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083】多世代革命:由人口結構和科技創新所驅動的社會變遷;擁有更多選擇、也伴隨著更多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正面臨一種由人口結構和科技創新所驅動的社會變遷。過去依循著教育、工作、退休,然後死亡的人生序列,將不復存在;擁有更多的選擇,卻也面對著更多的挑戰。

這是一場:多世代革命。

raw-image

何時該求學、工作?何時又該退休?過去按照年齡來劃分的階段,不再是標準答案。

隨著醫療與科技的進步,人們的壽命愈來愈長。

人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分配,也有更多元化的選項可以規劃;只要你想,可以不必依循傳統的生涯路徑。

在這樣的一個後世代社會中,不再以年齡來劃分階段和角色;而是以能力和興趣為基礎,來選擇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面對的挑戰,真正意義上實踐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

運用更有彈性、更多元、更創新的方式,打破世代的界限;我們的一生也不再依循著傳統的人生序列模型:接受教育,進入職場工作、退休,然後迎接死亡。

...

傳統的人生序列模型,是由工業革命和福利國家所塑造的人生規劃。忽略了人們的個性、多元性和創造性,也無法因應人口老化和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引發了愈來愈多人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否應該受到人生序列模型的束縛?又該如何打破這個模型,創造自己的人生路徑?斜槓、自雇者、第二人生等新世代的人生模式也接連出現。

華頓商學院教授 Mauro Guillen 在這本《多世代革命》書中提供了許多實例與數據,分析了不同世代在消費、教育、職場等方面的特徵與需求,並提出了一些應對多世代革命的建議與策略。

其中有不少面向都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包括:

一、壽命飛速增長,健康顯著改善。

人們可以活得更長、更健康、更有活力,但也帶來了人口老化、社會保障、醫療負擔,以及生命價值和意義等問題。如何利用延長的壽命和改善的健康,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以及如何面對老化和死亡的現實,將會是人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二、核心家庭的興起和沒落。

核心家庭是由工業化和現代化所促成的一種家庭形式,提供了情感、經濟和社會支持。

隨著生育率下降、離婚率上升、家庭暴力、代溝等問題與日俱增,加上單親、多元與跨國家庭這些新興家庭形式所帶來的挑戰。如何看待、建立和維護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關係,將變得更為複雜,也是不少人需要去正視面對的課題。


三、不再做出重大決定的青年世代。

書中指出在1980年代後出生的當代青年,是一個由數位科技和全球化所塑造的世代。

這些人擁有高度教育、多元文化、開放思想、創新精神的優點,同時也普遍具備延遲成年、缺乏承擔、依賴父母、不願結婚生子等特質;更面對著經濟不景氣、就業不穩定、社會不公平等困境。

如何克服這個世代的挑戰和困難,發揮自己的潛力和優勢,過去的經驗與方法或許不再適用。


四、一生擁有多重職業,退休也有新的想像。

由於科技發展、職場變化、個人興趣和社會需求等因素導致許多人的一生不再只從事一種職業。因此,也擁有了更多的學習、工作和創業的機會;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職涯的不確定性、競爭性和壓力性,對於技能、知識和經驗的水準要求要更高。

關於退休,可以選擇提早或延遲退休、從事兼職或志願工作、享受休閒或學習活動、與家人或朋友共度時光、旅行或移居他國,也可能是重新創業或追求夢想。我們會重新想像退休的模樣,也有更多元化的準備和規劃方式。


五、後世代消費市場的改變。

後世代社會中的消費者,是一個由數位科技和全球化所塑造的消費群體,具有高度個性化、多樣化、創新化、社交化與環保化等特徵。

他們對於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價格、便利性、體驗性、意義性等方面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並且會透過線上和線下的渠道進行消費和評價。在三浦展的《孤獨社會》中,你可以看到更多深入的觀點。

...

當你意識和感受到這些變化。

也許可以進一步思考:這些變化對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自己又該做出什麼樣的應對?過去所認為的許多理所當然,也不再是牢不可破的。

教育不再是獲得穩定工作的保證;終身雇用也成為了歷史,退休也不再是職涯必然的終點。凡事皆有可能,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上。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讀人之前,先讀懂自己。​我認為這本書提供了一套完整而多元的方法,綜合了心理學、人格科學、非語言行為等領域的知識,透過讀人來提升社交關係,以及在溝通、談判等場景中能更順利的導向我們期望的方向來發展。
我們可以追求目標的成功,也可以追求卓越的成就;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只要我們願意傾聽內在的聲音。這也是史蒂芬·柯維在《第八個習慣:從成功到卓越》中所提到的第八個習慣:發現內在的聲音。發現自己內在的聲音,也幫助他人發現內在的聲音;這麼一來,彼此都能實現更高的成就與意義。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但是你準備好了,其實去創造自己的機會就好。不需要是最厲害的那個,只要是最合適的就行了。沒能掌握到機會,自己創造機會總抓得到吧?
人脈,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產。可以幫助我們獲取訊息、機會和支持。在網路無遠弗屆的現今社會,人脈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唯有了解人脈的本質與重要性,才能擺脫對人脈養成與經營的誤解,從而掌握建立與維護人脈的有效方法,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
今早看到一篇專訪演說文章。是關於 KK 為新書《Excellent Advice for Living》(簡中版譯作《寶貴的人生建議》)所做的一場主題演說與專訪對談。日前閱讀這本書頗有收穫與啟發,看完這篇文章也想要分享給大家。
在日本,栗山英樹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自2021年起擔任日本棒球國家隊總教練,於202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勇奪世界冠軍。在此之前,他也是日本職棒名教練,曾率領北海道日本火腿鬥士隊奪得2016年日本冠軍;在這段期間,他也是大谷翔平的老師。這本《栗山筆記》可以說結合了經典閱讀、人生智慧與其棒球哲學的體現。
讀人之前,先讀懂自己。​我認為這本書提供了一套完整而多元的方法,綜合了心理學、人格科學、非語言行為等領域的知識,透過讀人來提升社交關係,以及在溝通、談判等場景中能更順利的導向我們期望的方向來發展。
我們可以追求目標的成功,也可以追求卓越的成就;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只要我們願意傾聽內在的聲音。這也是史蒂芬·柯維在《第八個習慣:從成功到卓越》中所提到的第八個習慣:發現內在的聲音。發現自己內在的聲音,也幫助他人發現內在的聲音;這麼一來,彼此都能實現更高的成就與意義。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但是你準備好了,其實去創造自己的機會就好。不需要是最厲害的那個,只要是最合適的就行了。沒能掌握到機會,自己創造機會總抓得到吧?
人脈,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產。可以幫助我們獲取訊息、機會和支持。在網路無遠弗屆的現今社會,人脈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唯有了解人脈的本質與重要性,才能擺脫對人脈養成與經營的誤解,從而掌握建立與維護人脈的有效方法,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
今早看到一篇專訪演說文章。是關於 KK 為新書《Excellent Advice for Living》(簡中版譯作《寶貴的人生建議》)所做的一場主題演說與專訪對談。日前閱讀這本書頗有收穫與啟發,看完這篇文章也想要分享給大家。
在日本,栗山英樹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自2021年起擔任日本棒球國家隊總教練,於202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勇奪世界冠軍。在此之前,他也是日本職棒名教練,曾率領北海道日本火腿鬥士隊奪得2016年日本冠軍;在這段期間,他也是大谷翔平的老師。這本《栗山筆記》可以說結合了經典閱讀、人生智慧與其棒球哲學的體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Thumbnail
全球高齡少子化的現象已逼近至必須面對,過往世代的社會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 近三十年內,小家庭的情況也是一種趨勢,身為長輩的若能幸運的漸漸老化沒有其他重症,是長者與晚輩的福氣,不過相對這樣的人口也逐漸增長,甚至會超過這樣的比例。 夾在中間像是三明治一樣,上有長輩、下有晚輩要照顧的話,除非經濟無虞,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人生70才開始,越活越年輕的時代來臨。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也就是五人之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老年生活如何精彩度過和保持身心靈的健康,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的重要課題。失去活動力,即缺乏運動和長時間久坐,是影響年長者慢性疾病和失能發生的重要原因。完善的生活空間,對於年長者的活動力具
Thumbnail
隨著醫療進步,人類在退休之後,突然多出的三十年壽命,可被稱作是我們的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生物的演化是遞進的,但是當我們突然憑空增加了大把的歲月,某種程度上來說讓我們措手不及,作為華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的基因還在告訴我們要求生存,我們的基因還在告訴我們「有做才有得吃」,但是上蒼卻突
Thumbnail
現今科技的發展,讓人類的壽命延長,目前這個世代可以說是“人類生命最長壽的世代”。 活至八九十歲,甚至破百歲的人,已屢見不鮮。
Thumbnail
將歲月時間拉長,人人被當時代的潮流推進,與時俱進,面臨不一樣的環境挑戰。尤其是現代化科技的發展、經濟模式的改變,變化的速度更是迅速,數十年可能就一次翻轉,有些東西新參與了的生活,也有些淡然退場。並非要討論這些演進形成的因與果,而是想回顧這些不同環境下的人們如何過生活?過得如何?這或許是一面鏡子...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過去所定義的65歲稱為老年,正在變化中。這些被認為應該是退休在家裡含飴弄孫的人群,卻因為醫學的進步而有著健康的身體與外觀,再加上年輕時代的努力,讓這群人有著相當不錯的經濟能力,而且不需要子女的奉養。當這一個人群越來越多時,「重啟人生」或「第二曲線」就不斷的被提出討論,這是一個新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嬰兒潮,戰後年輕人數量激增,冷戰壁壘分明到高牆頹圮,無論是對體制的反抗或享受全球化過程的經濟紅利,如今這一代逐漸退休。 童年時經歷貧窮,青少年時看到富裕,成年創業機會很多。他們親身經歷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卻也在壯年要跨進中年時,又必須面對台灣經濟進入高原期,體驗產業結構快速變遷。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Thumbnail
全球高齡少子化的現象已逼近至必須面對,過往世代的社會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 近三十年內,小家庭的情況也是一種趨勢,身為長輩的若能幸運的漸漸老化沒有其他重症,是長者與晚輩的福氣,不過相對這樣的人口也逐漸增長,甚至會超過這樣的比例。 夾在中間像是三明治一樣,上有長輩、下有晚輩要照顧的話,除非經濟無虞,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人生70才開始,越活越年輕的時代來臨。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也就是五人之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老年生活如何精彩度過和保持身心靈的健康,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的重要課題。失去活動力,即缺乏運動和長時間久坐,是影響年長者慢性疾病和失能發生的重要原因。完善的生活空間,對於年長者的活動力具
Thumbnail
隨著醫療進步,人類在退休之後,突然多出的三十年壽命,可被稱作是我們的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生物的演化是遞進的,但是當我們突然憑空增加了大把的歲月,某種程度上來說讓我們措手不及,作為華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的基因還在告訴我們要求生存,我們的基因還在告訴我們「有做才有得吃」,但是上蒼卻突
Thumbnail
現今科技的發展,讓人類的壽命延長,目前這個世代可以說是“人類生命最長壽的世代”。 活至八九十歲,甚至破百歲的人,已屢見不鮮。
Thumbnail
將歲月時間拉長,人人被當時代的潮流推進,與時俱進,面臨不一樣的環境挑戰。尤其是現代化科技的發展、經濟模式的改變,變化的速度更是迅速,數十年可能就一次翻轉,有些東西新參與了的生活,也有些淡然退場。並非要討論這些演進形成的因與果,而是想回顧這些不同環境下的人們如何過生活?過得如何?這或許是一面鏡子...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過去所定義的65歲稱為老年,正在變化中。這些被認為應該是退休在家裡含飴弄孫的人群,卻因為醫學的進步而有著健康的身體與外觀,再加上年輕時代的努力,讓這群人有著相當不錯的經濟能力,而且不需要子女的奉養。當這一個人群越來越多時,「重啟人生」或「第二曲線」就不斷的被提出討論,這是一個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