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人隨筆。生命課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那一天,30出頭歲他該是喝酒喝到酒精中毒,幾近昏迷的被送進醫院急診。
「你是運動員嗎?怎麼心跳只有50?」護士不解的問他。
他還記得自己是醫生,要求不要做電擊和任何急救,說生死有命,該走就讓他走。
那護士該是老經驗,拿出電擊器也不電他,就擺在他病床前讓他緊張的看著。
很神奇的,他的心跳竟然就這樣上來,整個人也脫離險境。
「我是醫生當然知道電擊是怎麼回事,我寧願死得好看些,不想胸口被電成一片焦黑」他邊說邊一口乾完手上的威士忌,笑著說自己的生死往事。
怎麼會這麼巧呢?六月是我的「生命科學月」,整個月都在讀醫病相關的書,從「惡血」、「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讀到「萬病之王」,現在眼前這位醫師又在跟我談生論死。
我一直主張「三維閱讀」,認為讀書的目的不是書,而是要把書裡所談的事搞懂。所以除了書,還要去看網路甚至影音和各種週邊資料,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對話解惑的專家,這位醫師的出現也巧妙的幫我完成這次的主題閱讀。
讀到目前為止,最讓我著迷的是「萬病之王」。這本書的作者穆克吉是癌症醫師,他花了六年寫成之後,也拿下一座普立茲獎。美國公共電視也把這本書拍成一系列記錄片,我也在網路上一口氣看完。
這是一次難忘的閱讀經驗,「萬病之王」全書560頁,再加上記錄片,幾乎一整個星期都在探索癌症這件事。幾乎在完成這次閱讀旅行的同一天,在飯局裡遇到了那位愛喝酒的醫生,感覺像是老天巧妙的安排。
看淡生死的年輕醫生也讓我回憶起「萬病之王」書裡那些片段,美國人每年有一百五十萬人得癌,五十萬人死於癌症,三分之一的女人和二分之一的男人在一生中至少會得到一次癌症。1971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簽署了「國家癌症法案」,啟動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抗癌戰爭,短短的三年內就投入超過十五億美金,到今天,這場戰爭還在繼續。
四十多年過去,美國人對癌症多了很多了解,卻還找不到預防和打敗癌症的方法,甚至死於癌症的人數還在成長。主要的原因是,美國人一直在尋找消滅癌症的方法,不管用切除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療法或免疫療法,對人體都會造成傷害,這種「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的做法也引發不少爭議。醫界一直有另一種聲音,主張和癌症和平相處,照顧病人的尊嚴並且設法減少苦痛,這種「投降論」的支持度也在這幾年持續升高。
生命是永遠的難題吧,渺小如人類,只能不自量力的對命運之神不斷還手,也許那過程就是最大的意義。
avatar-img
3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仁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忽然發現,最近幾天連絡的朋友都自己創業。 看過一個統計數字,地球上所有的就業人口裡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受雇者,只有百分之一是創造工作機會的人,這些人也就是俗稱的”老闆”。 我認識的這些”老闆”大都是白
  和妹妹到長照中心探望媽媽。 老人家這陣子看來更元氣健康,每天可以離開輪椅走幾分鐘,胃口食量都不錯,一個人自己吃完一碗飯不是問題。 和媽媽聊了一陣子就到了中飯時間,工作人員送來飯菜。她要我們幫忙吃
1.香港滋味 投宿在九龍大角咀的旅店,一個住商混合的老社區。摩天辦公大樓、星級飯店、傳統菜市場、色情按摩⋯,各種新舊貴賤混在一起,非常香港滋味。 清晨六點走出飯店,走過剛開門的豬肉攤和茶餐廳,空氣裡盡
那陣子,半頹廢男人常常和她談起前世,特別是每次分手再復合的歡愛之後,聊到後來兩人都相信,這愛情是前世註定。 那幾乎已經成為一種迴路模式,無數次的死去和活來,一再的分手卻又一再的復合,分到後來彼此都不
大師六十八歲了,本來在設計界有如泰山北斗的他,今年下定決心成為專業藝術家。 朋友介紹我和大師認識,說大師也許需要我這樣的人幫他做些論述和品牌行銷。 結果我們一見面,都在聊愛情,原本嚴肅拘謹的他把這一
 忽然發現,最近幾天連絡的朋友都自己創業。 看過一個統計數字,地球上所有的就業人口裡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受雇者,只有百分之一是創造工作機會的人,這些人也就是俗稱的”老闆”。 我認識的這些”老闆”大都是白
  和妹妹到長照中心探望媽媽。 老人家這陣子看來更元氣健康,每天可以離開輪椅走幾分鐘,胃口食量都不錯,一個人自己吃完一碗飯不是問題。 和媽媽聊了一陣子就到了中飯時間,工作人員送來飯菜。她要我們幫忙吃
1.香港滋味 投宿在九龍大角咀的旅店,一個住商混合的老社區。摩天辦公大樓、星級飯店、傳統菜市場、色情按摩⋯,各種新舊貴賤混在一起,非常香港滋味。 清晨六點走出飯店,走過剛開門的豬肉攤和茶餐廳,空氣裡盡
那陣子,半頹廢男人常常和她談起前世,特別是每次分手再復合的歡愛之後,聊到後來兩人都相信,這愛情是前世註定。 那幾乎已經成為一種迴路模式,無數次的死去和活來,一再的分手卻又一再的復合,分到後來彼此都不
大師六十八歲了,本來在設計界有如泰山北斗的他,今年下定決心成為專業藝術家。 朋友介紹我和大師認識,說大師也許需要我這樣的人幫他做些論述和品牌行銷。 結果我們一見面,都在聊愛情,原本嚴肅拘謹的他把這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在學生時代,讀的教科書裡提到,大約每四個人就會有一個人得到癌症,換句話說,只要你運氣夠好,不是因為年紀輕輕就因為意外而死亡的話,那大概就有四分之一的機會得到癌症,最近看到新的資料,罹癌的機會已經提升到三分之一了!
Thumbnail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作者分享了自己對癌症的體悟,並希望能給予有類似遭遇的人一些鼓舞與安慰。文章講述了父親與自己罹患癌症的經歷,以及在治療過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和身體上的挑戰。最後,分享了自己透過非主流療法和內在探索使傷口癒合的經歷。這篇文章強調了對身心靈健康的關注和平衡,並希望能為醫癌者帶來一些正面的啟發。
Thumbnail
治療全身各部 位早、中、晚期的腫瘤,包括復發和轉移腫瘤,而幾乎沒有副作用或副作用極度輕微,單一腫瘤治療1-5天的短療程,每天20至40分鐘門診式的照射,壓力極其輕微,不失為最人道的治癌。 台灣的早期腦瘤、#肺癌、#肝癌,如選用電腦刀治療已經納入全民健保付費。 有了電腦刀1-5天無創無毒的治癌法。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雖然我們身在人間,但其實我們每天都可以看見天人享天福,也可以見識三惡道的苦,輪迴不用等到下一世,這一世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有一位醫生,正值壯年時診斷出腮腺癌,被宣判只剩三個月的生命。這位醫生因為化療的關係,就算七月仲夏溽暑難耐,他也全身發冷,大棉被裹得緊緊頻頻顫抖,如同《地藏經》描寫的寒冰地
隨著科技和醫療的進步,很多健康知識的傳播越來越多,大家也越來越重視健康這個議題,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現在社會進步到專業人士開始將衰老當作疾病去面對(哈佛科學家:「衰老是種病」,而且能治療,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563),這篇新聞裏頭說到,生物學並沒有定義
Thumbnail
一位年約50多歲的病友,在十幾年前就診斷晚期肺癌,「剛開始他來看病的時候,其實也沒有特別的期望,因為他就覺得自己大概活不久了。」
Thumbnail
病人:「謝謝醫生!我的癌細胞真的都不見了嗎?看來我的飲食療法真的有效!」 醫生:「總之就檢驗報告來看,原本的高指數已經消失了,但是還是需要定期回診!」 病人:「這個我了解!」 醫生看完了最後一個病人,看到病人的重病得到痊癒,心裡居然沒有絲毫的喜悅和好奇,他心想: 「上次陰錯陽差將檢驗報告搞錯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在學生時代,讀的教科書裡提到,大約每四個人就會有一個人得到癌症,換句話說,只要你運氣夠好,不是因為年紀輕輕就因為意外而死亡的話,那大概就有四分之一的機會得到癌症,最近看到新的資料,罹癌的機會已經提升到三分之一了!
Thumbnail
二次大戰後,因為抗生素的發明與廣泛使用,讓病菌感染得以控制,才有各種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百歲人生已不再是奢求的夢想。但是高齡帶給我們是享受多重人生的恩寵?還是纏綿病榻求死不得的天譴?這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新課題。    
作者分享了自己對癌症的體悟,並希望能給予有類似遭遇的人一些鼓舞與安慰。文章講述了父親與自己罹患癌症的經歷,以及在治療過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和身體上的挑戰。最後,分享了自己透過非主流療法和內在探索使傷口癒合的經歷。這篇文章強調了對身心靈健康的關注和平衡,並希望能為醫癌者帶來一些正面的啟發。
Thumbnail
治療全身各部 位早、中、晚期的腫瘤,包括復發和轉移腫瘤,而幾乎沒有副作用或副作用極度輕微,單一腫瘤治療1-5天的短療程,每天20至40分鐘門診式的照射,壓力極其輕微,不失為最人道的治癌。 台灣的早期腦瘤、#肺癌、#肝癌,如選用電腦刀治療已經納入全民健保付費。 有了電腦刀1-5天無創無毒的治癌法。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雖然我們身在人間,但其實我們每天都可以看見天人享天福,也可以見識三惡道的苦,輪迴不用等到下一世,這一世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有一位醫生,正值壯年時診斷出腮腺癌,被宣判只剩三個月的生命。這位醫生因為化療的關係,就算七月仲夏溽暑難耐,他也全身發冷,大棉被裹得緊緊頻頻顫抖,如同《地藏經》描寫的寒冰地
隨著科技和醫療的進步,很多健康知識的傳播越來越多,大家也越來越重視健康這個議題,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現在社會進步到專業人士開始將衰老當作疾病去面對(哈佛科學家:「衰老是種病」,而且能治療,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563),這篇新聞裏頭說到,生物學並沒有定義
Thumbnail
一位年約50多歲的病友,在十幾年前就診斷晚期肺癌,「剛開始他來看病的時候,其實也沒有特別的期望,因為他就覺得自己大概活不久了。」
Thumbnail
病人:「謝謝醫生!我的癌細胞真的都不見了嗎?看來我的飲食療法真的有效!」 醫生:「總之就檢驗報告來看,原本的高指數已經消失了,但是還是需要定期回診!」 病人:「這個我了解!」 醫生看完了最後一個病人,看到病人的重病得到痊癒,心裡居然沒有絲毫的喜悅和好奇,他心想: 「上次陰錯陽差將檢驗報告搞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