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不斷重複的自我質疑(學期間第6週)

這是「思緒打結」的2個禮拜。
  列出我上次上課前整理的思緒,分別為觀察、目標和可調查的事

觀察:重新釐清我當初是看到甚麼才會想做這類議題
  1. 受刑人社會適應困難→再犯率高
  2. 監獄超收→收容環境惡劣→對受刑人心理產生負面影響→1
  3. 監獄的負面外部性效應→監獄與都市的推擠關係

目標:希望達成的效果
  1. 增加正面外部性效應
  2. 監獄建築現代化→與都市共融
  3. 批判現代人對弱勢族群的歧視、汙名化、標籤化
  4. 矯正制度探討

調查:需要整理的各種資料
  1. 獄政體制發展
  2. 監獄建築類型
  3. 矯正制度&理論釐清
  4. 監獄運作模式
  5. 更生人輔導制度
  不過上次上課時我丟出了一個想法,是關於邊界的時空關係(所以上面的東西都要再重新檢視了QQ),會有這個想法是因為看了《液態現代性》後,思考了監獄的圍牆是否有可能轉化為一種可與都市連結的形式,物理性隔離的圍牆是都市與監獄唯一的介面,純商業區在白天時湧入人潮,夜晚人潮則會離散而形成一個時間性隔離的區域,這樣的彈性是否能使監獄與都市能和平共存?不過若是這樣的形式,那還會叫監獄嗎?是不是需要結合其他的program?又或是其他program也能談到類似的東西?
  可以確定的是我想做的是關於弱勢族群的議題,於是我列出被稱作弱勢族群的名單(大部分是維基來的啦),再以我自己感興趣的一些條件來篩選。 弱勢族群→低收入戶、雙失青年、獨居長者、性工作者、失業工人、上訪民眾、露宿者、農民、農民工、身心障礙者、N無人士、更生人&受刑人、LGBT 篩選後→雙失青年、性工作者、露宿者、N無人士、更生人&受刑人
  這五個之中一一檢視其空間問題,並根據與都市的關聯性排列其優先順序為:更生人&受刑人、露宿者、性工作者、N無人士、雙失青年,前三個都是蠻不錯的議題方向,想了很久,但最後還是決定以更生人&受刑人為主。

確定族群,那議題呢?

  受刑人與更生人目前最大的議題仍是「出獄後謀生困難而再犯率高」,2016年藉由全民司法改革運動已有人分析其成因並整理成心智圖(雖然比較偏向成人監獄部分,可能有些還不足)。而在司法改革會議中,黃致豪律師提到這問題的背後真正要問的是:「我們這個社會對矯正的認識和想像是甚麼?」,我想這也是我之後需要釐清的部分。
滿滿的各方面問題,不過好像可以整合起來?
  若單就與受刑人和更生人有關的program並以與都市的距離由近到遠來簡單劃分,會是中途之家(更生) ── 看守所(嫌疑) ── 監獄(受刑),這三者都共同有其鄰避性,不過仍然有些許差異,中途之家是被社區排擠,看守所和監獄則是被都市排擠,我認為我還是想談到都市層面的議題,也許就題目叫都市孤兒吧。
  接下來還是先等明天上完課再繼續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