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壯遊哪裡去?就在腦海裡來場偉大的航路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龔老師上船到馬祖前扛了這2本書進坑道,2年(當然,那個年代都是直接讀原文)。2個月的時間可以拿哪些書當枕頭呢?要升大三了,哪些能力該準備好呢?
大三設計比起大二,最顯著的門檻便是規模大上數倍,如曾有的曾厝垵藝術中心跟今年的三河鎮社區圖書館。許多在二年級花上許多時間的細節在大三並無這樣的餘裕奢侈慢慢琢磨。同時,大三設計對核心概念的掌握也有較高的要求,除了因為必須在短時間處理大面積的空間安排外,也是因為機能變得更為複雜。另外也有因為建築的類型非常獨特,以致於必須花上許多時間進行形而上的思考,如2年前曾操作過的殯儀館。
在面對極短的時間與極複雜的要求,加上極為深邃的思考過程中,扎實的基礎功夫反而更為重要。
基礎功夫就由這3本基礎的基礎來起頭吧?其實,第1本就夠這2個月的時間了。
  • 《藝術的故事(北大西洋區。聯經譯版,2015)譯
  • 《敷地計劃》(五大湖區。六合譯版,1995)
  • 《建築模式語言》(北海區。六合譯版,1994)
等待答案的人覺得失望嗎?
怎樣也是上個世紀的教科書了,那時的人不上賴、沒有手遊,這些書裡講的內容適用現在的手機時代嗎?回答是,現在人或許手掌上多了根電子幻肢,不過腳還是一樣(沒力)、屁股還是一樣(方整),身高也沒變太高或太矮,除了腦容量降低之外,一切仍是上個世紀(跟上上個世紀)差不多的樣貌。不論是模式語言中談及的小角落還是敷地計劃裡的路徑或視野安排,都仍值得好好參考、練習。
也許也可以試著在二手市場中找找廖偉立繪、淡江建築系學會編輯的版本(尚林出版社出版,已絕版。約略是1980年代,而且有好幾版),這屬太平洋區了。
如果真要挑一本的話,每晚在營的烏龍派出所或多拉A夢外,不疲累且具深度的閱讀就試試《藝術的故事》吧。

作為思考建築(設計),以及呈現建築(版面)的方式,有本新書也適合翻翻。可惜1是畢竟是街屋,所以就規模上可能不足以成為大三應有的觀摩樣本;可惜2是還沒翻譯版,不過如果說建築系或說設計科系靠的是圖像溝通的能力,不需語言也應可以清楚呈現作者想法才是。
也許可以試試?
除此之外,之前在學校圖書館翻到一本書很是吸引人,也放進了medium上的series。作者是磯 達雄,出了不少書,常與繪者宮澤 洋合作。也許就挑本進去,但認真讀的話大概只能撐個一天吧?如果要臨摹,應該可以用上一個禮拜。
都是日本海區。

世上並沒有速成班,但接近也適合做的包括:
  • 雖然只有2個月,但購買最新幾期的AR、AJ、J+A、A+U,不管搭配兩津還是(並不會)好想講英文,都適合。
  • 然而最重要的,並不是翻過這些雜誌看看照片跟圖片,而要拿其中的作品作為臨摹範例,畫下平面,畫下剖面,畫出照片裡的空間樣貌。
  • 畫一天,兩天,畫一件,兩件。這樣慢慢累積能力。建築是實作的藝術與科學,只有閱讀、只有思考/發呆都是沒有用的。
比如說這作品,
Source: AR, issue 1462 (June, 2019)

提問的同學則打算帶這2本進去,因為《建築模式語言》已經讀過了。
也是不錯的選擇。

或者,就帶《紅樓夢》、《金瓶梅》吧。輕鬆一點的,《撈月之人》(2016)、《花開時節》(2017)跟《花開少女華麗島》(2018)3本當配菜,大概夠1個月。
如果說最近在讀哪本書的話,除了《少數說話》(楊翠,2018)外,建築史就是這2本了:
有用嗎?早晚有。但是直接用在大三?就看藥效夠不夠強,不必看到蘇州白牆又出現在設計說明裡就是有效,否則就得再下猛一點。
最後,也許就如旅遊一樣。去哪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出去了。
avatar-img
148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選擇自己所愛與擅長事物 單純將一開始想到的事情隨意擺放,與實地位置無關 初步的目錄,蒐集完案例資料後會有更明確的方向規劃      
完成第一次與老師討論,拿了一堆以前的塗鴉,有非建築類想像的構築物,還有建築類前期發展模擬想像圖,總之是些留下快樂回憶的圖。如果說用寫作而文能載道,那麼圖就是能激發能量,幫助我在設計空間時,不脫離主要的構想。 拚命畫吧!讓圖面可以充滿533
暑假到下學期開學共有11週,開學後直到畢業總評則有上學期18週,寒假5週,以及下學期5月1、2、3前10週。總共畢業設計操作時間有33週。 最晚開始時間為7月28日當週(開學前6週),更新頻率為至少每二週一次。關鍵字欄位,除自己設計與該週週記內容相關的字詞外,亦必須加上「畢設週記」這個詞。
這期的總編歷任了2016年美編(反空降主題)、2017執行編輯(大富翁主題)。今年則負責測試組織改組後的編輯團隊,好為明年的組織調整提出更好的設計。
「歷史空間的活化再利用形式是否只能流於遍地開花的文創商店及展演空間?」
選擇自己所愛與擅長事物 單純將一開始想到的事情隨意擺放,與實地位置無關 初步的目錄,蒐集完案例資料後會有更明確的方向規劃      
完成第一次與老師討論,拿了一堆以前的塗鴉,有非建築類想像的構築物,還有建築類前期發展模擬想像圖,總之是些留下快樂回憶的圖。如果說用寫作而文能載道,那麼圖就是能激發能量,幫助我在設計空間時,不脫離主要的構想。 拚命畫吧!讓圖面可以充滿533
暑假到下學期開學共有11週,開學後直到畢業總評則有上學期18週,寒假5週,以及下學期5月1、2、3前10週。總共畢業設計操作時間有33週。 最晚開始時間為7月28日當週(開學前6週),更新頻率為至少每二週一次。關鍵字欄位,除自己設計與該週週記內容相關的字詞外,亦必須加上「畢設週記」這個詞。
這期的總編歷任了2016年美編(反空降主題)、2017執行編輯(大富翁主題)。今年則負責測試組織改組後的編輯團隊,好為明年的組織調整提出更好的設計。
「歷史空間的活化再利用形式是否只能流於遍地開花的文創商店及展演空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對於大學念建築的人來說,建築的哪個階段最讓人覺得有趣呢?概念發想?基的分析?空間配置?還是畫圖、做模型?我認為是設計的過程,將概念建築化的過程,更精確的說,是在苦思已久的某個時刻突然蹦出靈感的一瞬間。那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比想出數學答案還要爽;數學的答案是神說了算,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我說了算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建築史在建築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以鄙人在淡江建築時的必修學分表為例,建築史系列課程包含二年級上下學期的〈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三年級上下學期的〈現代建築史〉、〈當代建築設計思潮〉,及4年級的〈台灣建築史〉,畢業門檻為五選三(每科2學分,合計6學分)。比較其他學校的建築史課程,建築
Thumbnail
本書提出101個關於建築的問題,與精簡扼要的答案,但精簡的答案只能回答精簡的問題,如同懶人包片段的回答,看似將重點論述了一番,實則宛如船過水無痕。完全印證了老苑所說的「學建築的人,就是沒有膽量學哲學的工程師。」這兩位瑞典的建築師,也不過是站在哲學的大門前,手指著哲學然後不敢踏入哲學之門。當然
Thumbnail
這本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的《建築學教程:設計原理》是當年念建築系大二時修的ㄧ門系上選修課「建築案例分析(一)」所用的課本。說實話,大部分建築系上課是沒有課本的,有的話,也只是在考前的時候翻一翻,看看考試範圍而已。要說有沒有哪一本課本從頭到尾看過一遍的,以我個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在連續四周聽完王增榮(下稱王大)的課後,有種感覺是從沒在建築系感受過的,即一種與生命呼應震動的感覺,這種感覺過去不是沒有,但多數是在哲學課上,如今在談論建築的課上感受到,可見王大的評論有碰觸到建築的核心。   王大表示,這四堂課都是以他的感覺、他認為的方式談論,意思就是不談學術理論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對於大學念建築的人來說,建築的哪個階段最讓人覺得有趣呢?概念發想?基的分析?空間配置?還是畫圖、做模型?我認為是設計的過程,將概念建築化的過程,更精確的說,是在苦思已久的某個時刻突然蹦出靈感的一瞬間。那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比想出數學答案還要爽;數學的答案是神說了算,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我說了算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建築史在建築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以鄙人在淡江建築時的必修學分表為例,建築史系列課程包含二年級上下學期的〈中國建築史〉、〈西洋建築史〉,三年級上下學期的〈現代建築史〉、〈當代建築設計思潮〉,及4年級的〈台灣建築史〉,畢業門檻為五選三(每科2學分,合計6學分)。比較其他學校的建築史課程,建築
Thumbnail
本書提出101個關於建築的問題,與精簡扼要的答案,但精簡的答案只能回答精簡的問題,如同懶人包片段的回答,看似將重點論述了一番,實則宛如船過水無痕。完全印證了老苑所說的「學建築的人,就是沒有膽量學哲學的工程師。」這兩位瑞典的建築師,也不過是站在哲學的大門前,手指著哲學然後不敢踏入哲學之門。當然
Thumbnail
這本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的《建築學教程:設計原理》是當年念建築系大二時修的ㄧ門系上選修課「建築案例分析(一)」所用的課本。說實話,大部分建築系上課是沒有課本的,有的話,也只是在考前的時候翻一翻,看看考試範圍而已。要說有沒有哪一本課本從頭到尾看過一遍的,以我個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