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雜感】我們是否也都在某些時候,成為了生命中的非自願個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輔導與諮商的領域中,非自願個案通常是指自覺不需要專業協助,卻被強制安排接收輔導與諮商的當事人。此種關係,因非基於當事人主動求助,也通常帶有體制與權力的控制,常見的案例像是性侵與家暴事件的加害人、被伴侶或是家人勸來或送來的成人或孩子。


在這樣的關係裡,因為彼此進入會談關係的動機、驅動力與目標不一,也往往更難以建立信任甚至推展關係。如果對照小時候,我們對於輔導室或是教官室的刻板印象,相對於受傷可以擦藥、不舒服可以躺著休息的保健室,或許也會覺得那是壞孩子才會去的地方。


在數十載的生命中,我們也都有可能成為生命洪流中的非自願個案。無論是失業、失戀、失親,甚至是遭遇到自己或是身邊的人發生的變故,即便有些事件可能有預警或是預告,但大多數我們都是被迫進入新生命狀態的非自願個案。


在此時,以往那些再普通不過的日常,像是全家人一起用餐、出遊甚至是每天上下班工作,在變化後的時刻,看起來都極為稀有。


自大前年開始,當爸爸因為意外腦傷,我們就此成為中途失能者的家人,陪著開刀、找看護、持續復健,陪著他適應像是經過縫補而不太靈活、失去控制力量,如同布娃娃柔軟的肢體,也開始幫忙著適應著輪椅高度望出去的視野。


自此,簡單的出門也像是出國旅遊一般,需要聯繫交通、安排路線跟動線,頭腦裡的地圖已從習慣的步行加搭車,換成輪椅友善通道的版本。即便自己單獨走在路上或是到其他地方,總是不自覺觀察著公共場所的無障礙空間,這也才發現,我們習慣在人行道上碰到障礙物、高低起伏的繞路而行,對於需要輔具移動的身心障礙者來說,每天出門都是紮實考驗手眼協調的越野大挑戰。


有人說,身心障礙是個體認同的一部分(Disability is a part of a person’s identity),而每個人終其一生,可能都會遭遇到身體、精神、認知、感覺方面退化或是失去功能的挑戰,小則像是視力與聽力的退化,大則是精神、認知方面的衰退,拋下自己過往一切的那種。然而,知道是一回事,能否認同新的身份又是一回事。


過年某天,跟爸爸一起看著電視時,電視新聞標題寫著:「台灣失智人口已達32萬人」。在輪椅上的他,一字一字把標題唸出來,並說著「我是32萬分之一。」


在旁邊的我,一方面想要稱讚著他的機智,另一方面也不禁揣想著,他真的已經是那32萬分之一了嗎?


陪伴著家人老去、適應新身體與新生活的過程,也彷彿在預習自己的未來,無論是肉眼可見的身體狀態的不便,或是認知功能退化的挑戰。習慣或許不會自然訓練豁達,但練習接受生命許多的可能,以及凡事無法盡如己願的必然,反而像是一場已經鳴槍起跑的耐力賽,差的只是陸續抵達終點的順序。


當生命將我們貼上非自願個案的標籤時,我們是否也有足夠的彈性,面對人生超乎常模的考驗,而在考驗當中,繼續沈澱足以寬慰心靈的日常,並應許與接納生命的必然。



avatar-img
48會員
25內容數
關於人生的各種思考與想像,在21世紀的現實裡,想像著22世紀更為成熟的人類與更永續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之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小時候學英文時,學到西方文化中,碰到有人送禮時,不像華人會小心翼翼地收下,之後再打開來。在西方文化中,收禮人不但會當場打開禮物,用當下的驚喜反應作為送禮人的即時回饋,也有人會說“You shouldn’t have” (你太客氣了/讓你破費了)作為口頭回饋。你的話是別人引頸期盼還是寧可不收的禮物呢?
最後一堂課「科學化練琴」,余博士也開宗明義地講,這應該是最後一次他在公開課中主要以學習音樂的主軸來談這門課,原因在於他發現公開課的受眾,大部分的人都來自非音樂領域,因此他也會把後續的線上課,往更通識與更領域普及的方式去設計。
第七堂課主題是「筆記與思考」,余博士先以他年輕時剛到美國時當小留學生週末去打工賣熱狗的例子開始,從一開始學會怎麼加熱熱狗,一直到做出各式口味的客製化熱狗,並熟練地應付不同客人的需求,這其實就是一段從新手到熟手的學習歷程。從嬰兒時期到成人獨立時期,我們大量地依賴家長和身邊的環境進行學習
第五堂課「掌握你的情緒」余博士先以一個他之前返國教書時碰到的學生的案例開始,那位學生在反覆練習同一首曲子三次後,因為一直達不到自己理想的表現而落淚;余博士觀察到學生面對挑戰與挫敗的反應,也跟學生分享自己曾經練習同一首曲子30多次,仍未達到自己理想的水準。
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孰優孰劣?天才只能小時了了嗎?在第四堂音樂與科學課,主題是「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與「晶體智力」(crystalized intelligence)。課程一開始,余道昌博士以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曼紐因(Yehudi Menuhin)為例
你有可以有多專注,取決於你可以多不分心? 在記憶之後,就是專注力的探討。記憶是影響我們做些什麼,而專注力是我們如何做和做多少。專注力會受到分心、睡眠不足、運動不足、飲食習慣和環境因素的影響。
小時候學英文時,學到西方文化中,碰到有人送禮時,不像華人會小心翼翼地收下,之後再打開來。在西方文化中,收禮人不但會當場打開禮物,用當下的驚喜反應作為送禮人的即時回饋,也有人會說“You shouldn’t have” (你太客氣了/讓你破費了)作為口頭回饋。你的話是別人引頸期盼還是寧可不收的禮物呢?
最後一堂課「科學化練琴」,余博士也開宗明義地講,這應該是最後一次他在公開課中主要以學習音樂的主軸來談這門課,原因在於他發現公開課的受眾,大部分的人都來自非音樂領域,因此他也會把後續的線上課,往更通識與更領域普及的方式去設計。
第七堂課主題是「筆記與思考」,余博士先以他年輕時剛到美國時當小留學生週末去打工賣熱狗的例子開始,從一開始學會怎麼加熱熱狗,一直到做出各式口味的客製化熱狗,並熟練地應付不同客人的需求,這其實就是一段從新手到熟手的學習歷程。從嬰兒時期到成人獨立時期,我們大量地依賴家長和身邊的環境進行學習
第五堂課「掌握你的情緒」余博士先以一個他之前返國教書時碰到的學生的案例開始,那位學生在反覆練習同一首曲子三次後,因為一直達不到自己理想的表現而落淚;余博士觀察到學生面對挑戰與挫敗的反應,也跟學生分享自己曾經練習同一首曲子30多次,仍未達到自己理想的水準。
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孰優孰劣?天才只能小時了了嗎?在第四堂音樂與科學課,主題是「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與「晶體智力」(crystalized intelligence)。課程一開始,余道昌博士以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曼紐因(Yehudi Menuhin)為例
你有可以有多專注,取決於你可以多不分心? 在記憶之後,就是專注力的探討。記憶是影響我們做些什麼,而專注力是我們如何做和做多少。專注力會受到分心、睡眠不足、運動不足、飲食習慣和環境因素的影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心理諮商不僅適用於心理生病的人,對於各種年齡層的人生困難、伴侶、家庭等問題都能提供幫助。衛福部今年推動免費心理諮商方案,希望大家善用免費資源。另外,衛福部去年已推動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今年預算更高,預計可服務更多人。8/1號即將推動這個方案。
Thumbnail
在命理諮商的經驗中,往往可以從情緒的流露來觀察當事人,內外在是否「一致性」?   曾經有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位諮商者帶著笑敘述有精神障礙的女兒被性侵,法官認為二情相悅而判敗訴,媽媽詢問三審是否勝訴而拿到賠償?另外自己被欠800萬的貨款導致週轉問題,詢問何時可以拿到錢?  我抬頭看著對方想著如
Thumbnail
你常常覺得人生沒有選擇嗎?常常都是覺得被迫的嗎? 都是因為別人這樣、環境那樣, 所以自己只能有這樣的結果? 最近才終於慢慢理解了受害者模式, 以前身邊的人常常有這種模式, 從小到大我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模式, 即使大學學過類似的心理學, 可我身在其中, 自己運用的淋漓盡致, 還渾然不覺
Thumbnail
累積好幾年下來的自費諮商經驗,也遇過太多性侵、家暴、親密關係暴力、外遇等受創的個案,這幾年更是遇見不少發展性創傷、C-PTSD的個案,有感於創傷的普遍性,以及諸多個案都受苦於過往的傷害,我起心動念,想寫寫治療札記......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生活中最恐怖的事情不是面對困境與困難,而是他人的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這種情況尤其在較為親密的相處關係及利害衝突中尤其尖銳。 婚姻,親情,友誼,職場合作伙伴,甚至社交軟體,個人特質明顯如軟弱,強勢,角色處於付出一方,很容易成為情緒勒索和道德綁架的對象。 得到好處的一方,往往不自覺為了自己的利益,用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因為稍微熟悉學校和家長的語彙, 去年九月開始接手家裡性侵官司的窗口。   前幾個月,幾乎天天接到警局、學校、社工的電話, 因為調查時效急迫性,常常才口乾舌燥的掛下A單位電話, 下通B單位來電又得重講一次同個案件, 因不同單位要同時對接資訊。   除此之外,社工師光找我敲一次家訪時間,
Thumbnail
欸,你要的是別人的人生欸,我可沒有同意一門課就這麼算了歐。
Thumbnail
「強迫」沒錯。只是看是目的和方式取決強迫的必要性!
Thumbnail
心理諮商不僅適用於心理生病的人,對於各種年齡層的人生困難、伴侶、家庭等問題都能提供幫助。衛福部今年推動免費心理諮商方案,希望大家善用免費資源。另外,衛福部去年已推動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今年預算更高,預計可服務更多人。8/1號即將推動這個方案。
Thumbnail
在命理諮商的經驗中,往往可以從情緒的流露來觀察當事人,內外在是否「一致性」?   曾經有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位諮商者帶著笑敘述有精神障礙的女兒被性侵,法官認為二情相悅而判敗訴,媽媽詢問三審是否勝訴而拿到賠償?另外自己被欠800萬的貨款導致週轉問題,詢問何時可以拿到錢?  我抬頭看著對方想著如
Thumbnail
你常常覺得人生沒有選擇嗎?常常都是覺得被迫的嗎? 都是因為別人這樣、環境那樣, 所以自己只能有這樣的結果? 最近才終於慢慢理解了受害者模式, 以前身邊的人常常有這種模式, 從小到大我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模式, 即使大學學過類似的心理學, 可我身在其中, 自己運用的淋漓盡致, 還渾然不覺
Thumbnail
累積好幾年下來的自費諮商經驗,也遇過太多性侵、家暴、親密關係暴力、外遇等受創的個案,這幾年更是遇見不少發展性創傷、C-PTSD的個案,有感於創傷的普遍性,以及諸多個案都受苦於過往的傷害,我起心動念,想寫寫治療札記......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生活中最恐怖的事情不是面對困境與困難,而是他人的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這種情況尤其在較為親密的相處關係及利害衝突中尤其尖銳。 婚姻,親情,友誼,職場合作伙伴,甚至社交軟體,個人特質明顯如軟弱,強勢,角色處於付出一方,很容易成為情緒勒索和道德綁架的對象。 得到好處的一方,往往不自覺為了自己的利益,用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因為稍微熟悉學校和家長的語彙, 去年九月開始接手家裡性侵官司的窗口。   前幾個月,幾乎天天接到警局、學校、社工的電話, 因為調查時效急迫性,常常才口乾舌燥的掛下A單位電話, 下通B單位來電又得重講一次同個案件, 因不同單位要同時對接資訊。   除此之外,社工師光找我敲一次家訪時間,
Thumbnail
欸,你要的是別人的人生欸,我可沒有同意一門課就這麼算了歐。
Thumbnail
「強迫」沒錯。只是看是目的和方式取決強迫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