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爾一拳,源自於九把刀的小說《打噴嚏》,大意是,整個故事所有的能量蓄積到最後一個moment,像是扣下板機,將子彈擊發,深深打入讀者的內心。
在這個專題裡,稍早介紹了推理劇、美食劇與醫療劇......等等,這些日劇中最常見的類型(
詳情見此),也講解了不少編劇的公式,所以這次要反過來講解絕對不會出現在日劇中的套路。
//居爾一拳
大部分的故事創作,不管是小說或影視,本來就是在最後結局之前,必須把劇情推至最高潮,讓讀者或觀眾看完後,覺得夠了、可以了、終於能心滿意足(即使難看也總算知道結局了)的放下書本或離開戲院。
而九把刀的「居爾一拳」模式,是更加刻意,或者說更加激烈的放大了這一個劇情高潮的力道,但同時得知道能量守恆的定律,力量若愈強大的釋放,爆發時間就只能愈短促,所以「居爾一拳」來自於前面劇情的鋪陳,最後整個一瞬間炸開。
這種說故事的方法,好處是讀者或觀眾會得到一份很震撼的感動,並且殘留在心中久久揮之不散,甚至過了很長時間以後,對某一段話或某一幕畫面仍會有難忘的悸動;而這方法的壞處是,前面的醞釀若過於冗長,或著實無趣,讀者或觀眾會直接放棄,這是非常容易發生的風險,現代人要吸收的資訊太多,不太能耐著性子慢慢磨耗,千萬別考驗讀者或觀眾的耐心。
//以電影為例
經典電影《麥迪遜之橋》,相信在上世紀撩動了許多人的心底深處,最後女主角從汽車後照鏡看著深愛的男人在大雨中向她招手,而坐在旁邊駕駛座的,是結縭數十年卻早已沒有感覺的丈夫,她幾度想伸手打開車門、奔向心愛的男人而去,那短短幾十秒的掙扎,觀眾完全屏住呼吸的揪心了。
周星馳的《喜劇之王2》裡,熱愛演戲卻總是只能跑龍套的女主角,參加最後一次試鏡,她在評審面前飾演一個騙子,她想起人生中最悲慘的時刻,就是發現自己被感情詐騙的畫面,於是她演出了一段讓人分不出是殘酷的真實、還是虛假的做戲。短短一段戲卻為整部電影帶來畫龍點睛的大翻轉,並且演繹了戲劇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謂的悲喜劇,觀眾已經分不清楚是在看悲劇還是喜劇、是該流淚還是歡笑,總之,內心就是滿滿的衝擊。
日本也有這種類型的作品,不過帶點變形,搞笑瘋狂的《一屍到底》,戲劇的後半段把前半段的劇本重新再演一次給觀眾看,雖然兩個版本都是演同一個劇本,但是不同視角的演出,讓觀眾看得捧腹大笑。另一部電影《愛的成人式》,最後5分鐘才是整部戲的重點,也是完全顛覆觀眾原本以為的認知,令觀眾看完拍案叫絕。
有沒有發現,如果是正規的「居爾一拳」模式,故事類型多半是感人肺腑、熱血勵志,而如果加上創意的變形後,就可以是kuso惡搞、幽默詼諧。後者的應用,在文學上有一種文體,叫做極短篇,講求的是故事前後必須要有反轉,讓讀者驚喜,另外則多應用在廣告,以及各國的鬼片或驚悚片電影也常套用,像是好萊塢的《靈異第六感》、泰國恐怖片的《鬼影》,都開出非常高的票房,並蔚為一時風潮。
//為何日劇不適用「居爾一拳」
正常的日劇一套是10集(大河劇與晨間劇除外),有的完結篇拆成上下兩集變11集,相較於看一本小說或看一部電影的時間,日劇的長度顯然太長,而且分成多集也沒辦法採取「居爾一拳」的鋪陳。
肯定有人會提出反駁,推理劇常有前後反轉的意外,像是搞了老半天,原來兇手是A,不是B,這不也是會讓人出乎意外、驚喜連連......是這樣沒錯,但推理劇大多是一集一個案件,在破案時雖有驚喜,可是力道並不會非常激烈(因為還有下一集啊),這與「居爾一拳」的應用顯然是不一樣的。
即使是整套推理劇只有一、兩個案件,幕後兇手是同一個人,兇手露出真面目的時間點,也絕不會是落在整部戲的結束前,而是會保留最後一集做前因後果的詳細交代。這樣是很合理的,否則如果兇手一被揪出,就突然很快進入全劇終,觀眾不是看得霧煞煞、莫名其妙嗎?因此這也與「居爾一拳」的目的明顯不同。
所以「居爾一拳」雖然是威力無窮的一個猛招,但在日劇中卻不會出現,應該說台劇、陸劇或韓劇,只要是連續劇都不會出現,因為它有使用情境上的限制,像是小說或電影這種能夠一氣呵成看完的作品,才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