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我納悶為何製作單位總是有這麼多耍嘴皮子的節目,是真實還是八卦、謠言有時不是探討的重點,似乎娛樂價值高於其他。後來我發現問題不在製作單位,源頭在觀眾。是觀眾造成這類節目的氾濫。於是乎我幾乎不看台灣的電視。我之前好奇心 I 的文章有說到我們每一人都是一個資訊收發站 — 我們不斷的接受、檢視、過濾、消化、重整後發送訊息。很悲哀的我發現很多人對於資訊的檢視及過濾機能不是太良好。所以抹黑對手的政治文化在台灣也很普遍,而且奏效。
美國偉大的作者馬克・湍針對選舉說了以上的抱怨。馬克・湍是位優秀的演講家及作者,有人稱他為美國文學之父。他這個抱怨是說,有時投了票也不覺得有用,好像有投跟沒投都一樣,對我們老百姓來說投票似乎不起作用。 為何一般人會這樣覺得呢? 因為民主制度是少數服從多數 — 候選人得票最高即當選。如果從賽局角度來看,投票中會出現策略的問題,與任何多人賽局一樣。讓投票的人真實呈現自己的偏好是件困難的事,因為大家都會策略性的思考。假設您知道您真心愛戴的那位候選人當選無望,您也許會策略性的投給自己其次甚至第三喜歡卻有望候選的那位候選人以期許選情偏向您的喜好。 真正影響選舉大局的一票,是左右贏或輸的那一票。如果您投出的剛好是那關鍵的一票,您就是關鍵選民(Pivotal Voter)。在阿維納什·迪克西特(Avinash K. Dixit) 以及貝利·奈勒波夫(Barry J. Nalebuff)的 《思辨賽局 (The Art of Strategy) 》書裡說到:「選民通常有隱藏自己真實偏好的動機」。自相矛盾的點在於:只有當真相無關緊要時,選民會隨性投票並按真實真相投票。 您對以上結果吃驚嗎?
☝️ 賽局投票例子
我們來用2020 台灣總統來當做例子解釋以上。 現任總統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女士。蔡總統似乎這次連任總統的贏面偏高。別著急著反對,我不是自己掰這論調的,此也不代表我個人政治立場,您不妨花點時間上網看其他各國媒體政論怎說。蔡總統的最大競爭對手是代表國民黨的韓國瑜先生,韓先生是現任高雄市長。相對於民進黨,國民黨一直以來與對岸的中國關係較為友善。親民黨由宋楚瑜先生於 11月宣布參選角逐本次台灣總統競選。親民黨與國民黨向來都保持與北京當局較為友善的互動。以邏輯來推,當親民黨 11月宣布參選,不可否認一些國民黨的選票會自韓市長那轉投入宋前省長的懷抱,而國民黨贏此次總統大選的機會就更為渺小。 怎用此套上阿維納什·迪克西特(Avinash K. Dixit) 以及貝利·奈勒波夫(Barry J. Nalebuff)說的選舉選民自我矛盾呢?那個當您的選票對結局不造成影響,您會照本意而投票,而當您覺得您的票可能是關鍵選票,您有可能會策略性思考的隱瞞您本意的自我矛盾。 假設您是宋前省長的愛護者,也喜歡親民黨。再假設您悲觀的認為宋前省長贏得總統大選的機會微乎其微。您認為在這兩個假設下,什麼是您最佳反應(BR)呢?投宋?投韓?還是投蔡? 這答案呼之欲出吧!我想您明白我想表達的論點,但如果您還是沒懂,非常歡迎您來信或在下面留言給我。 本篇題目說到,來共舞了嗎?說真的,我希望大家誠心、誠實投出自己心目中愛戴的候選人,而非策略性,技巧性的投票。別跳花招來些閃爍的手法了,大家來真誠的共舞吧! 希望您今天也閱讀愉快,我們很快再會。
🃏 If you like to see the original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lease visit here. 註:「投票」在賽局或個體經濟理論都是一個挺深的題目,建議讀者有興趣可以多延伸閱讀,因篇幅限制,很抱歉我在此僅很粗淺顯的帶過。 [本篇同步刊載在 Medium 和 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