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2/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書說:「我就是形!」當書籍成為一門藝術〉 專訪 PAPER MATTER 創辦人蔡胤勤

你是否有相同的經驗:走進一家攝影書專門店,還沒開始翻閱書籍,心中就一陣興奮,彷彿走進一座寶庫一樣,深怕錯過角落的隱藏物件。
喜歡攝影的人,應該都有相同的心情吧!但是對於這次的受訪者 蔡胤勤 來說,他期待看到的攝影書,不單純只是「裝照片的載體」,必須同時具備作者個人的創意構思,並當成一種藝術形式來欣賞。
受訪者 蔡胤勤 ©Doris
受訪者 蔡胤勤 ©Doris
今天《初聲》要介紹這位將「藝術家創作書(Artist’s Book)」帶出學院的推廣者、藝術家:蔡胤勤。
到底藝術家創作書和一般藝術作品集、攝影書有何不同?為什麼蔡胤勤特別成立 PAPER MATTER 工作室推廣藝術家創作書呢?
從設計到製書
蔡胤勤畢業自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接著進入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研所期間,他在賴雯淑教授的課程中首次聽到「藝術家創作書」這個名詞。由於大學時從事平面設計,在紙張、裝禎、印刷、編輯等領域已有接觸,對這門課特別感興趣。
另一段經歷,是蔡胤勤在研究所期間,曾以交換訪學的身分去到北京清華大學,並在課餘時間參加「吕敬人書籍設計研究班」,於是乎,研所的畢製即以最熟悉的攝影作為基礎,結合這些年來學習製作書籍的成果,完成〈家書〉系列。
從平面設計到今天戮力從事藝術家創作書的收藏、教育、辦展,當年蔡胤勤初次接觸藝術家創作書時從未想到今天會扛起這項推廣的使命。
「《家書》蔡胤勤— 感知影像/藝術書創作」個展,於 ONFOTO STUDIO(2018) ©蔡胤勤
藝術家創作書長什麼樣子呢?
到底「藝術家創作書」和「一般攝影作品集」有何不同?
蔡胤勤說,以攝影書為例,攝影書是單純把作品放在書裡面,把書本當作一個載體。
「藝術家創作書」則是以書作為創作媒材,立基於書籍的物質或形態,讓創作書內容與外在裝禎形式互為主體成為一件作品。
攝影家創作書雖然仍以影像作為主體,但在置入書本這個具備傳播、觸碰、感受等等特性的容器時,同時思考運用技術和媒材特質,以幫助讀者更容易接收藝術家的訊息。
換句話說,藝術家在製作過程中擁有絕對的主導權,整本書由個人獨一無二的構思所貫穿;形式與內容相呼應之際,「書」成為一件藝術作品。
ONFOTO STUDIO 授課中 ©蔡胤勤
我們與攝影家創作書有多近?
面對浩瀚書海,如何判斷何者為藝術家創作書?何者不是呢?
蔡胤勤說,要辨識何者為是?何者為非?確實不容易。例如在草率季中可以看到許多設計出色的書籍,判斷是否為藝術家創作書,即可依其內容與裝禎形式是否相戶連貫,以支持創作者企圖陳述的思想。他笑著說,國內讀者對於創作書相當陌生,除了解釋,還要佐以名家作品介紹,才容易明白。
蔡胤勤特別介紹一本個人十分欣賞的攝影家創作書《Holy Bible》。這本書由兩位作者 Adam Broomberg 、 Oliver Chanarin 合作完成。書中圖像來自《現代衝突檔案 Archive of Modern Conflict》的資料照片,作者將這些檔案照片放在翻製於英文欽定本(King James Bible)的聖經的頁面,並特別標示該頁面某一段文字,在對照之下,傳達作者對世界現況的批判。
《Holy Bible》(詳細訊息可參考文末連結) ©Doris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空間計畫
寶藏巖40號的空間計畫是蔡胤勤繼成立 PAPER MATTER 工作室,在各大學、高中和 ONFOTO STUDIO 開設專題講座、工作坊之外,另一個擴大與讀者接觸的重點工作。三個月期間展示三個主題,分別是〈記憶 Memory〉、〈測繪 Mapping〉、〈心智 Mental〉。將個人近百本藏書分類展出,提供讀者一個領略藝術創作書的空間,並隨時與讀者討論。
「行走的紙:藝術家創作書與地圖」 講座,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蔡胤勤
12月8日起,將進入最後一檔展覽主題〈心智 Mental〉,精選 Sol LeWitt、Daniel Buren、John Cage、Tauba Auerbach、Lawrence Weiner 等當代藝術家們的經典作品。
從這些源自60年代的觀念藝術脈絡的作品中,可以發現藝術家將他們的思考展現在書籍翻閱的線性與場域中,選取、運用「書籍作為物件」的種種技術,以作為獨立的、烏托邦的參與式創作個體,值得關注當代藝術的讀者親臨現場參觀。
PAPER MATTER 工作室也在11月首次發行季刊。以藝術家出版物(Artists’ Publications)為範疇進行研究書寫。內容包括藝術家創作書、當代攝影書與藝術家雜誌(Artists' Magazines)等專題文章。
PAPER MATTER 季刊 創刊號 ©蔡胤勤
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寶藏巖40號這間小白屋,過去筆者也曾在路過時駐足許久,訪問的這天看見滿屋書籍,到訪的讀者專注於書頁,靜寂空洞不見了,好像可以聽見小屋穩定的呼吸聲。
寶藏巖40號展場 左©Doris / 右©蔡胤勤
蔡胤勤說,藝術家創作書的概念在2007年史博館那場展覽就被引介給大眾,只可惜當時錄像藝術正風起雲湧,那短短一個月的展覽,不曾引起多少注意。或許這也讓他感到一些不平吧!
2018年北美館「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展覽,算是還了一個公道,把藝術家創作書再次推上舞台,贏得更多書籍愛好者的關注。這兩年個人出版、Zine、個人手作書的熱潮同時也推波助瀾,讓獨具特色的書籍越來越受歡迎。
統計數字說書籍銷售負成長,但出版業卻觀察到特定書籍如:插畫類或影像類的售出反而較過去增加。顯然購買書籍類別的變化有一些值得再觀察的趨勢。
藝術家創作書是一個擔負著希望與理想的脆弱媒介:許多人認為它是走出藝術界,進入廣泛觀眾心中最簡單的方法。— Lucy R. Lippard
蔡胤勤引述上面這段話,或許正是他投身推廣藝術家創作書的關鍵因素 — 確信書籍成為跨領域藝術的可行性。作為台灣第一個藝術家創作書的推廣者,在熱情之外,他的務實規畫與執行力都是開創者必須的條件。我們引頸期待他的努力可以引導讀者欣賞與支持藝術家創作書,並讓更多台灣的藝術家理解書籍作為藝術創作的可能性,進一步予以實踐。
最後筆者想以陳貺怡教授在史博館的《藝術家的創作書》專文所寫的一段文字作為結語。
........1960年代以降出現的藝術家創作書,則在質性上豎立了一個新的類型。針對這種新類型, Anne Moeglin–Deleroix 曾提及:「書的意義在於書的整體,而非其內容。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書並不具有一個意義,它就是自己的意義;它並不擁有一個形,它就是形。」也就是說,書成為一個完全自主且獨立的媒材 (Médium),它並非只是某種藝術(詩或繪畫或文學)的載體,它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同為愛書人,看見書籍跨域與藝術結合,就像看上天為我們開了另一扇窗,一扇視野無限延伸的窗!

蔡胤勤及藝術家創作書相關連結:
追蹤「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空間計畫」展訊
PAPER MATTER IG:
藝術家創作書相關介紹《Holy Bible》
〈裝禎詩學〉課程連結
裝幀詩學:攝影書的編輯與實踐
此課程在於建構一個完整的 「攝影╱書」 知識模型, 課程涵蓋攝影書的歷史進程、獨立出版刊物發展脈絡以及書籍設計的基本技術。 ,長期以藝術家創作書(Artists' books)與當代攝影書的收藏與研究為核心,每堂課皆依據課程宗旨, 精選符合課程專題的作品(整門系列課約 100 本)作為課堂教材,與學員們共同翻閱研討。​​ 在觀念交會的火花中,攝影書成為獨立作品 ​當代攝影書(Photobook)作為一種迴返在影像與觀看之間的物件,建立了一連串轉譯至印刷油墨的視覺敘述體,進而組構成一個完整的美學經驗,經由被不同的讀者翻閱往返,讓彼此的時空相遇在觀念的連續動作中,最終成為一件「完全藝術」的獨立作品。 攝影書從羅伯.法蘭克開始 ​1958 年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出版《 The Americans 》一書,確立了當代攝影書的範型,課程將從這本劃時代的作品作為分水嶺,將攝影書的創作實踐與概念整理成一個認知系統。 ​將你的世界觀收進攝影書中:學員實際完成一本書 最後三堂將佐以「工作坊」形式輔導完成一本概念攝影書:透過編輯(editing)、序列(sequencing)、設計(designing)再到製本(bookmaking),最後將協助參加國際的攝影書獎項(Dummy Award)。 紙張、印刷與裝幀的感覺邏輯工作坊 Part 2|設計與製本 二十世紀初現代藝術的原創性工作坊 Part 3|檢討與修訂 此課為 4-6 人小班制(滿 4 人開班)。 學費不含暗房設備使用、課堂使用材料與指定書目。 課程中禁止錄音、錄影以尊重講者著作權(可於課程互動時拍照,或拍攝作品)。​ 上課地點:ONFOTO 承德空間|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 90 巷 14 號 3F-4F。 報名完成後,請至電子信箱收信,於 24 小時內完成匯款,付清後方完成報名並保留名額(不接受現金繳費)。 信用卡付費:送出報名表後會寄出刷卡連結。 轉帳成功後,請 email 至 info@onfotostudio.com,通知「匯款帳戶後 5 碼」及「匯款金額」確認入帳。 若因故無法出席課程,開課時間 11 天前,需扣除 5% 信用卡交易費;開課 10 日內,需酌收 20% 備課手續費;開課日 48 小時內不接受退費。 ONFOTO 保留所有課程及活動的解釋及異動權。 報名者於遞交報名表時,即等同於了解並同意以上所有繳費辦法與注意事項。
追蹤 ONFOTO STUDIO 粉絲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