從古至今也沒有向西方美學去整合再分門別類的需要,藝術思潮在時間軸上較像是被動的隨著環境、經濟和政治局勢的推拉產生一波波漣漪,兩千多年中國藝術的發展脈絡和扮演的腳色,與其說是一個個力揮旌旗的
Thumbnail
身為當代水墨畫家,張耀煌致力探索繪畫中的表演性。
Thumbnail
身為當代水墨畫家,張耀煌致力探索繪畫中的表演性。
Thumbnail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將道分成陰陽,本體論和認識論,就已經是「二」的層次的東西,愈分愈多,更是愈講愈遠,是向「三」和「萬物」層次的南轅北轍。這樣的解道,一無所獲可想而知。
Thumbnail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將道分成陰陽,本體論和認識論,就已經是「二」的層次的東西,愈分愈多,更是愈講愈遠,是向「三」和「萬物」層次的南轅北轍。這樣的解道,一無所獲可想而知。
Thumbnail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3.3 藝術的困惑 幾百年後,一個東方人對自己的文明做出了質問。 在《此生:肉生覺醒》裡,蔣勳對死亡做出了反思:「儒家文化的影響,使華人的世界,極其避忌死亡。死亡的場域,沒有生者的圖像,沒有生者的容顏姿態,只有非常抽象的文字。
Thumbnail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3.3 藝術的困惑 幾百年後,一個東方人對自己的文明做出了質問。 在《此生:肉生覺醒》裡,蔣勳對死亡做出了反思:「儒家文化的影響,使華人的世界,極其避忌死亡。死亡的場域,沒有生者的圖像,沒有生者的容顏姿態,只有非常抽象的文字。
Thumbnail
在過去,當山水概念變成一種視覺上的哲思語境,它往往邁入無地域、無國界、無政治意識的一種「人與自然」之關係。從道家自然主義、佛家超世主義出發,藝術家透過文學或詩性的浪漫主義態度,衍生出一種心象的、跨域性的、非社會現實的藝術世界。
Thumbnail
在過去,當山水概念變成一種視覺上的哲思語境,它往往邁入無地域、無國界、無政治意識的一種「人與自然」之關係。從道家自然主義、佛家超世主義出發,藝術家透過文學或詩性的浪漫主義態度,衍生出一種心象的、跨域性的、非社會現實的藝術世界。
Thumbnail
綜觀世界各民族的藝術繪畫創作,甚少有單色或無色的創作。早在隋唐時期流行的「青碧山水」,使用大量的寶石礦物作為顏料,石青、石綠的重彩斑斕、泥金的金碧輝煌,將當時唐帝國的痺睨天下的氣勢,在繪畫創作上揮灑的淋漓盡致。直至北宋年間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直至鼎盛。或許是物極必反,中國繪畫逐漸走向內省的格局,畫
Thumbnail
綜觀世界各民族的藝術繪畫創作,甚少有單色或無色的創作。早在隋唐時期流行的「青碧山水」,使用大量的寶石礦物作為顏料,石青、石綠的重彩斑斕、泥金的金碧輝煌,將當時唐帝國的痺睨天下的氣勢,在繪畫創作上揮灑的淋漓盡致。直至北宋年間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直至鼎盛。或許是物極必反,中國繪畫逐漸走向內省的格局,畫
Thumbnail
待過美日兩地有著許多美學探討尤其是日式美學設計師兼專欄作家:李歐納.科仁所寫的這本《藝術家在做什麼?》試著將二十世紀幾個我們所熟知的不管是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或革新的藝術家透過他們製作與展現藝術的方式,來表達出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藝術家,到底嗑了什麼才展出這樣作品?也能讓人對於藝術有更多不一樣的見解。
Thumbnail
待過美日兩地有著許多美學探討尤其是日式美學設計師兼專欄作家:李歐納.科仁所寫的這本《藝術家在做什麼?》試著將二十世紀幾個我們所熟知的不管是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或革新的藝術家透過他們製作與展現藝術的方式,來表達出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藝術家,到底嗑了什麼才展出這樣作品?也能讓人對於藝術有更多不一樣的見解。
Thumbnail
綜觀世界各民族的藝術繪畫創作,甚少有單色或無色的創作。早在隋唐時期流行的「青碧山水」,使用大量的寶石礦物作為顏料,石青、石綠的重彩斑斕、泥金的金碧輝煌,將當時唐帝國的痺睨天下的氣勢,在繪畫創作上揮灑的淋漓盡致。直至北宋年間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直至鼎盛。或許是物極必反,中國繪畫逐漸走向內省的格局,畫
Thumbnail
綜觀世界各民族的藝術繪畫創作,甚少有單色或無色的創作。早在隋唐時期流行的「青碧山水」,使用大量的寶石礦物作為顏料,石青、石綠的重彩斑斕、泥金的金碧輝煌,將當時唐帝國的痺睨天下的氣勢,在繪畫創作上揮灑的淋漓盡致。直至北宋年間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直至鼎盛。或許是物極必反,中國繪畫逐漸走向內省的格局,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