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éologie et appareils idéologiques d'État (Notes pour une recherche)
Louis Althusser
1970
Louis Althusser在本篇文章解釋了三個重要概念(順序略做更動):
- 鎮壓型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 關於生產條件的再生產
- 意識形態
鎮壓型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身為馬克思主義者,Althusser依據《資本論》的描述的上層建築與下層建築,進一步構建他的理論:
Marx和Engels認為經濟活動、生活手段的生產與持續再生產,乃是人類歷史的根基,而且擁有超越其他社會活動領域的解釋力量。這個首要的經濟領域,被稱為社會的「基礎」,而其他次要的領域,包括政治、法律和宗教制度,以及藝術生產和知識工作,則被歸納為「上層建築」。(Brooker:文化理論詞彙,28)
上層建築superstructure (思想 文學 藝術)
下層建築base (經濟)
Althusser認為必須給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補充別的東西。Althusser解釋說Marx把任何社會的結構都設想成是由不同的「層面」或「訴求」所構成的,這些「層面」或「訴求」又被一種獨特的決定作用連接在一起:基礎或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又包括兩個「層面」或「訴求」:一個是政治-法律的(法律和國家),另一個是意識形態(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宗教的、倫理的、法律的、政治的,等等)。在這邊上層如果不是明確地坐落在它們的基礎上,是不會獨自「矗立」的。因此,大廈這個隱喻的目的首先是要表述經濟基礎「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
為了推進國家理論,不僅必須考慮到國家政權與國家機器的區分,而且還必須考慮到另一種現實——它顯然是和(鎮壓性)國家機器並立的,但一定不能與後者混為一談。Althusser用一個概念把這種現實叫做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國家機器(State Apparatus)
1.鎮壓型國家機器(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
意味著通過暴力發揮功能(包括肉體的鎮壓),鎮壓型國家機器只有一個,完全屬於公領域。
例如: 政府、行政機關、軍隊、警察、法庭、監獄。
2.意識形態國家機器(Appareil idéologique d'État/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AIE/ISAs)
運用意識形態發揮功能,絕大部分屬於私人領域,構成的方式多樣。
宗教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教育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家庭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法律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也是鎮壓型國家機器) 。
政治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政治制度,包含不同黨派)。
公會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the trade-union ISA)。
傳播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出版、廣播、電視等等)。
文化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文學、藝術、體育等等)。
任何國家機器無論是鎮壓性的,還是意識形態的,都運用暴力也運用意識形態發揮功能,它們的區別在於運用的程度多寡。很明顯,統一的(鎮壓性)國家機器完全屬於公共領域;與之相反,絕大部分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它們顯然是分散的)是私人領域的組成部分。教會、黨派、工會、家庭、某些學校、大多數報紙、各種文化投機事業等等,都是私人性的。
無論如何,多樣性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還是統一在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型態底下的,這種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就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統治階級可以任意支配鎮壓型的國家機器,同時對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握有主動權,一個階級如果不在掌握政權的同時對意識型態國家機器行使主導權的話,那麼它的政權就不會持久。因此,意識形態不只是階級鬥爭的賭注,還是階級鬥爭的場所。
絕對君主制和封建時代的社會形態,存在著單一的鎮壓型國家機器(和現代非常類似),但是意識型態國家機器卻少的可憐,前工業革命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教會,成熟資本主義社會型態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學校。
關於生產條件的再生產
為了生存,也是為了能夠進行生產,任何社會形態都必須在生產的同時進行生產條件的再生產。
- 生產資料的再生產
生產者必須進行自己的生產條件的再生產,以此類推,直至無窮——從國內到世界市場,整個都照此進行,從而對(用於再生產的)生產資料的需求都可以通過供給來滿足。
2. 勞動力的再生產
勞動力的再生產是通過付給勞動力用於自身再生產的物質資料——即通過工資來得到保障的。恢復雇傭勞動者的勞動力所必不可少的那部分價值。我們還應該補充說:這部分價值也是撫養和教育子女所必不可少的,無產者也在子女的繁衍中進行著自身勞動力的再生產。
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這個價值量(工資),不單單取決於對「生物學的」最低保障金的需要,而且還取決於歷史的最低限度的需要,即一種隨歷史變動的最低限度的需要。
加入前面所述,任何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是通過國家政權在國家機器——(鎮壓性)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兩方面——中的運用來保證的。
- 所有國家機器都既運用鎮壓也運用意識形態發揮功能。區別在於(鎮壓性)國家機器大量並首要地運用鎮壓,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大量並首要地運用意識形態發揮功能。
- (鎮壓性)國家機器構成了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它的不同組成部分受到一個統一體的集中指揮,這個統一體就是由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的政治代表來實施的階級鬥爭的政治;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是多樣的、彼此各異的、「相對獨立的」,並且能夠提供一個客觀的矛盾展開的領域,這些矛盾以有限的或極端的形式表現了資本家階級的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之間衝突的後果,以及這些衝突的次要形式。
- (鎮壓性)國家機器的統一性是通過統一的、集中的組織來保證的,這個組織是由掌握政權的階級中實行這個階級的階級鬥爭政治的代表來領導的;而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統一性通常是以矛盾的形式,通過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即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來保證的。
正是鎮壓性國家機器為它提供的「盾牌」後面,主要保證了尤其屬於生產關係方面的再生產。也正是在這裡,大量地集中了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即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的作用。正是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這個仲介保證了鎮壓性國家機器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間,以及不同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之間(時有摩擦的)「和諧」。
意識形態
Karl Marx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三種意識形態的解釋:階級意識形態、對現實的扭曲、以及對更深刻之現實的遙遠忽應。後繼者如:Antonio Gramsci、György Lukács、Karl Mannheim、Daniel Bell、Ernesto Laclau、Terry Eagleton、Slavoj Žižek‧‧‧等都有很精彩的論述。
但Althusser在這只想建立關於意識形態一般的理論,而不是建立關於各種個別的意識形態的理論(這些個別的意識形態,無論具有宗教的、倫理的,法律的還是政治的形式,都表達了不同的階級立場)。因此他認為意識形態沒有歷史。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這個提法是在一種明顯的實證論語境中出現的。在這裡,意識形態被設想為純粹的幻覺、純粹的夢想,即虛無。它的所有現實性都在它的外部。因此,意識形態被認為是一種想像的作品,因為它的歷史在它之外,而在那裡唯一存在的歷史就是那些具體的個人等等的歷史。因此《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沒有歷史這個論點是一個純否定的論點,因為它同時意味著:
- 意識形態是虛無的東西,因為它是一個純粹的夢。
- 意識形態沒有歷史,這顯然並不意味著在意識形態中沒有歷史。
另外Althusser認為意識形態是個人與其實在生存條件的想像關係的「表述」。1:意識形態表述了個人與其實在生存條件的想像關係。2:意識形態具有一種物質的存在。
最後Althusser結論是意識形態把個人傳喚為主體,個人被傳喚為(自由的)主體,爲的是能夠自由地服從主體的誡命,亦即爲能(自由地)接受這種臣服的地位。在此就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以及由生產關係派生的其它關係的再生產。
(Althusser、陳永國編,哲學與政治-阿爾都賽讀本:33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