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選閱讀#083】多世代革命:由人口結構和科技創新所驅動的社會變遷;擁有更多選擇、也伴隨著更多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正面臨一種由人口結構和科技創新所驅動的社會變遷。過去依循著教育、工作、退休,然後死亡的人生序列,將不復存在;擁有更多的選擇,卻也面對著更多的挑戰。

這是一場:多世代革命。

raw-image

何時該求學、工作?何時又該退休?過去按照年齡來劃分的階段,不再是標準答案。

隨著醫療與科技的進步,人們的壽命愈來愈長。

人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分配,也有更多元化的選項可以規劃;只要你想,可以不必依循傳統的生涯路徑。

在這樣的一個後世代社會中,不再以年齡來劃分階段和角色;而是以能力和興趣為基礎,來選擇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面對的挑戰,真正意義上實踐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

運用更有彈性、更多元、更創新的方式,打破世代的界限;我們的一生也不再依循著傳統的人生序列模型:接受教育,進入職場工作、退休,然後迎接死亡。

...

傳統的人生序列模型,是由工業革命和福利國家所塑造的人生規劃。忽略了人們的個性、多元性和創造性,也無法因應人口老化和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引發了愈來愈多人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否應該受到人生序列模型的束縛?又該如何打破這個模型,創造自己的人生路徑?斜槓、自雇者、第二人生等新世代的人生模式也接連出現。

華頓商學院教授 Mauro Guillen 在這本《多世代革命》書中提供了許多實例與數據,分析了不同世代在消費、教育、職場等方面的特徵與需求,並提出了一些應對多世代革命的建議與策略。

其中有不少面向都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包括:

一、壽命飛速增長,健康顯著改善。

人們可以活得更長、更健康、更有活力,但也帶來了人口老化、社會保障、醫療負擔,以及生命價值和意義等問題。如何利用延長的壽命和改善的健康,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以及如何面對老化和死亡的現實,將會是人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二、核心家庭的興起和沒落。

核心家庭是由工業化和現代化所促成的一種家庭形式,提供了情感、經濟和社會支持。

隨著生育率下降、離婚率上升、家庭暴力、代溝等問題與日俱增,加上單親、多元與跨國家庭這些新興家庭形式所帶來的挑戰。如何看待、建立和維護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關係,將變得更為複雜,也是不少人需要去正視面對的課題。


三、不再做出重大決定的青年世代。

書中指出在1980年代後出生的當代青年,是一個由數位科技和全球化所塑造的世代。

這些人擁有高度教育、多元文化、開放思想、創新精神的優點,同時也普遍具備延遲成年、缺乏承擔、依賴父母、不願結婚生子等特質;更面對著經濟不景氣、就業不穩定、社會不公平等困境。

如何克服這個世代的挑戰和困難,發揮自己的潛力和優勢,過去的經驗與方法或許不再適用。


四、一生擁有多重職業,退休也有新的想像。

由於科技發展、職場變化、個人興趣和社會需求等因素導致許多人的一生不再只從事一種職業。因此,也擁有了更多的學習、工作和創業的機會;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職涯的不確定性、競爭性和壓力性,對於技能、知識和經驗的水準要求要更高。

關於退休,可以選擇提早或延遲退休、從事兼職或志願工作、享受休閒或學習活動、與家人或朋友共度時光、旅行或移居他國,也可能是重新創業或追求夢想。我們會重新想像退休的模樣,也有更多元化的準備和規劃方式。


五、後世代消費市場的改變。

後世代社會中的消費者,是一個由數位科技和全球化所塑造的消費群體,具有高度個性化、多樣化、創新化、社交化與環保化等特徵。

他們對於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價格、便利性、體驗性、意義性等方面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並且會透過線上和線下的渠道進行消費和評價。在三浦展的《孤獨社會》中,你可以看到更多深入的觀點。

...

當你意識和感受到這些變化。

也許可以進一步思考:這些變化對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自己又該做出什麼樣的應對?過去所認為的許多理所當然,也不再是牢不可破的。

教育不再是獲得穩定工作的保證;終身雇用也成為了歷史,退休也不再是職涯必然的終點。凡事皆有可能,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上。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907會員
243內容數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2024/01/20
羅里.薩特蘭(Rory Sutherland)在這本書中分享了在奧美的創意經驗和心得,以及心理奇襲策略和破框思考法則。他主張要跳脫標準答案的思維,運用心理學原理和技巧,找出人類的隱性需求和心理邏輯,創造出令人驚艷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2024/01/20
羅里.薩特蘭(Rory Sutherland)在這本書中分享了在奧美的創意經驗和心得,以及心理奇襲策略和破框思考法則。他主張要跳脫標準答案的思維,運用心理學原理和技巧,找出人類的隱性需求和心理邏輯,創造出令人驚艷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2024/01/19
學會如何建立合作關係和協作完成任務,是在現實職場中很重要的能力。 書本提到了一些觀點,協作對象不該一視同仁,一個偏好獨立工作的軟體工程師,要如何與一位合作型的產品經理一起協作開發一個新功能?一個協調型的培訓人員,如何和一個獨立型的老師協作改善教學品質?書中的案例或許能幫你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
Thumbnail
2024/01/19
學會如何建立合作關係和協作完成任務,是在現實職場中很重要的能力。 書本提到了一些觀點,協作對象不該一視同仁,一個偏好獨立工作的軟體工程師,要如何與一位合作型的產品經理一起協作開發一個新功能?一個協調型的培訓人員,如何和一個獨立型的老師協作改善教學品質?書中的案例或許能幫你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
Thumbnail
2023/12/22
如何做好數據分析?我被詢問這個問題的次數,不亞於如何做好簡報、如何高效產出這類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拆解這個問題,告訴你如何思考與掌握三個關鍵,拿出符合期待、令人滿意的結果。
Thumbnail
2023/12/22
如何做好數據分析?我被詢問這個問題的次數,不亞於如何做好簡報、如何高效產出這類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拆解這個問題,告訴你如何思考與掌握三個關鍵,拿出符合期待、令人滿意的結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我們正面臨一種由人口結構和科技創新所驅動的社會變遷。過去依循著教育、工作、退休,然後死亡的人生序列,將不復存在;擁有更多的選擇,卻也面對著更多的挑戰。這是一場:多世代革命。何時該求學、工作?何時又該退休?過去按照年齡來劃分的階段,不再是標準答案。
Thumbnail
我們正面臨一種由人口結構和科技創新所驅動的社會變遷。過去依循著教育、工作、退休,然後死亡的人生序列,將不復存在;擁有更多的選擇,卻也面對著更多的挑戰。這是一場:多世代革命。何時該求學、工作?何時又該退休?過去按照年齡來劃分的階段,不再是標準答案。
Thumbnail
未來經濟,起源於人需! 1.網路經濟 經濟模式透過網際網路連接供應商、消費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推動商業活動的進行。 數位原生族,已成為消費主力 數位原生族是指在網路的世界中長大,並具備數位技能的一代人。 而這些在千禧年代出生的人群,已逐漸成為年輕世代的消費主力。 包含:社交媒體、
Thumbnail
未來經濟,起源於人需! 1.網路經濟 經濟模式透過網際網路連接供應商、消費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推動商業活動的進行。 數位原生族,已成為消費主力 數位原生族是指在網路的世界中長大,並具備數位技能的一代人。 而這些在千禧年代出生的人群,已逐漸成為年輕世代的消費主力。 包含:社交媒體、
Thumbnail
科技凸顯了世代間的差異,你是否耳聞過年邁的長者抱怨餐廳的菜單電子化的話題?在不同世代對於科技應用的接受程度明顯開始有了巨大的差別,例如嬰兒潮一代(1946-1964年世代的人)的父母/祖父母對於千禧世代(1981-1996年世代的人)的子女積極擁抱新科技,經常抱持觀望態度,儘管嬰兒潮一代是第一代與電
Thumbnail
科技凸顯了世代間的差異,你是否耳聞過年邁的長者抱怨餐廳的菜單電子化的話題?在不同世代對於科技應用的接受程度明顯開始有了巨大的差別,例如嬰兒潮一代(1946-1964年世代的人)的父母/祖父母對於千禧世代(1981-1996年世代的人)的子女積極擁抱新科技,經常抱持觀望態度,儘管嬰兒潮一代是第一代與電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我在思考的問題,我總在想著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普遍迷惘?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彼此的差異性那麼大?價值觀很不一樣?為什麼當前政府需要普遍化的教育? 因此這些問題在呂世浩老師的書中,找到了我認可的答案。原來....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我在思考的問題,我總在想著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普遍迷惘?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彼此的差異性那麼大?價值觀很不一樣?為什麼當前政府需要普遍化的教育? 因此這些問題在呂世浩老師的書中,找到了我認可的答案。原來....
Thumbnail
文/震旦月刊618期/林由敏.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 管顧公司麥肯錫的研究指出,未來每四個勞工就有三個會是Y世代。企業內的經理人如今面臨更多的溝通問題,國際間對領導職人才的條件則愈來愈重視「人際運行能力」。──這是因為,事實上現在已是人類職場史中首次出現「四世代大集合」甚至更多世代共創的時刻! 隨著
Thumbnail
文/震旦月刊618期/林由敏.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 管顧公司麥肯錫的研究指出,未來每四個勞工就有三個會是Y世代。企業內的經理人如今面臨更多的溝通問題,國際間對領導職人才的條件則愈來愈重視「人際運行能力」。──這是因為,事實上現在已是人類職場史中首次出現「四世代大集合」甚至更多世代共創的時刻! 隨著
Thumbnail
嬰兒潮世代,定義為1945~1965年出生的世代,這個詞雖然先是在英美出現,但卻也能夠描述經歷過世界大戰後那二十年人口擴張的世代。他們創造了冷戰時代的經濟奇蹟,並在後冷戰時代之後逐漸成為養老金的重大問題。但是當時間到達2020年代後的新時代後,他們開始凋零
Thumbnail
嬰兒潮世代,定義為1945~1965年出生的世代,這個詞雖然先是在英美出現,但卻也能夠描述經歷過世界大戰後那二十年人口擴張的世代。他們創造了冷戰時代的經濟奇蹟,並在後冷戰時代之後逐漸成為養老金的重大問題。但是當時間到達2020年代後的新時代後,他們開始凋零
Thumbnail
作為傳說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我們,"中華文化"擁有很多很仔細及固執的傳統觀念;在現在連老一輩都開始逐漸瞭解<<傳承>>的重要性的同時-他們到底何時能夠接受科技及前衛的發展方向?還是只是口頭承諾,事實上無限拖延...,傳統的思維有時候真的"限制了我們的發展格局"。 思想/工作: 結論:
Thumbnail
作為傳說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我們,"中華文化"擁有很多很仔細及固執的傳統觀念;在現在連老一輩都開始逐漸瞭解<<傳承>>的重要性的同時-他們到底何時能夠接受科技及前衛的發展方向?還是只是口頭承諾,事實上無限拖延...,傳統的思維有時候真的"限制了我們的發展格局"。 思想/工作: 結論:
Thumbnail
西元 2000 年,二十一世紀,伴隨著網路與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誕生了。 每個人對於我們都有不同的定義與和詮釋,因此出現了XYZ世代、I世代、C世代(Covid-19)、千禧世代、2000 後世代...諸如此類的世代名稱。 世代會殞落,會更迭,我們該如何紀錄與延續世代?
Thumbnail
西元 2000 年,二十一世紀,伴隨著網路與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誕生了。 每個人對於我們都有不同的定義與和詮釋,因此出現了XYZ世代、I世代、C世代(Covid-19)、千禧世代、2000 後世代...諸如此類的世代名稱。 世代會殞落,會更迭,我們該如何紀錄與延續世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