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 Simmel〈大都會與精神生活〉摘要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Die Großstädte und das Geistesleben
Georg Simmel
1903
  現代生活最深層的問題,來源於個人試圖面對社會強勢力量,面對歷史傳統的重負、生活中的物質文化和技術,保持獨立和個性。

  都市人的個性得以建立的心理基礎是感情生活的強化,這種強化是由於內外刺激迅速而連續的轉變。人是一種有賴於差異而存在的生物,也就是說,他的頭腦受到的刺激來自當前的印象和先前的印象之間的差異。可以說,持久的印象,微弱的差異,彼此的經歷和對比有著熟悉的規律,它們所消耗的精神能量,不如快速轉換的影像,一瞥之中捕獲的鮮明差異,以及突如其來的強烈刺激。大都會以其街道的縱橫交錯以及經濟、職業和社會生活的發展迅速和形態多樣,造成了它的心理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在精神生活的感官基礎方面,在我們(作為有賴於差異的造物)的有機體所需的知覺量度方面,與小城鎮和鄉村生活的感官-精神狀態那種更加緩慢、更加熟悉、更加平穩流暢的韻律形成了深刻的對比。因此,大都會精神生活本質上知性主義(intellectualistic)的特徵就可以理解了,與之相比,小城鎮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停留於感覺和情感關係。後者植根于心靈的無意識層面,並在未經打破的傳統習俗穩定的平衡狀態下無拘無束地發展。
  大都會一直是貨幣經濟的中心,因為商業活動的多面性和集中性賦予交換仲介一種重要性。但是,貨幣經濟與知性的統治處於最為緊密的關係之中。它們在待人接物方面共有一種純粹就事論事的態度,這種態度常常把形式上的公正與一種冷酷無情的僵硬結合在一起。金錢只關 為一切所共有的東西,那就是交換價值,它把所有性質和個性化約在一個純粹的數量層面。人與人之間的所有感情關係都停留在他們的個性,而知性的關係把人當作數位來處理。
  在生活最外在的方面,現代的頭腦變得越來越精於算計。正是貨幣經濟使得這麼多人的日常生活都充滿了權衡、算計、清點,以及把質的價值化約為量的價值。典型的都市居民的交往和利益關係如此複雜多樣,以至於他們的關係和行為,尤其是作為這麼多各有各的利益考慮的人們之聚集所造成的結果,互相糾纏在一起,形成一個多種組成部分的有機體。基於這一事實,如果在承諾和履行中缺乏最嚴格的精確性,就會導致整體崩潰,造成無法解決的一片混亂。
  在生活方式的正確性和細緻周密的精確性中,同樣的因素結合於一種高度非個人化的結構,另一方面,它們又對高度個人化的傾向產生影響。首先,這是對於神經的迅速變換的刺激所造成的結果,那些刺激相互對立地湊在一起,在我們看來,都市人的知性的強化似乎正是由此而來。
  大都會的厭倦態度的這一心理根源與另一種來自貨幣經濟的根源結合在一起。厭倦態度的本質在於對事物之間的區別漠不關心。這種心理狀態是對徹底的貨幣經濟的一種準確的主觀反應,因為金錢代替了各種各樣的所有事物,並且以“多少錢”的區別表達了它們之間的所有質的區別。有鑒於金錢以其單調乏味和冷漠無情的品質,能夠成為所有價值的一個公分母,它成了一種可怕的校平器(leveler)——它掏空了事物的內核,它們的特性、它們的特殊價值和它們的獨一無二、無與倫比,而且再也無法恢復。
  然而,這種生存方式中的主體必須為他自己與之達成妥協,面對大城市,他的自我保護要求他有一種不折不扣的消極的社會行為。大都會的人們彼此之間的精神姿態可以從表現形式上稱之為一種保留的態度。如果城市裡很多人之間連續不斷的外在接觸必須得到同樣數量的內在反應,就像在小鎮上,一個人幾乎認識他所遇到的所有人,而且跟每一個人都有一種積極的聯繫,那麼,城市裡的人就會在內心徹底被原子化了,並且將會陷入一種不可思議的精神狀態。一部分是由於這種心理環境,一部分是我們在都市生活元素中所面臨的那種特有的猜疑(它在與別人轉瞬即逝的接觸中不斷觸及每一個人),使得我們有必要作出那種保留,也必然造成那樣一種結果。實際上,如果我沒搞錯的話,這種外在保留的內在方面不僅是漠不關心,並且,比我們所能想像的更為常見的是, 它是一種輕度的厭惡,一種相互的疏遠和排斥,如果它們出於某種原因、以某種方式發生了緊密接觸,它們就可能爆發為憎恨和衝突。
  這種暗含厭惡的保留又顯現為一種更為普遍的都市心理特性的形式或包裝。它給個人保證了一種、一定程度的個人自由,而在其他環境中找不到與這種個人自由類似的東西。它紮根于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生活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紮根于能夠從中發現一套近乎詳盡無遺的規則的少數趨勢之一。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前都可以看到,社會組織的最初階段乃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圈子,對相鄰者或敵對的群體幾乎完全封閉,而在它內部有一種狹隘的凝聚力,以至於個體成員只有非常小的範圍,來發展其自身品性、進行他自己對之負責的自由活動。
  並不只是當前的範圍和人口規模——它的基礎是社會統一體規模的擴大與個人內在和外在自由的提高之間在世界歷史上的相互作用——使得大都會成為這種環境所在地。確切地說,正是在對這種有形的廣泛性的超越之中,大都會也變成了世界主義的所在地。可以與財富的發展方式——超過了某一點之後,財富由於自身內在要素的產出而比以往更為迅速地增長——等量齊觀的是個體的視野也在擴大。同樣,城市裡的經濟、人際和知性關係(它們在城市裡得到了完整的反映)只要第一次越過某個限度之後,就會以幾何級數增長起來。
  所有這些導致精神品質的一種更加狹隘的知性的個性化。首先,在都市生活框架裡難以給一個人的個性找到一個確定的位置。當價值和能量的數量增長達到了它的邊界,一個人就會抓住品質差異,這樣,通過利用現有的對於差異的敏感性,就能以某種方式為個人贏得社會各界的注意。這最終導致最奇怪的反常現象,導致都市人所特有的在自我放逐、反復無常、吹毛求疵等方面的放縱過度,這些行為的意義不再是它們本身的內容,而是在於它們作為一種“與眾不同”的形式——讓自己引人注目。
  在我看來,這是最深刻的原因,它造成了大都會強調個人生存努力尋求最個性化的方式——無論它是否一直正確或者總能成功。現代文化發展的特徵在於可以稱之為客觀精神的東西對於主體的優勢;那就是,無論在語言還是在法律中,在生產技術和藝術中,在科學和家庭環境裡的物品中,體現出一種精神,而個人的知性發展只是勉強地、而且是以不斷加大的滯後跟隨著這種精神的日益生長。
  當這兩種形式的個人主義——它們受到大都會裡的量化關係,也就是個人的獨立性和苦心經營的個人特殊性的滋養——現在,不再是每個人身上的那種“普遍人性”,而是他在品性上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成了他的價值標準。關於個人在整體中的位置,這兩種的界定方式之間發生了衝突;而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外在和內在的歷史中,都能發現這種衝突。大都會的功能就在於為這種衝突和統一這種衝突的努力提供了空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會員
    4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康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Space and Symbols in an Age of Decline〉from  《Re-Presenting the City》 Sharon Zukin 1996 本篇為《Loft Living: Culture and Capital in Urban Change》與《The
    Quaderni del carcere Antonio Gramsci 1926 本書探討的內容很多,本篇只紀錄三個關鍵概念下來(1)知識分子。(2)市民社會。(3)霸權(領導權)。 知識分子 傳統的知識分子(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封建時期的知識世界所形成的知識
    La production de l’espace Henri Lefebvre (1974)   黃捷:法國社會學者列斐伏爾,在1974年出版的《空間的生產》(La Production de l’espace),裡頭曾提到空間上的三種概念-「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再現的空間」,對於公園
    Idéologie et appareils idéologiques d'État (Notes pour une recherche  Louis Althusser 1970    Louis Althusser在本篇文章解釋了三個重要概念(順序略做更動):  鎮壓型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
    台灣廢墟迷走 姚瑞中 2014   時間拉回至1988年秋天,姚瑞中在大學聯考補習班:   每每在補習班冷氣房中睡得不醒人事差點沒感冒後,就乾脆翹課瞎晃到人煙罕至的廢墟去,沒有特別目的,更沒有任何壞念頭,大概是潛意識怕被人「抓包」,於是只好躲在沒人管的廢墟裡啥事也沒幹,就傻傻地抽著煙,面對破舊廠房
        藝術並非是一個資賦優異的人產生的自發活動,而是受到前輩藝術家「影響」,或著更含糊而膚淺的說法,藝術是受到「社會力量」所產生的。[1] 以上包含兩個問題,一是社會的價值觀,社會對不同的性別活動有所區分,這種固著概念限制了男性或女性的日常活動,「藝術」成為男性的專屬,藝術品的表現形式、媒材和評比
    〈Space and Symbols in an Age of Decline〉from  《Re-Presenting the City》 Sharon Zukin 1996 本篇為《Loft Living: Culture and Capital in Urban Change》與《The
    Quaderni del carcere Antonio Gramsci 1926 本書探討的內容很多,本篇只紀錄三個關鍵概念下來(1)知識分子。(2)市民社會。(3)霸權(領導權)。 知識分子 傳統的知識分子(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封建時期的知識世界所形成的知識
    La production de l’espace Henri Lefebvre (1974)   黃捷:法國社會學者列斐伏爾,在1974年出版的《空間的生產》(La Production de l’espace),裡頭曾提到空間上的三種概念-「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再現的空間」,對於公園
    Idéologie et appareils idéologiques d'État (Notes pour une recherche  Louis Althusser 1970    Louis Althusser在本篇文章解釋了三個重要概念(順序略做更動):  鎮壓型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
    台灣廢墟迷走 姚瑞中 2014   時間拉回至1988年秋天,姚瑞中在大學聯考補習班:   每每在補習班冷氣房中睡得不醒人事差點沒感冒後,就乾脆翹課瞎晃到人煙罕至的廢墟去,沒有特別目的,更沒有任何壞念頭,大概是潛意識怕被人「抓包」,於是只好躲在沒人管的廢墟裡啥事也沒幹,就傻傻地抽著煙,面對破舊廠房
        藝術並非是一個資賦優異的人產生的自發活動,而是受到前輩藝術家「影響」,或著更含糊而膚淺的說法,藝術是受到「社會力量」所產生的。[1] 以上包含兩個問題,一是社會的價值觀,社會對不同的性別活動有所區分,這種固著概念限制了男性或女性的日常活動,「藝術」成為男性的專屬,藝術品的表現形式、媒材和評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靈性的興起 這幾年來,靈性追求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人們開始注重內心的平靜、心靈的成長以及與自然的連結。這種現象的背後有多種原因,包括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加、對傳統宗教的不滿以及對個人意識和自我成長的追求。 物質世界的現實 然而,無論靈性如何發展,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中。食物、住房、教育、醫療
    Thumbnail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的研究發現,大腦的三種機制會影響決策,使人難以離開舒適圈。誇大失去的痛苦、低估改變的快樂,以及排斥改變的現狀偏見,都會阻礙我們面對改變。另外,容易被回憶事件左右決策的可得性捷思法也是一個影響因素。面對直銷產業,理性分析是必要的,我們一起從名人發言和相關事件來思考吧。
    Thumbnail
    身邊所接觸到的朋友大多是討厭城市生活,並且對於鄉村或充滿綠意的田園景致懷抱浪漫想像的人,許多作家也以城市普遍心靈冷漠,枯寂的生活來調侃:「所謂城市,就是千百萬人聚在一起,卻過著寂寞生活的地方。」「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有很多種痛苦,有時候希望不理人,有時候希望找個人說話,但兩者均極為困難。」
    Thumbnail
      「浪漫主義的想像傾向於極大或極小之物,不喜觀中庸之道。浪漫主義的想像輕易地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   相對於中庸之道,正因為有極端之分才有中庸的產生,如光明∕黑暗、高∕低、混亂∕形式、頭腦∕身體等這類兩極化的價值觀念。但海德格認為,沒有主客對立的問題,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世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影響,並提出了人生苦痛的90%來自於人際的說法。文章主要討論了素養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年齡層的觀點,並強調了自律、誠信的重要性。同時,文章也指出了在市場競爭中價值觀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對於個人態度與行為的反思。
    Thumbnail
    20世紀興起的現代主義影響了全世界的城市發展,以效率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使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停留空間嚴重遭到侵蝕。隨著70年代歐洲社會運動開始,歐洲各城市首先將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回到人群本體,這些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可以成為未來城市規劃中的參考,特別地在新興城市的建設上。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慾望使你的心混亂、焦躁、看不清自己。你活在表象,活在別人的眼中。你喪失了追求有價值的目標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垂手可得的俗物。
    Thumbnail
    金錢觀是種人生觀 從怎麼用錢來看一個人,能知道他在乎什麼 也能知道他對金錢的態度,甚至於對人生的態度 然而很多人能夠了解人生觀有所差異 卻不能理解金錢觀沒有對錯,只是不同 例如 投資觀念上的差異 又或者是對預算規劃的不同 對一件商品的情感落差 因而產生了許多金錢觀上的衝突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靈性的興起 這幾年來,靈性追求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人們開始注重內心的平靜、心靈的成長以及與自然的連結。這種現象的背後有多種原因,包括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加、對傳統宗教的不滿以及對個人意識和自我成長的追求。 物質世界的現實 然而,無論靈性如何發展,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中。食物、住房、教育、醫療
    Thumbnail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的研究發現,大腦的三種機制會影響決策,使人難以離開舒適圈。誇大失去的痛苦、低估改變的快樂,以及排斥改變的現狀偏見,都會阻礙我們面對改變。另外,容易被回憶事件左右決策的可得性捷思法也是一個影響因素。面對直銷產業,理性分析是必要的,我們一起從名人發言和相關事件來思考吧。
    Thumbnail
    身邊所接觸到的朋友大多是討厭城市生活,並且對於鄉村或充滿綠意的田園景致懷抱浪漫想像的人,許多作家也以城市普遍心靈冷漠,枯寂的生活來調侃:「所謂城市,就是千百萬人聚在一起,卻過著寂寞生活的地方。」「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有很多種痛苦,有時候希望不理人,有時候希望找個人說話,但兩者均極為困難。」
    Thumbnail
      「浪漫主義的想像傾向於極大或極小之物,不喜觀中庸之道。浪漫主義的想像輕易地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   相對於中庸之道,正因為有極端之分才有中庸的產生,如光明∕黑暗、高∕低、混亂∕形式、頭腦∕身體等這類兩極化的價值觀念。但海德格認為,沒有主客對立的問題,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世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影響,並提出了人生苦痛的90%來自於人際的說法。文章主要討論了素養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年齡層的觀點,並強調了自律、誠信的重要性。同時,文章也指出了在市場競爭中價值觀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對於個人態度與行為的反思。
    Thumbnail
    20世紀興起的現代主義影響了全世界的城市發展,以效率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使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停留空間嚴重遭到侵蝕。隨著70年代歐洲社會運動開始,歐洲各城市首先將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回到人群本體,這些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可以成為未來城市規劃中的參考,特別地在新興城市的建設上。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慾望使你的心混亂、焦躁、看不清自己。你活在表象,活在別人的眼中。你喪失了追求有價值的目標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垂手可得的俗物。
    Thumbnail
    金錢觀是種人生觀 從怎麼用錢來看一個人,能知道他在乎什麼 也能知道他對金錢的態度,甚至於對人生的態度 然而很多人能夠了解人生觀有所差異 卻不能理解金錢觀沒有對錯,只是不同 例如 投資觀念上的差異 又或者是對預算規劃的不同 對一件商品的情感落差 因而產生了許多金錢觀上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