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8/2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畢設週記」#3 - 新議題

開學前3週

ILLUSTRATOR CC 2019 新功能,多點漸層,強推。
ILLUSTRATOR CC 2019 新功能,多點漸層,強推。
過去在設計課甚至競圖接觸了各種題目文本, 當時作為學生也就沒有想太多,上頭寫甚麼,照做也就罷了,偶爾叛逆一下來點反規則的突破,如同吃顆維他命就覺得自己健康到爆炸。
然而實際上,設計題目,或著說建築計畫的生產過程,基本是在擠弄沉澱了一學期的瓶裝保膠,知道它就在那兒,但你必須試著用盡全力;研擬畢設題目的這幾週,才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本篇篇幅較長,關於設計,請跳躍至標題 - 「可操作的未來」

讀物分享

上次提到花了些時間尋找各種文獻與網站,對於主題的方向有了一些結論,不過在與老師、建築師和好夥伴們討論過後,發現其中有許多盲點,原因或許是我過於急躁了,找到的資料都還處於發散狀態,為了串聯與整合,我就想不如直接來探討一個這陣子一直圍繞在我身邊的議題,高齡化與少子化的寧靜危機。
正好是我現在事務所的建築師,最近與北京清華大學的一位教授討論到,兩國長照制度的差別,教授似乎是希望能從聊解台灣的相關制度開始著手他的研究;關於該議題最明顯且貼近生活的例子之一就是關於老年安養,甚麼, 太普通嗎? 恩的確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但正是這麼普通的問題,背後隱藏著影響人類社會結構的一大暗示。
自上回提到自己所希望的設計方向,我開始認真思考了未來這件事,從科幻片到現有都更,各式各樣的想法呈現發散式的延伸,讓人有些苦惱,直到我看了兩本書,《未來年表》(究竟出版),《未來地圖》(天下出版),這書名顯然只是巧合,兩者分別從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角度討論未來。
首先是關於人,或許是國高中的社會科,或許是昨天的晚間新聞,我們時不時會接收到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相關議題,聽起來都有些炒冷飯了,但多數的時候都會把焦點放在其成因或著單純的數據之上,當然也許並不是大家不願意討論這些議題在未來可能造成的影響,而是大家感受不到;因為那些可能是十幾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之後的事情,若要說出今天與明天的變化,那真是微乎其微,然而真正可怕的是他的不可逆性,像慢性病一樣的擴散,所以學者們稱之為「寧靜危機」。
《未來年表》的作者河合雅司調查了過去到現在的人口變動相關數據,推演了直至2060年,由於少子化高齡化以及人口減少,日本將會面臨的問題,書中分析了這些問題實際上遠比大眾的認知要嚴重得多,以下為關鍵重點整理:
  • 即使總生育率改善,出生人數也不會增加,反而還會減少,這是為甚麼呢? 因為未來有機會成為母親的女孩,受到目前為止少子化的影響,人數正在逐漸減少的緣故。(P50)
  • 邊工作邊照護長輩的人數增加,使得新的問題浮上檯面,根據資料,40至59的照護離職男性中,有半數在41至50歲辭職,而對許多人而言,40至59歲這段期間,應該是肩負管理與主要業務,在各個職場扮演核心角色的時期。(P58)
  • 人口雖然減少,家戶數卻在增多,因為獨居戶變多了,原因有三,「不與子女同住的高齡者增加」,「未婚者增加」,「離婚者增加」,三個原因乍看之下沒有交集,但這些未婚的年輕人最後都會成為高齡者,意味著將來獨居高齡者也會增加,而當獨居成為主流,「家庭為社會的基礎單位」這個概念將再也無法成立。(P63)
  • 高齡化與少子化是兩回事,人們有時把「高齡化」(高齡人口數量增加)與「老年人口比率上升」(高齡人口在總人數比例)混為一談,也就是說勿將少子化當成是老年人口比率上升的原因。這種誤解往往會變成「要解決高齡化問題,唯有在少子化對策上全力以赴」這種奇怪的論點。(P140)
從第一點來看就能明白為何這是一個不可逆的危機,舊有的架構與制度都只能延緩即將發生的問題,而這個論點圍繞的另一個核心,就是「2025年問題」,內容是在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團塊世代,到2025年後將全部達到75歲高齡,由於人數眾多,屆時會造成更嚴重的財政壓力,火葬場不足,扶養比增加等等,同時因為獨居者增加,以家庭為單位的居家照護迫使青壯年人口面臨雙重照護的難題。
另一方面,兩本書都提及了有關「存在機率」,用於計算經營謀一事業所需的最低人口數(又稱門檻人口Threshold Population),而當規模小於存在機率50%,就很可能會面臨歇業。而由於上述的人口問題,以及在《未來地圖》中提到的消費型態改變,都會直接造成商業規模縮減,甚至使得自治體消失整併。這一連串影響的副產物 - 無人管理的空屋,也很可能造成其他社會問題。
就台灣而言,2018年人口呈現負成長,2022獨居戶將突破300萬戶,2025年總人口開始減少,2030年每四人就有一名高齡者,幼年人口卻只有老年人口的一半,台灣顯然與日本的情況大同小異,如何因應勢必也會變成我們最終要的課題之一。
圖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可操作的未來
礙於篇幅,另一本書的分享暫且延後,回到設計,我的確對於而後三五十年可能的社會架構有了一些了解,河合雅司也在最後給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面對當下無法輕易扭轉的局勢,所要做的不只是盡量爭取時間,同時要針對未來的現實,修正現有對策與制度,因此我初步提出了幾個想法。
  • 配合即將轉變的居住型態,能否將單純的獨居連同生活型態一並轉換成更有效率的模式。
  • 根據《未來地圖》的網路商業模式,或許能嘗試給予年輕的居住者一個彈性的工作平台空間。
  • 以美國發起的「合作型CCRC」作為延伸,嘗試將照護機能連同獨居與商業融入社區之中。
以第一點來說,現在就有許多所謂的共居住宅,例如德國Geku-Haus公寓,日本Home Share計畫,新北玖樓共生公寓,不過大多數的共居住宅都是轉型而來,或著是以小規模經營(至少在台灣是這樣);假如能直接以共生概念並整合其他機能資源來規劃,是否會有新的可能。想像一下,一個社區結合了商業取向的長照系統,與年輕族群居多的獨居住宅。
玖樓共生公寓,由舊公寓改在而成。對於剛入社會的新鮮人,都市的租屋環境並不友善,工居住宅則給出了另一種選擇。( 圖片來源 )
既然是未來的型態,智慧住宅也是近幾年很熱門的話題,主要是與建築的物業管理與生活科技的發展有關,與上述的網路商業模式也有密切關聯,而這或許才是影響現代人生活模式的主因,進而反映在空間的機能與型態上。
而說道CCRC( 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其緣起暫且不贅述,從鄉村到都市,美國與日本一直都在嘗試將它根據不同的環境與社會結構去做變化,台灣也有所謂的連續性長期照顧服務體系,這樣的模式原本就會有許多層級的的單位介入,合作型的CCRC就是擴大了所觸及的族群,其實目的也就在於增加受照護者與年輕族群的接觸,同時減少成本。
美國CCRC的各個階段
簡而言之,我想嘗試將還未成熟的共居模式與正在轉型當中的長照系統,根據未來社會結構和商業模式做一次整合。
下回就來聊聊相關案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