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博天(Face the Earth)》隨手記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肉身博天》是由黃明川導演所拍攝、於2017年製成的紀錄片,以一名行為藝術家──楊金池先生作為拍攝對象。楊金池的行為藝術的要關懷對象是地球,楊以環境的角度切入,去述說諸如垃圾問題、海平面上升問題、融冰問題、水資源問題等。楊金池先生最有名的行為藝術表演是《Kill Me or Change》,他蒐集了三萬個鐵鋁罐,並站在這三萬個鐵鋁罐的下方,讓它們從他頭上灑下,企圖以此呼籲人們減少生產垃圾。這也是讓黃明川導演想去拍攝楊金池的契機。(參民報的報導:http://t.cn/RgWvG4h
看完這部片的時候,老實說覺得還滿沒有感覺的,除了最後一顆畫面覺得還不錯,還有在中途有點不想看完它以外。
我個人覺得這部片的敘述架構很混亂,我有點抓不到這部片的主要主軸。我知道它是在記錄楊金池這個人和他的行為藝術,只是這都是拍攝對象,而導演的觀點到底是甚麼呢?意即導演想透過這部片傳達什麼?
是告訴觀眾:你看,楊金池正為了環境做了這些行為藝術,這多麼令人動容!而我們也該更重視環境。或是只有前者呢? 又或是主要想講楊金池這個人,一種有點像傳記的感覺,於是將他臉部動手術的過程放進來,又放進了一點點他的背景與太太的想法? 又或是主要想講他的藝術,因此採訪了一些國外的藝術相關評論家和拍攝楊金池與他們的對話?
我有點抓不到導演真正想說的東西。
對我來說好像有點是導演有一些素材,然後把他們都放了進來。所以影片中有些片段是與楊金池臉部開刀相關的,有影像也有照片,還不少。這在影片的前十分鐘便出現了第一次,後來也陸續出現了幾次。我在觀影時在想,導演放這些片段是要與地球的受傷構成一個隱喻嗎?楊金池臉部的修補,與他為了地球所做出的修補可以互相對話。(好,寫到這裡我覺得要去看導演將這些片段放置於哪些位置,知道他的上下文,才可去下定論有或沒有,但我現在真的沒印象了,所以所寫的只能憑剛剛看過、留給我最深的第一印象去寫這篇)可是在影片中,我只知道為何他的臉怎麼了,然後看到了他幾次開刀的影像,但我不知道後來他好了沒。這些段落對我來說,好像就是突然冒出來,然後又突然的不見蹤影,沒有一個交代;也想不出如何與其他部份扣連。
還有楊的父親在他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時,生病並去逝的一些相關片段,我也不確定這些內容導演希望觀者如何去扣合全片。
又或者,導演使用的一些媒材狀況並不好(ex.畫面是倒著的、鏡頭拍著天花板等),我都不太確定這些東西是一定要放的嗎?而導演放的意義是什麼呢?那個畫面是倒著的的片段應為楊的友人持手機直屏拍攝的,是在拍攝楊在室內展示他的行為藝術給其他人看。但其實之前在戶外就有這樣的表演,也有放上來。因此不太確定這裡在放是為了強調什麼?
還有我不太喜歡影片中出現了數次的罐頭音樂,那是一個有點營造詭譎氛圍的音樂。導演在下這個音樂的時機點和他結束的時機點,我都不太知道意義是甚麼。 但這部片是2018游牧影展的閉幕片耶,或許有可能是我太淺了,看不出他的深度吧。
總的,我覺得楊金池這個人所做的事是個很好的題材,應可以更進一步藉此帶領觀眾去反思我們與環境的問題,但我覺得這部紀錄片沒有拍好。 阿對了,說說我唯一喜歡的畫面吧。最後一顆畫面,那是楊金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前演出《Kill Me or Change》,而鏡頭朝上的擺在應是楊的旁邊(不確定那顆鏡頭本來就擺著,又或是表演到一半才擺在鋁罐堆上),鏡頭慢慢的被傾倒而下的鋁罐給淹沒,直至畫面全黑,而鋁罐灑落的聲音仍繼續響著。
    avatar-img
    3會員
    1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T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概是一個禮拜前吧,去戲院看了《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這部紀錄片,他是由懷思曼( Frederick Wiseman )所拍攝的,片長為3小時26分。   當初看到預告片,其實滿期待的,一方面預告片說這是由大師所拍攝,另一方面他得了滿多的獎(感覺得獎的作品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厲害)。
    大概是一個禮拜前吧,去戲院看了《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這部紀錄片,他是由懷思曼( Frederick Wiseman )所拍攝的,片長為3小時26分。   當初看到預告片,其實滿期待的,一方面預告片說這是由大師所拍攝,另一方面他得了滿多的獎(感覺得獎的作品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厲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由於作者是醫檢系出身,在故事中自然提到相關名詞,整個故事讀起來更專業,有模有樣,並未讓職業設定流為擺設,讓所有看起來更真實,就像在白色巨塔中,社會上某個角落,真的發生過這些事。
    Thumbnail
    《成為怪物以前》是一部充滿緊湊情節及細緻氣味描寫的臺灣犯罪小說。楊寧的天賦與失去弟弟的復仇行動,讓本書成為了作者對犯罪電影經典的重新演繹。程春金也是本書最有魅力的角色,對他的描寫可說是氣味四溢。全文敘事結構上很像戲劇的拍攝方式,猶如預告其影像化的可能性。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楊力州的父親有一個畫家夢,但為了生活,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從彰化溪湖舉家北漂,在新北地區搬過一次又一次的家,五股、三重、蘆洲、板橋一帶全都住遍了,最後才落腳在永和。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非常熱愛繪畫,在那個年代的價值觀裡,畫畫「不能當飯吃」。
      從「一部好作品」的角度來說,這或許可被說成是某種對藝術偏執或堅持的產物。即便面前是有大聲望的、對票房有所幫助的演員,如果那些片段在最終成品中不需要,就果斷剪除。那些最後沒被用進去的影像也不能說是毫無用處,它們是世界觀的其中一部份,或至少是某種「if線」,那些事情朦朦朧朧發生過,像是在夢境裡面。
    Thumbnail
    與音樂接觸的契機,一切都要從和角頭音樂與台北縣政府合作拍攝的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開始。 2003年,龍男接到了來自台北縣政府所舉辦的海洋音樂祭的拍攝案子,紀錄政府單位籌備音樂祭的辛苦過程,本來只是單純的活動紀錄,龍男硬是把他拍成了有血有肉、屬於那些樂團與音樂人的紀錄片。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留一寡予人探聽」,對為非作歹的權力者而言,自然想極力塑造自己優良的形象;但對湯德章而言,正義、善良、俠氣、厭虛偽,早已深植人心。 即使在活著的當下受盡折磨凌遲,可做過的事情、說過的話絕不會被抹滅,只是被拆成數塊拼圖,等待大家重新拼起的那天。
    作者:He ChangMing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曾不知天高地厚的寫過幾本浮薄之作,這讓我很後悔,甚至羞於提及。之所以說浮薄,是因為它們所關注的僅僅是肉體生命和思想生命(只是個人生活方面的,並非政治意義上的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沒有深入到民族生命和天地生命,更沒有將此四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攝影師金金的故事,談及他的攝影作品、遺照派對、和自己的旅程。
    由於作者是醫檢系出身,在故事中自然提到相關名詞,整個故事讀起來更專業,有模有樣,並未讓職業設定流為擺設,讓所有看起來更真實,就像在白色巨塔中,社會上某個角落,真的發生過這些事。
    Thumbnail
    《成為怪物以前》是一部充滿緊湊情節及細緻氣味描寫的臺灣犯罪小說。楊寧的天賦與失去弟弟的復仇行動,讓本書成為了作者對犯罪電影經典的重新演繹。程春金也是本書最有魅力的角色,對他的描寫可說是氣味四溢。全文敘事結構上很像戲劇的拍攝方式,猶如預告其影像化的可能性。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楊力州的父親有一個畫家夢,但為了生活,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從彰化溪湖舉家北漂,在新北地區搬過一次又一次的家,五股、三重、蘆洲、板橋一帶全都住遍了,最後才落腳在永和。只有小學畢業的父親非常熱愛繪畫,在那個年代的價值觀裡,畫畫「不能當飯吃」。
      從「一部好作品」的角度來說,這或許可被說成是某種對藝術偏執或堅持的產物。即便面前是有大聲望的、對票房有所幫助的演員,如果那些片段在最終成品中不需要,就果斷剪除。那些最後沒被用進去的影像也不能說是毫無用處,它們是世界觀的其中一部份,或至少是某種「if線」,那些事情朦朦朧朧發生過,像是在夢境裡面。
    Thumbnail
    與音樂接觸的契機,一切都要從和角頭音樂與台北縣政府合作拍攝的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開始。 2003年,龍男接到了來自台北縣政府所舉辦的海洋音樂祭的拍攝案子,紀錄政府單位籌備音樂祭的辛苦過程,本來只是單純的活動紀錄,龍男硬是把他拍成了有血有肉、屬於那些樂團與音樂人的紀錄片。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留一寡予人探聽」,對為非作歹的權力者而言,自然想極力塑造自己優良的形象;但對湯德章而言,正義、善良、俠氣、厭虛偽,早已深植人心。 即使在活著的當下受盡折磨凌遲,可做過的事情、說過的話絕不會被抹滅,只是被拆成數塊拼圖,等待大家重新拼起的那天。
    作者:He ChangMing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曾不知天高地厚的寫過幾本浮薄之作,這讓我很後悔,甚至羞於提及。之所以說浮薄,是因為它們所關注的僅僅是肉體生命和思想生命(只是個人生活方面的,並非政治意義上的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沒有深入到民族生命和天地生命,更沒有將此四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攝影師金金的故事,談及他的攝影作品、遺照派對、和自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