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部落是最後的天堂」:台東長濱野市集,不求外界資源我們自己來

    「世界一開始就被創造成不需要人為了找食物,或是什麼樣的食物而浪費精神能量的地方。一切都按照人的需要依序生長、成熟。進食就該像呼吸一樣,不需要將注意力分散在食物上面、讓思想偏離重點。造物者把這交給別的去處理了,使人可以盡情活出自己的天賦。」這是風行全球的俄國著作《鳴響雪松》中,震撼人心的一段話。
    商人男子米格烈在一趟航行中,遇見了來自西伯利亞森林的神秘女子「阿納斯塔夏」,她以原始的方式生活在自然中,卻擁有超乎常人的智慧,道出了人類應該與自然共存的美好願景。米格烈看著她不需工作賺錢,卻唾手就得到森林裡的新鮮食物,不禁感嘆:「光是住在森林裡,不用考慮飲食、也不用為此消耗體力和腦力,就能得到最高品質、有機的、對她的身體來說理想而均衡的飲食。反觀我們,身處文明世界卻得不斷地想吃的問題,從早到晚都在為它工作,且往往得到的還是內容可疑、品質堪慮的食品。」
    這份心情,也是我此次到訪台東長濱野市集時的感受。
    在這個台東最北方的鄉鎮,有一群小農因著共同的「友善環境」理念,集結成立了野市集,並正式登記為合作社。他們有的種咖啡、芭蕉,有的栽植香草、蓮花,也有的循原民古法製海鹽、削弓箭,在這片土地上重新找到與自然、傳統連結的方式,期待建立起「長濱共同生活圈」。
    他們吃的是無毒有機蔬果,吹的是太平洋來的清新海風,身邊有親愛的家人,與共同守護理念的市集夥伴,使我不禁產生了米格烈式的反思:「這樣活著才是真正的幸福吧!」
    秀蘭很忙,把品質做好的長濱咖啡
    「其實一開始我們是以一家一菜的方式聚會聊天,聊著聊著就發現彼此有相同的想法,而決定一起擺攤,邀請手作、無農藥無化肥的夥伴加入,並以『野市集』作為市集名稱。」發起人之一,同時也是理事的吳秀蘭,談起合作社成立的起源。
    將工作室命名為「秀蘭很忙」,她是長濱咖啡產銷班的班長,常為班員辦理培訓課程、帶大家出去觀摩咖啡園、咖啡廳,學習烘豆子、義務為產銷班班員烘豆子。總是忙著幫大家,名符其實的「秀蘭很忙」!
    長濱的咖啡適合淺、中焙,有酸甜、李子的生澀感,尾韻帶有黑糖香氣,每年產量僅約100公斤左右。產量不高是長濱咖啡產業發展的困境,因為咖啡是屬於淺根植物,經不起颱風摧殘,而長濱幾乎年年有颱風,凡經颱風凌虐後,咖啡樹幾乎全部伏倒,即使緊急培土也難以搶救,搶救成功的至少要3-4年後才能再生產。秀蘭深刻了解種植咖啡不容易,她告訴班員:「我們的咖啡要求精、不求多,盡力把咖啡品質做好。」
    秀蘭與她的咖啡工作室。圖片攝影:王翠菱
    秀蘭與她的咖啡工作室。圖片攝影:王翠菱
    野市集的夥伴提到秀蘭,一定會讚賞她的熱心腸:「她是一個很熱情,容易激發正面思維的人。」因為秀蘭的熱誠才把野市集的夥伴連結在一起,她自己則想做更多教育,像是:農業知識、農場裡的知識、農場蔬果、有關咖啡的種種。她曾帶領學校小朋友參觀農場,不是教小朋友當農夫,而是讓小朋友瞭解什麼是友善環境,「因為這是我們對地球的責任。」
    竹湖山居,堅持二十年的有機志業
    合作社的理事主席,是竹湖山居民宿的主人許美菊。個性爽朗的她,謙虛地笑著說:「是因為我們家管的地比較寬,他們才選我啦!」
    美菊的丈夫賴金田,是長濱地區最早投入有機農業的農人之一,管理了30公頃的果園,主要種植芭蕉、柿子、火龍果、桃子、檸檬等長期作物,夫妻倆在這條友善環境路上已堅持了超過二十年。高品質的鮮果,使他們成為有機商店「里仁」的合作夥伴,將土地的甘甜直送進都市的連鎖店。
    個性爽朗活潑的美菊。圖片來源
    他們深知農業靠天吃飯的不易,面對颱風風雨的威脅,了解一定要先能夠養活自己。為了增加現金收入,從2002年起開始經營竹湖山居民宿,並且結合果園環境,開發夜間生態觀察、體驗導覽、冬夏令營等活動,為園區帶來固定現金流,讓他們守護山林的夢想得以堅持下去。
    作為合作社第一屆理事主席,美菊坦言難免有些壓力:「剛開始成立時有13位夥伴,我們想要緊湊推動合作社業務,有5位夥伴一時無法適應就先暫時離開。」離開的夥伴仍是好朋友,不過也讓他們選擇把步調慢下來,不急著走太快,穩一點反而能到得更遠。
    野市集帶頭,有機農業回歸
    談到這一群小農的出現,美菊觀察確實為當地帶來了改變:「以前當地人都在等我們倒,覺得有機農業不可能成功。可是這幾年產銷量都變得穩定,市場也開始追求有機,大家終於覺得可以了。」最近許多原已荒廢十幾年的農地,也開始重新整理、準備耕種,明顯看見越來越多小農出現,都是由野市集夥伴帶頭產生的作用。
    野市集這一群人,有的是從台北、都市來的,身份、地位很不同,他們投入有機農業的方式也很不一樣,反而為長濱人帶來震撼。「當地人本來瞧不起農業,這群人卻是放棄他們很羨慕的工作,來到鄉下務農。」
    原本被認為落後的傳統自然農法,竟然比慣行農法更受到推崇,才發現轉了一大圈,曾經覺得丟臉的其實沒有錯,那些傳統都是很好的。
    找回最後的天堂,重建部落互助連結
    不只是農法,包含從前的生活方式,他們都要想辦法找回來。
    合作社第三位理事,正是從都市來到長濱的李登庸。剛搬到這裡時,為了能共同推動工作,他積極參與部落活動,與大家一起吃、一起喝、一起跳舞,慢慢取得了老人家的認同,也融入部落。他看見部落生活的珍貴價值:「這裡彷彿是最後的天堂,維持了一些傳統的生活方式,大家會聚集在一起,有能力的人往海裡游泳捕魚,沒能力的人就在岸邊把魚取下。每個人自動分工,大家共享成果。」
    野市集夥伴們的歡樂尾牙。圖片來源
    這是一個很棒的社會倫理,大家互相友愛,接納互助彼此。可是當資本主義大舉侵入,土地成了商品而不是生活的地方,部落原先的連結漸漸斷裂,年輕人為求高薪到都市工作,老人與部落文化都漸漸凋零,甚至連最盛重的豐年祭都暫停舉辦。外部的資源進入,扭曲了部落原先的共享機制,互助友愛被搶奪猜疑所取代。
    「所以不如不要外部資源,我們自己來做。」想重新找回人跟人之間最純粹的、信任的互動,重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就是合作社成立希望能做到的事。
    當文明帶來失落,資源帶來裂解,野市集的夥伴用行動告訴我們不必灰心,我們永遠都有選擇,也擁有力量,能實踐想要的生活方式,打造屬於自己的人間天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