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現實感的歷史學第一講:走入歷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是什麼樣的動機能夠致使一個人願意突破自己最直接的記憶,通向那由無數自己所無法直接體會的時空所構成的歷史世界?
有的人認為人類追求歷史知識是一種本能,就好像古代原始民族就已經能透過壁畫的方式將野獸的移動和遷徙記錄下來一樣,歷史不過是紀錄記憶的延伸而已。但如果我們對歷史這一門學問有比較深刻的體會便會發現,歷史不同於單純的記憶般指是紀錄下某個當下的行為、言語或事件的凝結圖像,歷史所要追求一個由關於「過去」(past)的各個元素所組合而成的「世界」(times),這個世界與人們在當下所面對的那個世界一樣,充滿著各種模糊的邊界,但卻又將進入其中的人們包覆起來,變成像天空和地平線一樣無法穿透的意象。一個現代的台灣人可以知道至少在東亞範圍內比較詳細的大小事件,但他卻沒有辦法非常清楚的掌握美國與東歐或中亞區域政治打交道的具體過程,他只能透過自己在東亞對美國與全球的理解來推測美國與世界各角落互動的大致情形,此時這位台灣人正是活在一個可知是由美國和各大區域政治勢力相互交涉的東亞世界裡,這時的世界不只有東亞的存在,至少也包括美國和其他可以大致認知的政治實體或文化的存在,這些存在用他的模糊的形象融匯成的世界,超越了地理意義上的東亞。同樣的,當我們試著回顧大唐帝國的歷史時,除了那些具體的歷史人物、事件和遺跡外,在過程中我們也重現了當時大唐帝國的世界圖像,即使我們無法完全指出當時存在於外伊朗的每一個部落民族,但卻可以堅信當時的大唐帝國與內亞文化間的交流是相當頻繁的,那是由具體的歷史事實(fact)向歷史世界的空白畫布所投射出來的模糊邊界所融會出來,歷史不是對某人、某事或某物的具體紀錄,歷史是一段關於過去的世界,是超越記憶的想像,是人們探索未知以滿足自身不安的活動。
就和過去原始民族為了要獵捕某個獵場的野獸所做的事前準備一樣,他們必須從自己的狩獵經驗當中去尋找能夠成功獵捕野獸的方法來應付即將到來充滿未知變數的狩獵。人們追求歷史知識也是為了要面對一個在他們當下看來是充滿謎團、難以把握的巨大世界,這樣的世界有個超越一個人生命所能體會的所有時空,以至於當人們越是能透過將這個世界的部分面貌呈現出來就越能放心的與這個世界融合為一體,這樣的融合不代表克服了未知的整體,但是卻能讓人在某個當下滿足於緩解未知所帶來的不安。例如我們突然之間想要理解自己百年前祖先的故事時,是為了要緩解我們對百年前祖先未知的不安,但當我們從祖先的故事中得到滿足以後,不論我們是否真的理解百年前的祖先是怎麼具體的過他們一天的生活,但在滿足的這個當下我們確實已經承認了祖先的故事乃是確確實實填補了我們的未知世界的一大塊,過去的世界與當下的世界模糊的融會在了一起,成為一全新的當下世界。
所以我們可以如此看待人類追求歷史知識的活動:人類之所以要追求歷史就如同追求其他知識一樣,都是為了探索未知,但與其他知識追求所不同的是,歷史是為了將一段我們認為是過去的世界融匯到我們當下的世界當中,不論那個歷史世界與我們當下的世界的關係看起來是緊密還是疏遠,但當歷史融匯到當下的這個時刻,我們便會認定歷史即是當下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部份,而我們似乎又像那廣大無邊的未知獲取一點小小的勝利。因此,歷史不同於記憶,歷史是一門意識上主觀的活動,需要人們自行探索發掘,但記憶卻是人的本能,它無時無刻都在喚醒人們曾經感受過的某事、某物或某人。即便記憶可能影像人們對歷史探索的結果,但記憶始終不是歷史,歷史不可能隨時隨地提醒人們要記得它,除非人陷入了未知的不安以至於需要喚醒(探索)某一段歷史,否則歷史對一個沒有意識到它的人來說就是死的。另外,探索歷史是否是為了預見未來,這是不一定的,因為我們在追求歷史知識時不一定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要預知哪方面的未來,而如果將過去、現代和未來都當成是一個未知的整體反而更能顯現人類想要填補未知的慾望,即便那只是往大海裡頭丟石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分享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與文章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的歷史不只是因為其本身就是多種族群和文化不斷累積、磨合而形成的歷史,更是由於我們當今因為對某些價值的重視(如民主、多元和群眾視角等等)而造就了我們能從更有別於以往的眼光和歷史思維方式來看待這塊土地的過去,並且由這樣的審視進一步思考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如何面向未來的知識
歷史是人類探求外在知識的一種途徑,透過歷史,我們能將當下所感知到的現象加以運用脈絡化的方式呈現,或者給予某一特定現象時空感方面的意義呈現。
凡是我們所從事的是一種文化選擇,那麼這樣的選擇也將會被預設為能影響我以外的他人之選擇,而這樣的選擇與我的選擇之間帶有一種能夠被詮釋出來的關聯。
文明常常被視為是比文化所涉略之事物還要更深更廣的人類群體單位,又或者是相要於(精神層面的)文化更加屬於物質技術層次的事物。然而,當我們實際考察文明是如何在人類日常生活語言當中被使用的,會發現文明幾乎等同於「某一種人類日常生活事物的選擇」而被表述出來。
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一群具有連帶感的人所形成的共同體,這樣的共同體小至一個家庭,大至國家、文明與全世界,這種將人群關聯起來的思維模式也同樣適用在文化認知上,文化是每個人日常大大小小選擇的聯繫,其所聯繫起來的群體可以說既是文化也是社會。
人類個體對自身以及外在世界的認識都無法跳過以文化符號為基礎的知識架構,試想一個人之所以要認識自己以及外在世界,不就是為了要和包裹著他的一切未知進行「互動」,兒互動本身便充滿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行為,為著些選擇行為賦予意義,也就是個人將自己投入文化之中的第一步。
台灣的歷史不只是因為其本身就是多種族群和文化不斷累積、磨合而形成的歷史,更是由於我們當今因為對某些價值的重視(如民主、多元和群眾視角等等)而造就了我們能從更有別於以往的眼光和歷史思維方式來看待這塊土地的過去,並且由這樣的審視進一步思考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如何面向未來的知識
歷史是人類探求外在知識的一種途徑,透過歷史,我們能將當下所感知到的現象加以運用脈絡化的方式呈現,或者給予某一特定現象時空感方面的意義呈現。
凡是我們所從事的是一種文化選擇,那麼這樣的選擇也將會被預設為能影響我以外的他人之選擇,而這樣的選擇與我的選擇之間帶有一種能夠被詮釋出來的關聯。
文明常常被視為是比文化所涉略之事物還要更深更廣的人類群體單位,又或者是相要於(精神層面的)文化更加屬於物質技術層次的事物。然而,當我們實際考察文明是如何在人類日常生活語言當中被使用的,會發現文明幾乎等同於「某一種人類日常生活事物的選擇」而被表述出來。
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一群具有連帶感的人所形成的共同體,這樣的共同體小至一個家庭,大至國家、文明與全世界,這種將人群關聯起來的思維模式也同樣適用在文化認知上,文化是每個人日常大大小小選擇的聯繫,其所聯繫起來的群體可以說既是文化也是社會。
人類個體對自身以及外在世界的認識都無法跳過以文化符號為基礎的知識架構,試想一個人之所以要認識自己以及外在世界,不就是為了要和包裹著他的一切未知進行「互動」,兒互動本身便充滿著各種大大小小的選擇行為,為著些選擇行為賦予意義,也就是個人將自己投入文化之中的第一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脈絡》這本書首次表露了吳軍的觀點和獨特見解,涵蓋歷史、現在和未來,並提出了對現實判斷的檢驗方式。本文分析了他對歷史觀的看法,以及對唐太宗立儲君事件的評論,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通過過去的經驗檢驗現實的判斷,並強調用歷史作為理解現實的訓練數據。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他是歷史系畢業的,或是說他的興趣是研究歷史,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揣測應該會有一群人的想法是讀歷史的以後要找什麼工作?研究歷史又有什麼用?那不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嗎? 事實上,歷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光是我們每天踏出家門所看到的街道名稱都蘊含著過去的歷史
Thumbnail
歷史是記錄時間的學問,地理決定了世界的文化與歷史。本文探討了地理如何形塑了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對於人類生活、貿易、宗教和藝術的影響。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脈絡》這本書首次表露了吳軍的觀點和獨特見解,涵蓋歷史、現在和未來,並提出了對現實判斷的檢驗方式。本文分析了他對歷史觀的看法,以及對唐太宗立儲君事件的評論,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通過過去的經驗檢驗現實的判斷,並強調用歷史作為理解現實的訓練數據。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他是歷史系畢業的,或是說他的興趣是研究歷史,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揣測應該會有一群人的想法是讀歷史的以後要找什麼工作?研究歷史又有什麼用?那不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嗎? 事實上,歷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光是我們每天踏出家門所看到的街道名稱都蘊含著過去的歷史
Thumbnail
歷史是記錄時間的學問,地理決定了世界的文化與歷史。本文探討了地理如何形塑了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對於人類生活、貿易、宗教和藝術的影響。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