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V&A「飲食:餐盤之外」:一場從產地到餐桌的思辨之旅

2019/11/1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以下簡稱V&A)是倫敦非常熱門的博物館,除了有豐富的免費參觀常設展外,也會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收費特展。
10月剛展出的「食物:餐盤之外」(Food: Bigger than the Plate)便是以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食物」為主題,並分成堆肥Compost 、農業Farming 、貿易Trading、飲食Eating四大區來呈現展覽,恰巧也就是食物的一個周期循環,從種植、貿易最後成為每個人餐桌上的那道食物。
展覽從一張以糖霜製作、可食用的門票開始,展覽共有70餘組作品去呈現食物從產地到餐桌每一個環節的欲讓大家省思的議題。從堆肥製作的餐具、博物館咖啡渣種植的蘑菇,再到香蕉護照和人體表細菌培植出的奶酪,展覽邀請觀眾潛入食物的政治學與美學,加入到味蕾試驗與都市農耕的體驗中,讓大家省思如何吃的正義、永續、省思食物與人、食物與社會、食物與環境的關係。
圖片來源 展覽為前200位觀眾提供了糖霜做的可食用門票
V&A館長Tristram Hunt表示:「食物:餐盤之外」不想向觀眾灌輸罪惡感或某種思想,但它希望促使人們保持審視的習慣,反覆拷問自身與食物、與社會、與環境的關係。
Part 1:堆肥(Compost)___ 「廢物」不廢
2017年得到「未來食物設計獎」的墨西哥工業設計師FernandoLaposse創作的Totomoxtle系列裝飾藝術也在此次的展覽中展出。歷史上墨西哥產出過60多種本土玉米品種,是出產玉米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註:「未來食物設計獎」是世界第一個以食物設計為評選主體的獎項,目的是鼓勵永續食物議題中具創新、突破性思維的設計)
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全球貿易下大量傾銷入墨西哥的轉基因玉米,以及工業化生產的玉米糖漿,都在威脅本土品種和傳統農業耕作方法,令墨西哥本土玉米品種多樣性銳減。他的作品便由通常被當成廢物的玉米殼製成,結合產品設計和食物工藝,引起人們對墨西哥原生種玉米的重視,以及跨國貿易對農民的衝擊,提出對整個系統思維、消費模式和政治問題的思辨。
Totomoxtle系列裝飾藝術© Fernando Laposse 圖片來源
Part 2:農業(Farming)__都市裡的「田園牧歌」
如何保存「永續農業」一直是熱門討論的議題 。隨著科技與工業發展,大規模石化燃料、農業化肥的種植方式,雖然能夠大規模產出農作物,但也犠牲了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
德國藝術家UliWestphal的創作「超級自然Supernature」分別選取了英國ASDA、Morrisons、Waitrose3家超市食品包裝上的動物、植物和風景,複製和重新排列,讓觀眾注意到習以為常的食品包裝上對自然和農業理想化或扭曲的描繪方式,直指當下盛行的營銷術:通過田園牧歌式的場景,營造出消費社會虛偽的溫馨。
另英國社會創新企業GroCycle的裝置「都市蘑菇農場」(Urban Mushroom Farm)則是回收V&A博物館內咖啡廳的咖啡渣來種植蘑菇,呼籲人們不應斷絕跟產地、農產的連結。
大家可以在展場看到一袋袋像是廢棄物般的東西掛在展場的溫室,袋子裡的這些看似堆肥般的物質,就是可以培養珍珠牡蠣菇這個菌種生長的環境,而在裡面,就是有加入V&A博物館咖啡廳每天煮完咖啡的咖啡渣。
透過這些咖啡渣,製作有利蘑菇菌種生長的環境,直接在博物館裡面生長給大家看,過了10~14天再來看,就會發現這之間的不同。而這些利用V&A博物館咖啡廳所培育出來的Oyster Mushroom,成長之後,就會被採收拿到博物館咖啡廳的菜餚,讓整個食物循環生長都可以在博物館裡完成。
Part 3:貿易(trading)__全球化下的食品加工與流通
在全球化貿易體系下,規模化生產、方便運輸、成本低廉的工業化食物,讓我們能享受無遠弗屆便利的食品,但別忘了背後有我們看不見的隱形成本與代價…
畢業於冰島藝術學院的產品設計師Johanna Seelemann注意到,冰島並沒有香蕉園,而超市裡卻常年有剩餘的香蕉。她創造的「香蕉護照」追踪了一根香蕉從厄瓜多爾一棵香蕉樹上,經由33雙手,跨越8800km路程,來到冰島一家超市的完整旅行。「香蕉的故事」(Banana Story)揭示了Made in XXXXX,的商標背後,密集而頻繁的國際航行。
展品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如果人們能看到香蕉從種植、到包裝上架,這過程所消耗的物力和投入的人力,還能懷著同樣的心情吃下它嗎?
Part 4 :飲食(Eating)__You are what you eat
在這一區的展覽有Company Drinks 以社區集體記憶的原料製成各式飲品,並呼籲人群認識原料、採購真食材來做飲料,是一個連結食物與人的概念。
其中,最有趣的是科學家Christina Agapakis和氣味專家Sissel Tolaas合作的《自製》(Selfmade)是在展覽過程中,用幾位名人志願者體表的細菌,將奶製品發酵成起司。即便是狂熱愛好者也會對食用他人耳朵、腳趾、腋下的細菌發酵而成的起司敬而遠觀。
該作品挑戰了人們如今將「乾淨」等同於「無菌」的觀念,提醒我們看不見的細菌等微生物也是構成人體和一些最美味食物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現今科技發達、食品業發展快速的同時,也面臨著多重生態環境問題的挑戰,「食物: 餐盤之外」讓我們省思我們明天的食物會是什麼?應該期待何種未來飲食?它長成什麼樣子?又具有哪種味道?當你參與其中,便能積極參與塑造食物的現在和未來,別忘了,You are what you eat.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當我們談到「食物」,提及「思考」,就是食物設計。食物設計談的不只是食物本身,還有背後看似不相關的概念或實驗,但這些「不相關的」、「看不見的」往往超越了生理層次,反倒讓你我能用不同的觀點看見食物本質的意義,一窺餐盤內外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