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食物的歷史Food A History

    食物的歷史Food A History
    非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托斯Felipe Fernandez-Armesto/韓良憶譯
    人類的飲食有其獨立的文化發展進程,有獨立的世代和時代,每個時代都有著相異的飲食論調,而這些論調左右了人們吃的內容含習慣。人,究竟為什麼而吃呢?
    烹飪的發明飲食的第一次革命,吃的方式因為烹調而大大的進化。
    對於烹飪藝術這件事,對法國人而言,吃原味食物是野蠻人做的事;而在美國人眼裡,廚師巧手打點裝扮實務這項偉大的傳統,看起來是很虛偽的行為。
    為何而吃?吃的目的影響了吃的內容,吃的意義對人類而言不僅止於果腹,食物從種植、畜牧的生產到餐桌的食用都可能是種儀式也可能是魔法。
    畜牧革命是動物性食物取的方式的改變,從「收集」食物進化到「生產」食物。
    植物類的食物是來自於可食的大地,人們從採集進化到栽種食物。植物類主食的種植史包括:禾木植物(麥、稻、小米、玉米)、塊和根莖植物(芋頭、馬鈴薯、樹薯、薯蕷、番薯),關於這些仍有幾個未解之謎:禾木植物的栽種始於何時?麵包如何及為何開始而製作?如何發現那些天然具毒性植物(樹薯、馬鈴薯、芋頭)得以人工栽培並轉化為食物的?
    食物反映出人類的階級意識,食物區分社會階級的方法包括數量、種類和烹調技術,尤其高級飲食的興起更讓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更趨明顯而有指標性。
    戰爭、殖民、移民、貿易滲透了文化障礙,促成食物的國際化,也成就了食物與文化長程交流而讓飲食界線消失。
    除了食物的交流,人類為了吃而讓生態交流,物種的移植挑戰了演化歷史。
    烹飪機器如微波爐的發明讓飲食也產生工業化的效應,它不只造成烹飪方式的改變,也進而影響用餐習慣,幫助人類同心協力、共同生活至少十五萬年的餐桌情誼可能因此毀於一旦。
    書摘:
    飲食、飲食習慣和文化的其他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更甚者,它們和宗教、道德以及醫療有互動關係。(P84)
    食物的調理和食用方式當然也出現了差異。這些配合社會等級而呈現的差異,並非不平等的成因,而是不平等導致的結果。(P19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據說,人的大腦一生可以容納相當於5億本書的知識。可見我們還有很大很大的腦容量,可以讓我們看很多很多的書。只是看過的書、讀過的文章你還記得的有多少?用點心思、花點時間,讓我好好記住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