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讀書人都會從四書五經、孔子的理論開始啟蒙,上面教的都是倫理道德、尊君思想,然而不管是從鄉野名間到國家大事,大家所見都是讀書人再行人神共憤之事,而我認為造成這樣的原因是—讀書讓視野開闊。
讀書為了什麼?在古代人當然是為了高官,而官位是透過科舉制度而來,但科舉的制度本身是血淋淋的,那些榜上有名的都是踩著幾萬幾萬人的屍體而來,所以從一開始就學會了如何去競爭納有限的名額,透過不同的策略去進行,而考完了得到官位只是開始,底下無數多的人在盯著你的位置,為了保住頭上的烏紗帽,很多時候只能向現實低頭,而身旁又是無數多的人已經泯滅人心,他們示範楷模,你最後學習他們的方式,如此惡性循環
大多讀書人形象都是羸弱的,不像一些地方人物會去練舞強壯身體,在小說中水滸傳三國演義中的林沖跟張飛之人都是勇武壯大且行事不經大腦,而一但需要面對打鬥之事,在心理學中的畢馬龍效應解釋中,讀書人認為自己是瘦弱文靜的,所以傾向行為中的瘦弱文靜,而在愛情之事,社會上認為讀書人是好的丈夫,因為代表了財富、聰明,並且讀書人行為表象會比較瘦弱,奪取大家的同情與信任,卻在之後始忠亂棄。
讀書讓人增進了思想,對所見到的事情不再止於表面,不像未讀書人一看到不公義的事就衝動,他們會謹慎的思考--那是不是別人的私務事?會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他人事如何評價自己?,所以造成不敢輕舉妄動,就像吳三桂當初面對明朝的滅亡所不做為一樣,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所著想。
還有最後一點我寫這篇文章是我本來約好9:00要做報告,但我被放生了,果然讀書人腦袋都進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