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所剩不多的...#11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曾經有兩個物理學家,寫了量子物理相關的文章投稿至社會科學相關的期刊。他們的文章造成當時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一陣波瀾。當時的社會科學研究者,基於這兩名在社會科學期刊上的文章展開一連串的研究。隔了幾年後,這兩名物理學家才公開發表,其實他們當初的文章內容其實是錯的。他們是刻意做這件事情,可是他們是胡鬧嗎?搞笑嗎?諷刺嗎?或是要掀起任何真相?我想這都是正確答案。這種一位求新求變的態度,或許先進。卻常常造成自己失去立場或是正當性。一切只要潮就好。不過不只是非專業領域會發生這種問題。其實物理界也有一樣了例子。前幾年在歐洲加速器發現在750GeV附近發現diphoton signal。雖然事前有人預言應該會發現這件事情。後來分析更多實驗結果,才發現是空歡喜一場。同一物種的群體一股腦地忽然間做同一件事情,大概只有人類才會幹這種事情。事實上來說,這無關專業、無關智商。差別只在於,我們到底有多怕落後在人後。到底多害怕事後的追趕,才拼了命的想贏在起跑線。
更或許,當我們看到起跑線時,我們只是死命地跑。而來不及思考到底終點在哪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會員
    74內容數
    把大象放進冰箱的步驟有三個。成為懶人的步驟永遠都沒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稞生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忽然某些意識形態像是禁區一樣。誰也不能闖。闖進去了,不是被訓服就是被炸得粉身碎骨。我討厭這種事情。如果非得是禁區,我希望像是電影《瞞天過海》第二集裡,闖進羅浮宮裡,在紅外線掃瞄下舞動(話說,那時候還有i-pod那回事)。我實在討厭要選邊站的議題,像是主權議題、兩性議題、甚至文化相關...等等。
    不知道為什麼,總是那些大人在談成長有多痛苦。這種諷刺感,卻也遠不及嘲弄『現在小孩過得太爽』來得荒唐。事實上,你當時也過得很爽。我不是那種大人,我才不吹噓自己成長有多痛苦。基本上,成長蠻爽的。認真說說,不是這樣嗎?我當時就覺得蠻爽的。只要跨過最低要求再高一點點,基本上就屬於安全範圍。甚至是最安全範圍。
    我並不說以前比較好。實際上,現在的日子好多了。不過也不知道為什麼的,快樂的人少了很多。以前所謂空虛的人大概只存在於楊德昌的電影吧!對於,蒸蒸日上的經濟,哪裡想到的貧窮感。說真的,過了五六年就不一樣了。兩千年左右,剛驚險經過千禧年世界末日的傳言。經濟不好還只是預言。
    我是電視兒童。從小到大電視沒少看過。電視提供我一個想像空間。我經歷過電視還是一個箱子的時候,到電視可以整個掛在牆壁上。我喜歡看電視,吃飯看,爸媽不在家偷看,半夜睡不著覺也看。我怎樣都能看。同一個節目、電影重看幾百遍,我毫不在意。從合體機器人系列到少女公主都不忌口。
    不知道是不是在英國生活幾年的關係。忽然覺得所謂的藍天已經很少見。我知道想要離開台灣的原因很多。但我猜我應該是唯一一個因為『擔心自己的孩子問自己什麼是天空,卻無法回答』而認真思考過是不是要離開台灣生活。那一天從新竹坐在客運往台北的路上。是一個黃昏時刻。紅色的光,透不過的懸浮粒子。
    每個週末開始與結束,像是兩個點之間連著一條直直的線。像是國小的時候,考試時會考連連看一樣。不過,我不懂。為什麼是這樣。無論時間怎樣加速減速,週末的時光總是短暫,永遠短暫。短暫倒也無從比較起。這不是下載什麼謎片之類:99%成了人世間最遠的距離之一。週末就是,一但從49%變成了50%就意味著結束。
    忽然某些意識形態像是禁區一樣。誰也不能闖。闖進去了,不是被訓服就是被炸得粉身碎骨。我討厭這種事情。如果非得是禁區,我希望像是電影《瞞天過海》第二集裡,闖進羅浮宮裡,在紅外線掃瞄下舞動(話說,那時候還有i-pod那回事)。我實在討厭要選邊站的議題,像是主權議題、兩性議題、甚至文化相關...等等。
    不知道為什麼,總是那些大人在談成長有多痛苦。這種諷刺感,卻也遠不及嘲弄『現在小孩過得太爽』來得荒唐。事實上,你當時也過得很爽。我不是那種大人,我才不吹噓自己成長有多痛苦。基本上,成長蠻爽的。認真說說,不是這樣嗎?我當時就覺得蠻爽的。只要跨過最低要求再高一點點,基本上就屬於安全範圍。甚至是最安全範圍。
    我並不說以前比較好。實際上,現在的日子好多了。不過也不知道為什麼的,快樂的人少了很多。以前所謂空虛的人大概只存在於楊德昌的電影吧!對於,蒸蒸日上的經濟,哪裡想到的貧窮感。說真的,過了五六年就不一樣了。兩千年左右,剛驚險經過千禧年世界末日的傳言。經濟不好還只是預言。
    我是電視兒童。從小到大電視沒少看過。電視提供我一個想像空間。我經歷過電視還是一個箱子的時候,到電視可以整個掛在牆壁上。我喜歡看電視,吃飯看,爸媽不在家偷看,半夜睡不著覺也看。我怎樣都能看。同一個節目、電影重看幾百遍,我毫不在意。從合體機器人系列到少女公主都不忌口。
    不知道是不是在英國生活幾年的關係。忽然覺得所謂的藍天已經很少見。我知道想要離開台灣的原因很多。但我猜我應該是唯一一個因為『擔心自己的孩子問自己什麼是天空,卻無法回答』而認真思考過是不是要離開台灣生活。那一天從新竹坐在客運往台北的路上。是一個黃昏時刻。紅色的光,透不過的懸浮粒子。
    每個週末開始與結束,像是兩個點之間連著一條直直的線。像是國小的時候,考試時會考連連看一樣。不過,我不懂。為什麼是這樣。無論時間怎樣加速減速,週末的時光總是短暫,永遠短暫。短暫倒也無從比較起。這不是下載什麼謎片之類:99%成了人世間最遠的距離之一。週末就是,一但從49%變成了50%就意味著結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不遠的未來,量子力學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理解,甚至對愛情的看法也產生了新的視角。人類不再僅僅是觀察宇宙的粒子,而是開始進行影響粒子世界的「外射」實驗,透過外射能量來干涉量子粒子的行為。然而,這樣的實驗不僅僅改變了物理現象,也打破了情感的邊界。 --- 第一章:雙狹縫的糾纏
    1. 追求成為厲害的科學家,而忽略持續研究的動力: - 許多學生的目標是成為厲害的科學家,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能長期堅持的科學家。科學研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因此應該關注自己能否持續堅持下去。僅僅追求名望和成就,往往會讓你在遇到困難時失去動力和方向。 2. 缺乏長期的目標和動力來源: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重點摘要:「據 1927 年量子力學學派的解釋,觀察一個量子物體時,會干擾其狀態,造成其立即從量子本質轉變成傳統物理現實。原子及次原子粒子的性質,在量測之前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許多互斥性質的『疊加」』。」
    量子力學的科普文章,對於背景是生物科學的我,一直以來都還是無法解讀的範圍,所以這篇科普分析文,我好像能給予你的討論和回饋會比較少。只能根據你寫的文字,去給予回饋和想法。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物理學是統計歸納自然界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所以叫自然科學。因為很多現象都有規律可預測,因此就能成為定律,例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社會科學是統計歸納人類行為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因為對象是人,所以往往會有不符合規律的情形發生,所以社會科學很難預測,例如股票何時會恐慌出現賣壓……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不遠的未來,量子力學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理解,甚至對愛情的看法也產生了新的視角。人類不再僅僅是觀察宇宙的粒子,而是開始進行影響粒子世界的「外射」實驗,透過外射能量來干涉量子粒子的行為。然而,這樣的實驗不僅僅改變了物理現象,也打破了情感的邊界。 --- 第一章:雙狹縫的糾纏
    1. 追求成為厲害的科學家,而忽略持續研究的動力: - 許多學生的目標是成為厲害的科學家,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能長期堅持的科學家。科學研究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因此應該關注自己能否持續堅持下去。僅僅追求名望和成就,往往會讓你在遇到困難時失去動力和方向。 2. 缺乏長期的目標和動力來源:
    1. 只關注自己知識面的新穎點子: - 許多學生在讀Paper時,會覺得這些研究成果非常新穎,驚嘆於「怎麼會有這麼新穎的點子!」但往往這些點子只是對自己的知識面來說是新鮮的,而不是對整個領域都是新穎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深入理解Paper真正的創新點。 2. 不深入
    重點摘要:「據 1927 年量子力學學派的解釋,觀察一個量子物體時,會干擾其狀態,造成其立即從量子本質轉變成傳統物理現實。原子及次原子粒子的性質,在量測之前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許多互斥性質的『疊加」』。」
    量子力學的科普文章,對於背景是生物科學的我,一直以來都還是無法解讀的範圍,所以這篇科普分析文,我好像能給予你的討論和回饋會比較少。只能根據你寫的文字,去給予回饋和想法。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物理學是統計歸納自然界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所以叫自然科學。因為很多現象都有規律可預測,因此就能成為定律,例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社會科學是統計歸納人類行為的規律所成的一門學問,因為對象是人,所以往往會有不符合規律的情形發生,所以社會科學很難預測,例如股票何時會恐慌出現賣壓……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