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死亡擱淺.末日降臨前懷抱希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am Porter Bridges

Sam Porter Bridges

我發現,要寫遊戲相關的文章是很困難的。除了因為遊戲所要討論的主題可能很難「一語道盡」之外,其文本的內容長度,通常也比電影、小說要來得豐富;例如日前所發布的《碧血狂殺2》(Red Dead Redemption II, 2018),相關文章就寫了三篇,然而也只討論到了遊戲的鳳毛麟角。

我是一個喜歡「故事」的人。對我來說,看電影、玩遊戲,都一樣只是另一種「閱讀故事」的方式;沒有故事的遊戲我幾乎沒有玩過(當然,其中還有「進行故事」與「創造故事」的差異在)。《碧血狂殺2》吸引我的是其磅礡動人的故事,所以我討論故事、討論其中的愛恨情仇,而非玩法、設計、操作或遊戲流暢性;同樣地,令我對《死亡擱淺》(Death Stranding, 2019)充滿感動的,也是故事本身——即使它的畫面、音樂、細節都同樣奠基了這款遊戲的偉大。

我過去並沒有玩過小島秀夫的遊戲。其實我並不太喜歡日式遊戲,總覺得日式遊戲的操作不夠流暢、每每提供的資訊也過多而不必要。但我在近兩年前,於網路上看到《潛龍諜影V:幻痛》(Metal Gear Solid V: The Phantom Pain)的「天下無核」消息時,就被小島的遊戲理念深深吸引。

《死亡擱淺》從消息出來之後,便一直受到眾玩家的矚目。畢竟這是小島離開Konami、成立獨立遊戲工作室之後推出的第一款遊戲。但從第一支預告片出來,到正式發售前的最後一支正式預告,幾乎沒有人看懂這款遊戲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到底該怎麼玩、到底想傳達出什麼訊息。當然,對於小島作品已經相當熟悉的玩家,也都已經預料到了這會是一款「比起遊戲可能更像電影」的作品;即便如此,也還是不會因此而減少眾人對《死亡擱淺》的期待。

遊戲正式發售後,似乎相較於過去《潛龍諜影》系列的普遍好評,《死亡擱淺》反而有點「毀譽參半」。其以「送貨」為主要遊戲方式的架構,似乎並無法討好所有玩家;而遊戲的概念、理念,也並非所有人都能認同——但我身為一位第一次接觸小島遊戲的玩家,以及科幻、奇幻愛好者,實在是相當喜愛這款遊戲。

幾年前,我寫了一篇關於「科幻給予的絕望感」、「奇幻給予的希望與信念」的文章。那篇文章某種程度上算是總結我幾年來對於這兩類作品的研究感想;文末,我是這樣收尾的:

是的,讓更多的科幻作品抱持希望吧,讓更多的黑暗被光明照亮吧;讓絕望被希望取代吧,讓我們把虛幻帶向現實吧。讓我們從虛構的作品中獲得力量,去改變現實中的邪惡吧。

幾年後,作為一款科幻類型的遊戲,《死亡擱淺》為我實現了這樣的信念。

〈科幻 vs. 奇幻〉:
https://vocus.cc/@facebook-merlinma/5e129815fd8978000109179d

《死亡擱淺》講述近未來的時空中,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因為幾場「虛爆」(Voidout)及其後大量出現的「擱淺體」(Beached Thing, BT)而滅亡;殘存下來的美國人居住在地下城市與碉堡中苟延殘喘,靠著勇敢的送貨公司、獨立送貨員支援物資輸送。美國政府重組為「美利堅合眾市」(United Cities of America, UCA;遊戲官方譯名為「美利堅聯眾國」),試圖透過共享網路的方式,重新將各個地下城市、地下碉堡連結起來,以此「重建美國」,甚至「重建人類文明」。

玩家在遊戲中扮演山姆.波特.布橋斯(Sam Porter Bridges),一名自由接案的獨立送貨員;隨著故事進行,玩家將逐漸發現山姆的身世(或者你以為你發現了但其實真相之後還有真相這樣),並跟著他的腳步一路從美東走向美西,重建家園、重建網路,也重新將隔絕的人們聯繫起來。

從遊戲面來說,《死亡擱淺》是一款很「奇怪」的遊戲。在遊戲的近未來中,因為BT的出現,存活下來的人們必須要確保自己不會輕易死亡;因為死後四十八小時,人的屍體就會變成BT,甚至引發虛爆,摧毀方圓數里的所有東西。也因此,這款遊戲雖然並非完全沒有暴力成分的作品,卻靠著這個設定,限制玩家不可在遊戲中無故殺害敵人——當然,敵人倒是很想殺你就是了。

而從故事面來說,《死亡擱淺》與我過去接觸過的許多科幻作品有很大的概念差距——從很多面向來說,《死亡擱淺》的故事理念更偏向「奇幻」。遊戲的世界觀很像末日後的氛圍,卻也有著很強烈的北歐神話「宿命論」意味;即便末日浩劫終將到來,到了最後一刻,人類也將奮力一戰,致死方休(當然,這裡的「戰」只是一種比喻);即便我們今天所創造出的一切美好事物終將消亡,我們也用盡全力去創作、去創造——其所指涉的,不只是藝術,更是文化、文明,以及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所創發的萬事萬物。

玩家也會在遊戲中大量地體認到「孤獨」。送貨的路途上,遊戲刻意不提供任何背景音樂(只有第一次到達特定地點時會播放音樂),只有山姆的自言自語和風雨聲陪伴玩家,讓玩家徹底體驗獨自送貨的孤單;但與此同時,玩家也能透過「網路」,在美國各地找尋到其他送貨員善意提供的各種工具,孤獨之中更顯露出與他者聯繫所產生的溫度。

今年初,我在看過大泉洋與小松菜奈主演的《愛在雨過天晴時》(恋は雨上がりのように)後,思考到了關於厭世、厭人的主題。幾年前吹起了所謂「厭世風」;即便到了今年好像幾乎沒有聽過有人再繼續使用這個詞彙了,這樣的概念卻似乎依然存在於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心中。

〈厭世〉:
https://vocus.cc/@facebook-merlinma/5e1a897dfd8978000141ba47

《死亡擱淺》中的山姆,一開始也是個「厭世」、「厭人」的人。但隨著遊戲故事進行,我們隨著山姆一同與他人重新產生聯繫;我們獲得需要,也提供曾拒絕與他人往來的人需求。我們不再是「空的」了,我們的心中填滿了愛與希望與勇氣。

所以說,去愛吧!去想像一個美好的未來吧、去構築一個明確的願景吧。去受傷吧,並相信自己能夠在這些傷痛的經驗中熔煉出一個更好的自己吧!去哭吧,然後擦乾淚水再試一次吧。去思考吧,去改變吧。去喜歡這個世界吧!喜歡上一個人之後,喜歡上一種事物之後,必定會希望他變得更好、也會有動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去對抗邪惡吧,並且相信即便自己敗下陣來,這過程也不會白費、也會有人繼續對抗邪惡的吧!所以去行動吧!去真的讓台灣、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吧!

整體而言,《死亡擱淺》講述的主題,都是「希望」、「連結」、「關懷」、「不放棄」這樣對我來說更偏向奇幻作品會有的理念。但不管是科幻還是奇幻,我一直很期待看到這樣的故事再度回到主流作品的場域中;我期待著、期待著……直到小島秀夫讓我圓滿。打再多像上面那兩篇的文章,或許也比不上一款遊戲來得有影響力。但這樣的作品理念的確容易受到質疑,尤其是腥羶色作品充斥主流市場的現在,這樣的一款遊戲勢必會遭致批評。

這其實就有點像是一個「倡議」的過程。的確,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死亡擱淺》的遊戲理念是天真的、是不切實際的,甚至是虛妄的;但在我看來,這也是這種理念迷人之處。正因為其難以迄及,所以我們才會追尋,不是嗎?即便離那樣的終點如此遙遠,在萬物終結之前,我也希望多往那裡靠近;即便僅僅只是多靠近一步而已。

《死亡擱淺》的故事設定在人類的末日真正來臨之前。希望玩過這款遊戲之後,我們也能想想,在終結到來之前,我們還能為世界帶來些什麼——絕望?或是希望?

BB~~~

BB~~~

TOMORROW IS IN YOUR HAND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子穎-avatar-img
2023/08/03
雖然大多只是旁觀別人玩電玩,也對《死亡擱淺》這款遊戲沒什麼印象,但非常欣賞您的文字裡,那些深刻的意涵。感謝您的分享!
方格子 vocus-avatar-img
2020/01/17
哈囉!我們將本文選到方格子首頁上!希望好文與更多人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vocus.cc/posts/2414829932116125
馬立-avatar-img
發文者
2020/01/18
感謝~~~
avatar-img
馬立的沙龍
116會員
122內容數
馬立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2
本文探討臺灣本土電馭叛客類型小說《電腦人間》的創作理念,並結合作者自身經歷,反思臺灣的身分認同議題。文章最後也提及作者將在臺北國際書展與其他電馭叛客類型作者進行對談。
Thumbnail
2025/02/02
本文探討臺灣本土電馭叛客類型小說《電腦人間》的創作理念,並結合作者自身經歷,反思臺灣的身分認同議題。文章最後也提及作者將在臺北國際書展與其他電馭叛客類型作者進行對談。
Thumbnail
2025/01/09
介紹《電腦人間》一書的封面及插畫繪製過程與細節,包括繪師選擇、創作理念、以及對成品的評價。文中提及多位繪師,如麥克筆先生、阿諾老師、金芸萱老師和黃俊維老師,並詳細描述他們在本書創作中的貢獻和風格。此外,文章也提供了《電腦人間》書籍的購買連結,方便讀者購買。
Thumbnail
2025/01/09
介紹《電腦人間》一書的封面及插畫繪製過程與細節,包括繪師選擇、創作理念、以及對成品的評價。文中提及多位繪師,如麥克筆先生、阿諾老師、金芸萱老師和黃俊維老師,並詳細描述他們在本書創作中的貢獻和風格。此外,文章也提供了《電腦人間》書籍的購買連結,方便讀者購買。
Thumbnail
2024/12/20
本文記錄了作者首次參加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的經歷,感受到獨立出版的魅力並參與多場對談活動。作者分享了與漫畫家、出版社交流的過程,以及對《杯底不養金魚》的期待,並反思女性主義在韓國的現狀。最後還有《臺灣漫遊錄》作者與英文版譯者的對談活動紀錄。
Thumbnail
2024/12/20
本文記錄了作者首次參加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的經歷,感受到獨立出版的魅力並參與多場對談活動。作者分享了與漫畫家、出版社交流的過程,以及對《杯底不養金魚》的期待,並反思女性主義在韓國的現狀。最後還有《臺灣漫遊錄》作者與英文版譯者的對談活動紀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全球疫情的爆發讓遊戲中描繪的世界深植人心, 劇情與遊戲性堪稱完美的結合, 當代電玩神作。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全球疫情的爆發讓遊戲中描繪的世界深植人心, 劇情與遊戲性堪稱完美的結合, 當代電玩神作。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玩法特別的末日送貨遊戲,優秀的部分非常多,但卻普遍被認為遊戲獎勵少、節奏慢,導致玩家評價兩極。小島秀夫身為知名遊戲製作人,這個遊戲系統是否是他設計「失誤」呢?
Thumbnail
玩法特別的末日送貨遊戲,優秀的部分非常多,但卻普遍被認為遊戲獎勵少、節奏慢,導致玩家評價兩極。小島秀夫身為知名遊戲製作人,這個遊戲系統是否是他設計「失誤」呢?
Thumbnail
我還是很喜歡遊戲的原因在於,他給我應對了各種困難的經驗、勇氣和信心,畢竟現實層面,應對的事物多變,不可能總有人願意給你犯錯和嘗試的勇氣。遊戲打不過,頂多就是從來;生活上犯錯,也許就無可挽回。所以當我沒有勇氣或者需要練習的時候,我就會回到遊戲裡去從他人的故事或者體驗裡找答案。
Thumbnail
我還是很喜歡遊戲的原因在於,他給我應對了各種困難的經驗、勇氣和信心,畢竟現實層面,應對的事物多變,不可能總有人願意給你犯錯和嘗試的勇氣。遊戲打不過,頂多就是從來;生活上犯錯,也許就無可挽回。所以當我沒有勇氣或者需要練習的時候,我就會回到遊戲裡去從他人的故事或者體驗裡找答案。
Thumbnail
  近期由飾演死亡擱淺男主角的諾曼‧李杜斯(Norman Reedus)揭露了死亡擱淺二代正在製作中的消息,也讓我想趁機回顧一下這款小島秀夫離開Konami後,以重生的小島製作(Kojima Productions)工作室開發的科幻作品......
Thumbnail
  近期由飾演死亡擱淺男主角的諾曼‧李杜斯(Norman Reedus)揭露了死亡擱淺二代正在製作中的消息,也讓我想趁機回顧一下這款小島秀夫離開Konami後,以重生的小島製作(Kojima Productions)工作室開發的科幻作品......
Thumbnail
雖然這不是款完美的遊戲,也不是人人都會喜歡的遊戲,但是撇開這遊戲在外界的評價,身為一個小小的遊戲玩家,我自己喜歡這款遊戲,只是因為這遊戲所展現的,最純粹的核心本質,也就是Strand(擱淺&連繫)。
Thumbnail
雖然這不是款完美的遊戲,也不是人人都會喜歡的遊戲,但是撇開這遊戲在外界的評價,身為一個小小的遊戲玩家,我自己喜歡這款遊戲,只是因為這遊戲所展現的,最純粹的核心本質,也就是Strand(擱淺&連繫)。
Thumbnail
尋求聯繫的分崩離析—遊戲:死亡擱淺 沒甚麼比現在社交病毒猖獗的時候介紹這款遊戲再好不過的時機了。 我不是專業玩家,也沒有專業知識可以做出多精闢的介紹,純粹只是想分享讓我感觸萬分我認為的好遊戲。希望讓更多人能夠認識我喜歡的遊戲。
Thumbnail
尋求聯繫的分崩離析—遊戲:死亡擱淺 沒甚麼比現在社交病毒猖獗的時候介紹這款遊戲再好不過的時機了。 我不是專業玩家,也沒有專業知識可以做出多精闢的介紹,純粹只是想分享讓我感觸萬分我認為的好遊戲。希望讓更多人能夠認識我喜歡的遊戲。
Thumbnail
傳說中的遊戲製作人 小島秀夫 在「單飛」之後所推出的《死亡擱淺》在遊戲界造成了相當兩極的迴響。與其它大作一樣,這款遊戲也出了一本定價 NT$1,200 的「美術設定集」。這究竟是遊戲公司貪財的謀略?還是玩家們滿心期盼的收藏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傳說中的遊戲製作人 小島秀夫 在「單飛」之後所推出的《死亡擱淺》在遊戲界造成了相當兩極的迴響。與其它大作一樣,這款遊戲也出了一本定價 NT$1,200 的「美術設定集」。這究竟是遊戲公司貪財的謀略?還是玩家們滿心期盼的收藏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