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一樣了
本書的主要作者,Hans Rosling(生於瑞典),於2017年2月因胰臟癌逝世。在他被診斷罹患癌症後,他取消了所有會議與演講,把握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將他畢生的研究與概念投注在寫作上,並在他的兒子和媳婦的協助下完成這本書。
開發中、已開發國家,過時了
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們必須改變對世界認知:不要再用「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來區分全球趨勢,使用這二分法就已經陷入了「二分化直覺偏誤」了。應該改變分類標準,作者提出用收入所得來區分。
第一級國家
每天只能賺30元台幣,家裡五個孩子要養,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
第二級國家
每天能賺到120元台幣,家裡有太多必需品要補足,買雞蛋、買瓦斯、買燈泡,孩子不用再花半小時走路去取水,晚上也能在燈泡下寫作業了。
第三級國家
做很多份工作,每天忙碌16小時收入增加4倍,存下一筆錢買摩托車、裝水龍頭,小孩讀到中學畢業後就可以做更好的工作了。
第四級國家
每天賺超過1000元台幣,接受過20年教育,會搭飛機到外地度假、房子有熱水供應、外出有車子代步,以及正用萬元手機瀏覽這個頁面。
生活水準正逐步提高的世界,你能相信不久以前的19世紀之前度過一段漫長的第一級生活嗎?下圖的生活比較圖更能具象化世界的轉變。
錯誤的思考習慣
本書用活潑的數據實證,以全球化議題為例,點出十個扭曲認知的直覺,這十個偏誤分別是:
- 二分化直覺偏誤:
簡化群體、誇大落差是大腦的思考習慣,卻可能造成對立。要多多檢視中間的平均值,從整體面了解。
- 負面型直覺偏誤:
因環境污染而悲痛、憐憫貧困孩子等,然後憂心忡忡。但其實不用過度擔憂,因為數據說明世界正慢慢變好。
- 直線型直覺偏誤:
依據過去的數據資料誤解未來也會這樣,但其實現在已經改變,而未來也會轉彎。
- 恐懼型直覺偏誤:
恐懼有助我們保住性命,同時也會麻痺、阻礙我們客觀思考,過度渲染的新聞資訊正是打中我們被恐懼矇蔽的痛處。
- 失真型直覺偏誤:
先入為主的觀念會讓我們誤判情勢,比對、檢視、篩檢,才能掌握真實數據。
- 概括型直覺偏誤:
分類錯誤就是在根本上失策。尋找同類別裡的相異之處、不同類別裡的相似之處,當心特例,重新假定。
- 宿命型直覺偏誤:
認為固有文化傳統或宗教信仰是無法擺脫的命運,但世界會變動,也沒有命定說,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所有問題的只有一個肇因嗎?別只跟自己的同溫層對話,應該接觸反駁你的人,把不同見解當作有助理解世界的寶貴資源。
- 怪罪型直覺偏誤:
「某件壞事一定有元兇」常見於社會案件裡的指控,但沈溺在簡單的指控,沒看見複雜的真相,也就很難解決問題,防止壞事重演。
- 急迫型直覺偏誤: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嗎?但有些事情需要妥善思考,尤其是面對複雜抽象的難題。
《真確》用公共議題的數據資料,衍伸出人類的思考盲點,由淺至深,教我們如何分析數據、活用資料。但閱讀時突然萌生「一個人死是悲劇,一百萬人死是數據」的遺憾,在科學精神之餘,也希望不要遺忘人性中的良善天使。
書籍的架構編排
我看書時習慣從目錄了解書籍的章節架構,這樣閱讀時比較容易理解。以下整理《真確》的內容編排:
- 用事件(或故事)引導,破題說明。
- 提問選答,讓讀者知道問題在哪、怎麼找答案。
- 數據圖表,證明推論。
- 重點整理,幫讀者做筆記。
這種編排方式常見於科普、實用類型的書籍,像在寫論文,很值得練習寫作的人參考。
反思
- 2015年的敘利亞難民潮,在海上翻覆,造成4000人死亡的背後因素。
- 主要的經貿大國將不再由歐美主宰,亞洲、非洲國家將是潛藏的消費者。
- 燒柴煮飯的日子不是「傳統文化」,而是礙於經濟收入,全世界都曾經(或現在)過著燒柴煮飯的日子。
- 避孕、墮胎與宗教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與教育、價值觀有關係。
- 要提升一個國家(地區)的醫療與平均壽命,必得先讓他們受教育,再蓋大醫院。(識字就不會亂吃藥,也學會刷牙與餐前洗手等第四級國家所說的基本常識)
延伸資料
TED 2007:關於貧困的新見解
(影片右下角可選擇字幕)
只要知道橫軸與縱軸就可以了解全球趨勢的泡泡圖,數據不是一切,需要實地驗證。
可以搜尋對比各地的民生狀況與照片。
人文科普書籍中最有趣的就是看到作者的腦迴路,了解別人怎麼思考,前因後果如何斷定,對我而言,《真確》給我最大的收穫是避免盲從,訓練自主思考不能只閱讀一本書,但堅持閱讀、用書寫回饋,絕對是條捷徑。
願閱讀成就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