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讓希望與悲傷同行

    失去所愛是每個人一生不斷會遭遇到的課題。悲傷能提昇我們,也能打擊我們,差別在於我們是否能在悲傷中發現意義,找到希望。
    失去所愛是每個人一生不斷會遭遇到的課題。悲傷能提昇我們,也能打擊我們,差別在於我們是否能在悲傷中發現意義,找到希望。
    雖然古今中外所有的宗教大師都不斷提醒我們,生命是無常的,悲傷與痛苦是命運賜給我們的機會,這些話理智上我們都懂,但是真正面對時情緒還是難以承受。
    有人說,悲傷是為了提醒我們愛得多深。沒有愛,就不會感到悲傷。因此,儘管心痛,但它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如今已逝的那份愛當初有多美。不過,會不會我們就一直陷在悲傷中走不出來呢?就像作者曾經參加過某一個受難家屬的團體發現,其中許多人不願讓自己走出來,我想,或許他們害怕,若自己停止了悲傷,就會變得一無所有。
    「在沒有你的星球,學會呼吸」裡令人悲傷的意外,會以各種不同形式出現在你我生命中,因此這個故事除了是作者自己的療癒之旅外,透過他懇切而生動的文筆,更是我們面對失落與悲傷時的療癒之書。
    失去所愛是每個人一生不斷會遭遇到的課題。悲傷能提昇我們,也能打擊我們,差別在於我們是否能在悲傷中發現意義,找到希望。
    從這個真實故事中,我們也從作者歷程中看到走出悲傷必須面對四個課題。首先是接受失去親人的事實,我們看到作者除了心理輔導專家的定期諮商外,甚至還找了靈媒與巫師,這個過程,就像自古以來所有宗教或儀式,不管是服喪或台灣傳統的「作七」,都是讓我們在儀式進行過程中,慢慢接受與面對親人的離開。
    第二個階段是讓悲傷的痛苦與情緒得以宣洩,因為壓抑悲傷的情緒,只會將痛苦留在心裡,延長悲傷的時間。
    再來就是要適應少了親人的生活,最後就是在新的生活中找到與逝者的永久連結,讓他繼續活在自己心中。
    其實悲傷沒有真正過去的一天,因為失落是永遠的失落,當遇到生活中某種情境,或許悲傷的情緒還會被引發出來。也因為愛與失去,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療癒是我們終其一生的功課。
    達賴喇嘛說:「懷抱著因失去造成的巨大創傷,反倒能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不要抗拒悲傷,痛苦會讓我們更謙卑,也讓我們更憐憫,擁有懂得別人悲傷的同情心。
    因此,不要假裝悲傷痛苦不存在,而是轉換看事情的角度,從已身轉向他人,看見他人也同樣在受苦,自己並不孤單。
    是的,人人都要如同作者一樣,學會在沒有所愛的人的世界裡,繼續呼吸,讓希望與悲傷同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