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食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怎麼吃才健康,這問題在現代一直很受重視,當然也有各種理論,有各自的道理,但這道理到底成不成立,其實又是另外一回事。

raw-image

我不是營養師,也不是大廚,我只是喜歡吃,身體也不怎樣的中年男子,但還是想針對這一點表示意見。

很多人崇尚自然,是的,這一點我也同意,但自然到什麼程度又有得討論了,但我們稍微把時間往回調整吧!我說的不是回到化工時代以前,而是回到我們祖先剛從樹上下來開始用兩隻腳走路的年代,那是幾十萬年前了。

不誇張,有派人是真的認為要回到這個年代的飲食方式才是自然的。

是這樣的,這個年代自然是生吃,而生吃的確有不少好處,例如更大量的(某些)營養攝取,看到括弧嗎?是的,這是話術,其實他們忽略了煮食也會產生「不同的」營養素,例如大家熟知的蕃茄,就是「加熱後」比較營養(不是加工後,這是兩件事情)。

但這也有部份道理是正確的,因為可以生吃的東西,基本上也代表它跟我們祖先當年的生理狀態契合--那是我們天生應該吃的食物,而且祖先已經吃幾十萬年。換句話說,那是對我們好的食物。

這種想法雖然沒錯,但忽略了幾個重點,第一個就是幾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全擠在非洲,請問他們生吃的東西是什麼?主要一定是植物沒問題,但到底是什麼?

換句話說,你祖先吃的東西跟你吃的不一樣,你現在拿一個蘋果來吃,說這樣吃最自然,雖然我同意,但你要說這樣跟你祖先一樣,最符合人體所需,我可要笑你了,因為你幾十萬年前連火都還不用用的祖先,保證沒吃過蘋果,要知道幾十萬年前的蘋果是長在中亞,大小跟一塊橡皮擦差不多,而且酸得要死,子還很大,可食部位沒多少。

要覺悟一件事情是,我們現在吃的這些「農作物」早就不是幾十萬年前的野生品種了。

那個生吃肉呢?

這的確自然(人本來就是雜食性動物,尤其早期動物性蛋白質來源應該是以昆蟲與軟體動物,例如蝸牛為主),或許你該想想你的祖先大便裡面有多少寄生蟲的蛋,再想想你希不希望大便時還要伸手拉蟲子出來。

總之,硬要說回歸幾十萬年前的食物,先別提你找不到,在我們改變農作物的同時,我們的身體也在改變,現在的人類,早不是單純吃生食的構造了。(我們腸道裡的細菌生態就是個完全不同的天地)

原因很簡單,煮過的食物就是比較好消化,營養比較好吸收,而且可以吸收更多種類的營養。

或許大家覺得關鍵是肉,但不是,我們很清楚肉其實生吃也沒問題(我是說生吃我們也能消化,有沒有寄生蟲是另一回事)。

真正關鍵其實是澱粉。

很有趣的一點在於,現在全世界的主食(熱量主要來源)基本上都是澱粉,但你有沒有想過澱粉類的食物全都是需要煮過才能吃(唯一能生吃的澱粉是山藥澱粉,當然現在也有水果玉米之類可以生吃的基改作物--那不是自然農作物),很多澱粉別說不能消化,生吃甚至會中毒(例如樹薯,芋頭也同樣有毒),所以你果真要回歸「那種」自然,那澱粉全不能吃。

也就是說,懂得用火之後,我們的祖先逐漸把食物來源轉變成澱粉,幾萬年下來,你要說人類應該回歸原始飲食,就要先定義你回歸的年代到底在哪裡了。

所以要說人類飲食大革命,用火是一個,開始食用澱粉來源是一個,接下來就是農業造成的食物來源單薄化了。

是的,我們現在吃的食物全都可以稱為基改作物,差別只在於這種基因改變是源自於長期以來的配種,上如我上面提到的原始蘋果跟現在的農作物天差地遠(中亞山區現在依然有少數野生原始品種),我們現在吃的農產品基本上有一大半跟原始已經扯不上邊了(例如玉米根本沒辦法自己傳宗接代),完全是工業產品,哪怕你是使用無毒有機耕作,但打從種子或幼苗開始,他就不是自然存在的東西。

這一點在畜牧業也一樣,就算號稱土雞,其實跟遠古時代修長又迷你的(簡單說就是沒啥肉)原雞也相去甚遠,頂多算運動量比較大而已。

再來就是添加物了,不過添加物範圍很大,加鹽調味是添加、加防腐劑也是添加、加營養成份也是添加、加色素也是添加,目的很多種,對身體好不好又是另外一回事,但很多時候卻也變成不得已,尤其是保存上的目的。

另一個是偏食的問題,或者說人類自己改造自己的結果,變成去喜愛一種自然界裡不存在的口味--酥。

這很好玩,沒有任何自然食物的口感是酥的,這需要大量油炸,又或者覺得油炸不健康,改用添加物改變口感,但重點其實是這種口感根本不自然啊!

所以像氣炸鍋這種東西就很有趣了,雖然可以煮很多種東西,但從品名就知道,這是為了追求那個特別口感而研發的東西,一個自然界不存在的口感。

到了添加物階段,基本上已經沒有回頭路了,接下來就是食品工業,甚至全合成食品,例如各種保健食品(不管他號稱多天然)。

當然,人類生存必須吸收的營養,主要類型就那幾樣(只要能變成熱量就好,再來是蛋白質,當然水也是必要成份,主要是代謝目的),但更關鍵的卻是某些微量需求(各類礦物質、維生素--都叫維生用的了,顯然很重要),隨著化學進步,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種化學物質,需求清單也越來越長。

但其實我們都知道只要正常飲食,基本上都會吃到這些「本來就有」的營養成份,問題在於「均衡」--現代人的飲食太不均衡,於是又反過來說要吃那些有的沒的健康食品或保健藥品。

而合成食品除了這些號稱營養的東西,還有完全不營養的東西,例如代糖,又或者追求更加奇特口感的東西,你只要去食品材料行就能理解馬蓋仙為何總能在廚房裡弄出炸彈來。

好吧!到了這種景況,認為這些食品不健康大概沒多少人會反對,更別提很多改變其實是為了配合工業規格而出現,完全不是為了人體健康著想的--當然,你可以說是為了靈魂健康著想,畢竟垃圾食物好賣不是沒有原因的。

另一方面,食品工業也讓營養來源有著各種風貌,例如更好吸收,再來就是更「人道」,例如合成肉、培養肉、人造肉這種東西,這些當然一點也不自然。

現實狀況是,真正用土地有機耕種的食物,完全不足以供應全部人口的熱量需求,所以只有錢太多的假掰人可以享受這些所謂比較原始健康的食物(好吧!我很羨慕),而另一方面食品工業則更努力研發「脫離自然」的食物。

這不是單純誰對誰錯的問題,全面有機化、小農化根本是鬼扯,先別說買不起這件事,而是跟本會造成飢荒,因為產量就是不夠。

可是完全脫離自然的食物,會對人類心理造成何種影響呢?這可不是鬧著玩的,更別提階級問題。

但全面工業化……其實我還滿期待這種事情可以成真,畢竟這涉及太空旅行可能性、減少農地使用,將土地歸還自然的可能性,也涉及畜牧業更加人道(全都是栽培肉)的問題,有夠利潤(消費規模)支撐這種研究啊!

總之我也只是隨口說說,畢竟我也只是負責吃而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omoge (毛毛牙)的沙龍
203會員
998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2025/05/02
之前已經提到我骨折的始末,現在來提一下復原的歷程。 先說一下,鎖骨骨折其實其實不算嚴重(看保險公司理賠金額就知道很可憐),只是對生活影響很大。 一般來說,上肢骨折復原要三個月,下肢骨折復原要六個月,所以我這次骨折,預期復原時間就是三個月,但通常一個半月左右就可以恢復到生活不受影響才是,若是不涉及
Thumbnail
2025/05/02
之前已經提到我骨折的始末,現在來提一下復原的歷程。 先說一下,鎖骨骨折其實其實不算嚴重(看保險公司理賠金額就知道很可憐),只是對生活影響很大。 一般來說,上肢骨折復原要三個月,下肢骨折復原要六個月,所以我這次骨折,預期復原時間就是三個月,但通常一個半月左右就可以恢復到生活不受影響才是,若是不涉及
Thumbnail
2025/04/28
發個消息,我上週因為骨折住院了,雖然很快就出院,但基本上變成生活有障礙的人,身為職能治療師,對這種事情,說穿就是看多了,自己卻是第一次遇到,就在這邊做個紀錄。 1.骨折的聲音十分清脆 是這樣的,週四下班的時候,我一如往常地去公園運動,基本上我都是上班前慢跑,下班後去公園使用簡易健身器材。 有個
Thumbnail
2025/04/28
發個消息,我上週因為骨折住院了,雖然很快就出院,但基本上變成生活有障礙的人,身為職能治療師,對這種事情,說穿就是看多了,自己卻是第一次遇到,就在這邊做個紀錄。 1.骨折的聲音十分清脆 是這樣的,週四下班的時候,我一如往常地去公園運動,基本上我都是上班前慢跑,下班後去公園使用簡易健身器材。 有個
Thumbnail
2025/04/24
雖然很快就退流行了,但前一陣子,網路上出現非常大量的AI圖展示,很多以前沒過他貼這類圖片的人,突然都貼出一堆吉卜力風格的圖片,想不看到都難。 但有一點很有意思,雖然過去也有不少人貼AI算圖的成果(其實我這一兩年的發文,附圖大都是我用AI算的),但這次很特別的一點在於,有非常多人拿自己或家人的照片來
Thumbnail
2025/04/24
雖然很快就退流行了,但前一陣子,網路上出現非常大量的AI圖展示,很多以前沒過他貼這類圖片的人,突然都貼出一堆吉卜力風格的圖片,想不看到都難。 但有一點很有意思,雖然過去也有不少人貼AI算圖的成果(其實我這一兩年的發文,附圖大都是我用AI算的),但這次很特別的一點在於,有非常多人拿自己或家人的照片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料理應該是件令人開心放鬆的事。做得開心,吃得開心,幸福也不過就是日常每一個開心的片刻串連起來而已。那麼讓我們開始隨便做料理吧!
Thumbnail
料理應該是件令人開心放鬆的事。做得開心,吃得開心,幸福也不過就是日常每一個開心的片刻串連起來而已。那麼讓我們開始隨便做料理吧!
Thumbnail
飲食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但仔細想想我們有多久沒有品嚐到食物的原味,而是迷失在調料的風情或是廚師的炫技當中,口中攝入美味,心靈卻無法共情食材的魅力。 世間佳餚眾多,能打中人心的卻不多,拜讀《時光裡的醍醐味》時,卻一再身陷作者筆下山田林土的野味,僅是芋頭、僅是菇類,也讓人......
Thumbnail
飲食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但仔細想想我們有多久沒有品嚐到食物的原味,而是迷失在調料的風情或是廚師的炫技當中,口中攝入美味,心靈卻無法共情食材的魅力。 世間佳餚眾多,能打中人心的卻不多,拜讀《時光裡的醍醐味》時,卻一再身陷作者筆下山田林土的野味,僅是芋頭、僅是菇類,也讓人......
Thumbnail
現在這個粉專前身,是女兒幫我開來閒暇時賣賣戚風蛋糕和曲奇餅乾的。 因為不另放添加物,每種主口味的食材,像是巧克力粉、綠茶紅茶葉、芝麻粉都要加倍,甚至三倍之多。 即使如此,還是常常獲得「欸?紅茶味沒那麼濃喔?」之類的評價。成本提高卻還獲得香氣不足的回饋,難怪企業乾脆把化學香料加好加滿,既便宜又讓人滿意
Thumbnail
現在這個粉專前身,是女兒幫我開來閒暇時賣賣戚風蛋糕和曲奇餅乾的。 因為不另放添加物,每種主口味的食材,像是巧克力粉、綠茶紅茶葉、芝麻粉都要加倍,甚至三倍之多。 即使如此,還是常常獲得「欸?紅茶味沒那麼濃喔?」之類的評價。成本提高卻還獲得香氣不足的回饋,難怪企業乾脆把化學香料加好加滿,既便宜又讓人滿意
Thumbnail
食物最早的母語,食物可以帶來力量,也會療癒鄉愁,你相信嗎? 屬於飲食的記憶,也是記憶的味道,將食物的味道帶到人生某個場景,口和心就有了連動。 有句話說「吃的食物代表著你」(若你下廚的話),你煮的食物其實也代表著你。何時要煮哪種食物、煮食烹調時會放什麼佐料、食物的搭配,在在都來自著你背後的文化。
Thumbnail
食物最早的母語,食物可以帶來力量,也會療癒鄉愁,你相信嗎? 屬於飲食的記憶,也是記憶的味道,將食物的味道帶到人生某個場景,口和心就有了連動。 有句話說「吃的食物代表著你」(若你下廚的話),你煮的食物其實也代表著你。何時要煮哪種食物、煮食烹調時會放什麼佐料、食物的搭配,在在都來自著你背後的文化。
Thumbnail
怎麼吃才健康,這問題在現代一直很受重視,當然也有各種理論,有各自的道理,但這道理到底成不成立,其實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不是營養師,也不是大廚,我只是喜歡吃,身體也不怎樣的中年男子,但還是想針對這一點表示意見。 很多人崇尚自然,是的,這一點我也同意,但自然到什麼程度又有得討論了,但我們稍微把時間往回
Thumbnail
怎麼吃才健康,這問題在現代一直很受重視,當然也有各種理論,有各自的道理,但這道理到底成不成立,其實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不是營養師,也不是大廚,我只是喜歡吃,身體也不怎樣的中年男子,但還是想針對這一點表示意見。 很多人崇尚自然,是的,這一點我也同意,但自然到什麼程度又有得討論了,但我們稍微把時間往回
Thumbnail
《舌尖上的關局》在討論的,就是「食物的味道」和「食物本身」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從多力多滋開始,談論了現代食品「加味」的情況,接著談到加味食品與人類的關係、以及為什麼現代食物的調味需要越來越重,最後,是作者馬克·史蓋茲克嘗試蒐羅一系列「真食物」的過程,並烹煮了簡單的晚宴與朋友分享。
Thumbnail
《舌尖上的關局》在討論的,就是「食物的味道」和「食物本身」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從多力多滋開始,談論了現代食品「加味」的情況,接著談到加味食品與人類的關係、以及為什麼現代食物的調味需要越來越重,最後,是作者馬克·史蓋茲克嘗試蒐羅一系列「真食物」的過程,並烹煮了簡單的晚宴與朋友分享。
Thumbnail
種子是生物文化多樣性具體而微的體現,它蘊含幾億年來生物及文化演化的歷史,也揭示無數生命據以生息的未來。──范達娜‧席娃博士
Thumbnail
種子是生物文化多樣性具體而微的體現,它蘊含幾億年來生物及文化演化的歷史,也揭示無數生命據以生息的未來。──范達娜‧席娃博士
Thumbnail
# 54《超乎想像的化學課》(下):從生活中的東西下手,發掘有機與無機的世界
Thumbnail
# 54《超乎想像的化學課》(下):從生活中的東西下手,發掘有機與無機的世界
Thumbnail
番茄為眾所皆知的蔬果。16世紀被帶往英國,17世紀剛被引進歐洲時曾被當成食物,但是當時人們所食用是作為迷幻藥物的葉子,科學家不認為果實是可食用的,18世紀中葉前世人因為種種傳說而不敢輕易嘗試,一直到一位法國畫家嘗試之後而廣為流傳。台灣在荷蘭殖民時期,1645年左右曾引進南美野生種,至今……
Thumbnail
番茄為眾所皆知的蔬果。16世紀被帶往英國,17世紀剛被引進歐洲時曾被當成食物,但是當時人們所食用是作為迷幻藥物的葉子,科學家不認為果實是可食用的,18世紀中葉前世人因為種種傳說而不敢輕易嘗試,一直到一位法國畫家嘗試之後而廣為流傳。台灣在荷蘭殖民時期,1645年左右曾引進南美野生種,至今……
Thumbnail
食物的歷史Food A History 非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托斯Felipe Fernandez-Armesto/韓良憶譯  人類的飲食有其獨立的文化發展進程,有獨立的世代和時代,每個時代都有著相異的飲食論調,而這些論調左右了人們吃的內容含習慣。人,究竟為什麼而吃呢?
Thumbnail
食物的歷史Food A History 非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托斯Felipe Fernandez-Armesto/韓良憶譯  人類的飲食有其獨立的文化發展進程,有獨立的世代和時代,每個時代都有著相異的飲食論調,而這些論調左右了人們吃的內容含習慣。人,究竟為什麼而吃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