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國外回到台灣,開始在大學裡教哲學和批判性思考課程。其中最常遇到的難題就是必須在課程開始時,必須快速讓台灣學生大致了解哲學到底是什麼?如果解釋得太抽象或太玄,那麼學生退選的速度一定飛快。
同樣的問題也會在校園之外的閒聊或演講中出現。偶爾會遇見聽到「哲學」一詞眼裡就閃耀起火花的陌生聽眾,他們眼神裡似乎充滿著熱情。不過如果說得不好或太無聊,也會怕讓他們充滿失望或困惑。
所以哲學到底是什麼?
這樣的問題如果拿去問一些專業哲學學者,可能會得到一個讓人不太滿意的答案,例如:「哲學就是思考世界或人生中最基本的問題」、「哲學就是在追求真理」。
這樣的答案其實對一般人來說,抽象空洞到有講和沒講差不多,或許是因為答案裡抽象的語言概念和形容詞,離多數人的人生體驗和生活經歷太遙遠。在這種時候,需要檢討的絕對不是聽眾,而是回答的人。
所以,看到幾次失敗的例子之後,我通常會避免使用太多抽象詞彙來說明「哲學是什麼」,而是改用一些具體例子或實作當作起頭,再進一步從中解釋哲學家的具體工作過程和所使用的語言工具。
例如,在政治哲學相關課程中,我會直接讓一般人看看,政治和道德哲學研究者是如何討論「自由」。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哲學家的討論並不是在無中生有,所以哲學一點也不玄、不神秘。哲學家做的事,其實就只是說清楚絕大多數人已經隱約知道的語言直覺或語感,然後進一步分析、找尋道理、讓概念和理由精確化和系統化。這種做法也是在讓語言社群中的每個人,重新思考自己的語感和想法,讓自己的語言和想法更合理、更面面俱到。
自由公式
現在讓我們看看,在討論自由時,一般常見的兩種不同說法:
1. 真正的自由是:在沒有外力干涉的情況下,你能做任何想做的事。
例如:「離開家的那一刻起,我就真的自由了。」
2. 真正的自由是:不受情緒影響的情況下,你能控制決定自己的行為。
例如:「擺脫了心中的慾念,你才能真的自由。」
這兩種不同的說法,背後隱含對「自由」的不同理解,但一般人並不會像哲學家一樣,追根究底地去質問兩種自由的根本差異。
這裡,政治哲學家Gerald MacCallum的「自由公式」(freedom formula)就方便我們拿來歸納整理關於「自由」的日常討論和政治爭論。
MacCallum認為任何關於「自由」的討論,都可以整理成以下公式: x 擺脫了 y 獲得自由,因此能做 z (x is free from y to do z) 而這裡的 x 可定義為「行為主體」,y 則是「障礙」,z 則是「行為」 我們會發現,任何談論自由的人,即使彼此爭論,但都離不開這個公式的範圍。不同人會對 x, y, z 有不同的定義和解讀。所以利用這個公式,我們就可以更明確地了解不同立場的人背後在想什麼,也更了解許多政治觀點的爭論核心。
1. 的例子提到「真正的自由是:在沒有外力干涉的情況下,你能做任何想做的事。」這裡可以如此解讀: x = 任何有慾望的行為主體(當然包括人,甚至包括有慾望的動物), y = 外力干涉(他人、政府、環境), z = 慾望驅使的目標(例如食物、商品) 2. 的例子提到「真正的自由是:不受情緒影響的情況下,你能控制決定自己的行為。」這裡可以如此解讀:x = 任何有理智的行為主體, y = 情緒或慾望, z = 理智決定的目標。
用最籠統和粗淺的方式來說,政治上的左派或社會主義支持者,可能會傾向第二種自由觀。所以當左派國家認為人民沒辦法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慾望、沒辦法理性思考時,國家會認為更好的辦法是介入「教導」人民獲得「真正的自由」。
至於國家怎麼「教導」?只能說,可以翻翻歷史書籍,或是看看台灣隔壁鄰居的做法,不要問很可怕!然而,如果是在自己要求自己的情況下追求第二種自由(不受情緒影響做出理智的決定),就不會是一件可怕的事,甚至經常受到鼓勵。
反之,政治上的右派或自由市場支持者,則傾向第一種自由觀:自由就是不受外力干涉的情況下,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或想買的東西。
換句話說,這種自由觀認為:個人自由屬於個人慾望的掌控範圍,不容外力干涉。這種自由觀,最常出現在要求政府越小越好、管越少越好的政治團體或右派運動人士的說法之中。但只讓慾望掌控行為,我們就會真的自由了嗎?看來也沒那麼簡單,否則我們不會常聽到「無止境的慾望」造成種種問題的負面描述。
根據自由公式,實際上我們還可能區分出更多種不同的自由觀,所以以上兩種粗淺的分類法很可能實際上並不足夠。但至少是一個更清晰的開始。
但無論如何,這樣的概念分析工具,讓我們在討論價值觀、人生觀或政治觀時,能更清楚是在談論哪一種「自由」,也能更了解自由背後代表的意義。
哲學特徵:定義語言、處理抽象概念、注重理由、強調論述邏輯
從這樣的哲學實作例子出發,從中就能大致了解哲學家這個職業所使用的工具,像是概念分析、概念定義、邏輯都是常見的工具。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實作例子中發現,比起自然科學,哲學通常處理更抽象的語言概念,例如正義、自由、道德、理性、好壞、對錯等等。這些「事物」 或「價值」無法像科學一般透過實驗來證明操作,也無法簡單用數學量化。所以,我們需要語言上的定義和分析。然,哲學還有另外一個重點就是「講道理」,透過講道理,才能更好地組織心中的想法,找到自身或他人立場背後的理由,並檢視大家的理由合不合理。
這時候,重要的就是所謂的邏輯和論證了。講道理的時候,需要避免邏輯謬誤,也需要合理的論證。關於這方面的哲學工具和實用價值,之後再找時間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