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確》改變思考方式,重新審視世界|閱天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世界,不一樣了

raw-image

本書的主要作者,Hans Rosling(生於瑞典),於2017年2月因胰臟癌逝世。在他被診斷罹患癌症後,他取消了所有會議與演講,把握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將他畢生的研究與概念投注在寫作上,並在他的兒子和媳婦的協助下完成這本書。

開發中、已開發國家,過時了

閱讀《真確》這本書之前,我們必須改變對世界認知:不要再用「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來區分全球趨勢,使用這二分法就已經陷入了「二分化直覺偏誤」了。應該改變分類標準,作者提出用收入所得來區分。

四個所得等級。每一個人代表10億人。(出自《真確》)

四個所得等級。每一個人代表10億人。(出自《真確》)

第一級國家
每天只能賺30元台幣,家裡五個孩子要養,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

第二級國家
每天能賺到120元台幣,家裡有太多必需品要補足,買雞蛋、買瓦斯、買燈泡,孩子不用再花半小時走路去取水,晚上也能在燈泡下寫作業了。

第三級國家
做很多份工作,每天忙碌16小時收入增加4倍,存下一筆錢買摩托車、裝水龍頭,小孩讀到中學畢業後就可以做更好的工作了。

第四級國家
每天賺超過1000元台幣,接受過20年教育,會搭飛機到外地度假、房子有熱水供應、外出有車子代步,以及正用萬元手機瀏覽這個頁面。

生活水準正逐步提高的世界,你能相信不久以前的19世紀之前度過一段漫長的第一級生活嗎?下圖的生活比較圖更能具象化世界的轉變。

圖源:《真確》電子書

圖源:《真確》電子書


錯誤的思考習慣

本書用活潑的數據實證,以全球化議題為例,點出十個扭曲認知的直覺,這十個偏誤分別是:

  1. 二分化直覺偏誤
    簡化群體、誇大落差是大腦的思考習慣,卻可能造成對立。要多多檢視中間的平均值,從整體面了解。
  2. 負面型直覺偏誤
    因環境污染而悲痛、憐憫貧困孩子等,然後憂心忡忡。但其實不用過度擔憂,因為數據說明世界正慢慢變好。
  3. 直線型直覺偏誤
    依據過去的數據資料誤解未來也會這樣,但其實現在已經改變,而未來也會轉彎。
  4. 恐懼型直覺偏誤
    恐懼有助我們保住性命,同時也會麻痺、阻礙我們客觀思考,過度渲染的新聞資訊正是打中我們被恐懼矇蔽的痛處。
  5. 失真型直覺偏誤
    先入為主的觀念會讓我們誤判情勢,比對、檢視、篩檢,才能掌握真實數據。
  6. 概括型直覺偏誤
    分類錯誤就是在根本上失策。尋找同類別裡的相異之處、不同類別裡的相似之處,當心特例,重新假定。
  7. 宿命型直覺偏誤
    認為固有文化傳統或宗教信仰是無法擺脫的命運,但世界會變動,也沒有命定說,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8.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所有問題的只有一個肇因嗎?別只跟自己的同溫層對話,應該接觸反駁你的人,把不同見解當作有助理解世界的寶貴資源。
  9. 怪罪型直覺偏誤
    「某件壞事一定有元兇」常見於社會案件裡的指控,但沈溺在簡單的指控,沒看見複雜的真相,也就很難解決問題,防止壞事重演。
  10. 急迫型直覺偏誤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嗎?但有些事情需要妥善思考,尤其是面對複雜抽象的難題。
圖源:《真確》電子書。

圖源:《真確》電子書。

《真確》用公共議題的數據資料,衍伸出人類的思考盲點,由淺至深,教我們如何分析數據、活用資料。但閱讀時突然萌生「一個人死是悲劇,一百萬人死是數據」的遺憾,在科學精神之餘,也希望不要遺忘人性中的良善天使。



書籍的架構編排

我看書時習慣從目錄了解書籍的章節架構,這樣閱讀時比較容易理解。以下整理《真確》的內容編排:

  • 用事件(或故事)引導,破題說明。
  • 提問選答,讓讀者知道問題在哪、怎麼找答案。
  • 數據圖表,證明推論。
  • 重點整理,幫讀者做筆記。

這種編排方式常見於科普、實用類型的書籍,像在寫論文,很值得練習寫作的人參考。


反思

  • 2015年的敘利亞難民潮,在海上翻覆,造成4000人死亡的背後因素。
  • 主要的經貿大國將不再由歐美主宰,亞洲、非洲國家將是潛藏的消費者。
  • 燒柴煮飯的日子不是「傳統文化」,而是礙於經濟收入,全世界都曾經(或現在)過著燒柴煮飯的日子。
  • 避孕、墮胎與宗教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與教育、價值觀有關係。
  • 要提升一個國家(地區)的醫療與平均壽命,必得先讓他們受教育,再蓋大醫院。(識字就不會亂吃藥,也學會刷牙與餐前洗手等第四級國家所說的基本常識)


延伸資料

TED 2007:關於貧困的新見解

(影片右下角可選擇字幕)

泡泡圖網站

只要知道橫軸與縱軸就可以了解全球趨勢的泡泡圖,數據不是一切,需要實地驗證

美元街網站

可以搜尋對比各地的民生狀況與照片。



人文科普書籍中最有趣的就是看到作者的腦迴路,了解別人怎麼思考,前因後果如何斷定,對我而言,《真確》給我最大的收穫是避免盲從,訓練自主思考不能只閱讀一本書,但堅持閱讀、用書寫回饋,絕對是條捷徑。

願閱讀成就彼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eomi的沙龍
49會員
49內容數
閱讀是投資,書寫是報酬。
Neomi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11
第一章即以「味覺圖」點題,隨後從演化角度談哺乳類動物的攝食演變,再一步步針對「苦」、「甜」、「辣」分章解釋。對發酵食品如酒、乳酪,以及對食物的喜好和噁心,都分別從生物學和人類學的研究角度闡述。最後以分子美食學總結,當代不只資訊爆炸,更是感官轟炸,一般而傳統的烹飪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了。
Thumbnail
2022/09/11
第一章即以「味覺圖」點題,隨後從演化角度談哺乳類動物的攝食演變,再一步步針對「苦」、「甜」、「辣」分章解釋。對發酵食品如酒、乳酪,以及對食物的喜好和噁心,都分別從生物學和人類學的研究角度闡述。最後以分子美食學總結,當代不只資訊爆炸,更是感官轟炸,一般而傳統的烹飪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了。
Thumbnail
2021/06/07
講這本書,很是讓人難過,它是真實故事,也是非常大的漏洞。巧言令色可以讓一個人躍升為「資深銀行家」,真才實學的「資深銀行家」卻鑽法律漏洞,讓專業淪為「死學」,而司法體系後知後覺地追查,仍無法將罪犯繩之以法⋯⋯ 《鯨吞億萬》一個大馬年輕人,行騙華爾街與好萊塢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2021/06/07
講這本書,很是讓人難過,它是真實故事,也是非常大的漏洞。巧言令色可以讓一個人躍升為「資深銀行家」,真才實學的「資深銀行家」卻鑽法律漏洞,讓專業淪為「死學」,而司法體系後知後覺地追查,仍無法將罪犯繩之以法⋯⋯ 《鯨吞億萬》一個大馬年輕人,行騙華爾街與好萊塢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2021/05/31
《專業之死》,講述充斥虛假資訊的社會,我們所應該面對、解決的問題。作者湯姆・尼可斯以身在大學教育的職場,對於公民不尊重專業的現象大感無奈,於是刊登一篇頗有攻擊性的文章「專業之死」,直指社會上許多人以無知為榮,對專家的建議說不,儼然成為高人一等的優秀展現,卻對自己的無知不自知。
Thumbnail
2021/05/31
《專業之死》,講述充斥虛假資訊的社會,我們所應該面對、解決的問題。作者湯姆・尼可斯以身在大學教育的職場,對於公民不尊重專業的現象大感無奈,於是刊登一篇頗有攻擊性的文章「專業之死」,直指社會上許多人以無知為榮,對專家的建議說不,儼然成為高人一等的優秀展現,卻對自己的無知不自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作者寫這本書、這13個真確問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打臉人們、推翻人們的既有認知,而是讓讀者從「意識到自己錯了」這一刻作為起點,打開對世界的好奇心,敏銳察覺自身的直覺偏誤,然後時時刻刻懷疑:媒體上、身旁人說的話、以及自己的印象,究竟是不是真實的。
Thumbnail
作者寫這本書、這13個真確問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打臉人們、推翻人們的既有認知,而是讓讀者從「意識到自己錯了」這一刻作為起點,打開對世界的好奇心,敏銳察覺自身的直覺偏誤,然後時時刻刻懷疑:媒體上、身旁人說的話、以及自己的印象,究竟是不是真實的。
Thumbnail
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真確》,讓我們加強在下判斷和決策時可能產生偏誤的辨識能力。我們都會不時陷入這十大直覺偏誤,但我們不必覺得丟臉,更重要的是,建立保持謙虛與好奇的習慣,樂於且敢於說出「我不知道」,所犯的錯誤激發的是對新知的好奇心,而不是只淪為羞愧。
Thumbnail
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真確》,讓我們加強在下判斷和決策時可能產生偏誤的辨識能力。我們都會不時陷入這十大直覺偏誤,但我們不必覺得丟臉,更重要的是,建立保持謙虛與好奇的習慣,樂於且敢於說出「我不知道」,所犯的錯誤激發的是對新知的好奇心,而不是只淪為羞愧。
Thumbnail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Thumbnail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Thumbnail
阿崴閱讀-真確 獨立思辯,問題解決。大概是這時代不會被淘汰的軟實力。但有更多的行為學告訴我們,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我們有非常大量的行為與決策其實都是直覺!直覺會不會有偏誤呢?
Thumbnail
阿崴閱讀-真確 獨立思辯,問題解決。大概是這時代不會被淘汰的軟實力。但有更多的行為學告訴我們,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我們有非常大量的行為與決策其實都是直覺!直覺會不會有偏誤呢?
Thumbnail
看似永無止境的疫情、失能的政府、隨著氣候變遷越來越嚴重的天災、肆虐的通膨、慘烈的戰爭,崩跌的股市,每當你打開新聞網頁,各種令人憂心的消息總是如洪水般撲天蓋地的湧來,常常讓人不免懷疑:世界末日是否就要來臨了? 基於對現實的焦慮和擔憂,許多人開始回想起往日的美好,那個曾經我們還沒有被3C和網路綁架的年代
Thumbnail
看似永無止境的疫情、失能的政府、隨著氣候變遷越來越嚴重的天災、肆虐的通膨、慘烈的戰爭,崩跌的股市,每當你打開新聞網頁,各種令人憂心的消息總是如洪水般撲天蓋地的湧來,常常讓人不免懷疑:世界末日是否就要來臨了? 基於對現實的焦慮和擔憂,許多人開始回想起往日的美好,那個曾經我們還沒有被3C和網路綁架的年代
Thumbnail
我們都不禁傾向把各種事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類,之間橫著一條鴻溝。我們眼中的世界分成兩類國家:富人與窮人。 在建構基於事實的世界觀之際,你所遇到最大的難關在於要知道一點:你的多數親身經驗來自第四級,間接資訊則經過大眾媒體的篩選。你需要靠什麼來揪出並取代誤解?答案是數據。你得秀出數據,看見背後的事實。
Thumbnail
我們都不禁傾向把各種事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類,之間橫著一條鴻溝。我們眼中的世界分成兩類國家:富人與窮人。 在建構基於事實的世界觀之際,你所遇到最大的難關在於要知道一點:你的多數親身經驗來自第四級,間接資訊則經過大眾媒體的篩選。你需要靠什麼來揪出並取代誤解?答案是數據。你得秀出數據,看見背後的事實。
Thumbnail
Hans Rosling的邏輯縝密程度與尋找背後問題的求真態度讓人對所在的世界感到驚喜,讓我能用更正確、更正面的觀點來感受世界的進步與美好。
Thumbnail
Hans Rosling的邏輯縝密程度與尋找背後問題的求真態度讓人對所在的世界感到驚喜,讓我能用更正確、更正面的觀點來感受世界的進步與美好。
Thumbnail
世界,不一樣了 有些事儘管牴觸我們的直覺認知,儘管顯得絕無可能,卻仍然真確。這本書在談世界,在談世界真正的樣子,也是在談你,以及你該如何真確思考,基於事實行動。 深具啟發性的書,足以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帶領我們建立新的思維習慣。
Thumbnail
世界,不一樣了 有些事儘管牴觸我們的直覺認知,儘管顯得絕無可能,卻仍然真確。這本書在談世界,在談世界真正的樣子,也是在談你,以及你該如何真確思考,基於事實行動。 深具啟發性的書,足以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帶領我們建立新的思維習慣。
Thumbnail
【摘下直覺偏誤的濾鏡,看清楚這個世界真實的樣貌】如果說2018年讀過的書有哪一本最讓我有「大開眼界」的頓悟時刻,毫無疑問就是這本《真確》了。跟這本書的認識來自於 Bill Gates 的推薦書單,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關注他的部落格 gatesnotes,常有許多好書推薦。
Thumbnail
【摘下直覺偏誤的濾鏡,看清楚這個世界真實的樣貌】如果說2018年讀過的書有哪一本最讓我有「大開眼界」的頓悟時刻,毫無疑問就是這本《真確》了。跟這本書的認識來自於 Bill Gates 的推薦書單,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關注他的部落格 gatesnotes,常有許多好書推薦。
Thumbnail
對於「謙虛」的這項美德功課,人類總是不及格。不管是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對國家、對友邦、對自然,自大所造成的認知侷限與謬誤,造成極大的誤判。 地球正在反撲、自然正在反撲、生態正在反撲。用一個難以承受的嚴峻代價,要人類停下腳步,想想自己驕傲自大身影背後的不堪。
Thumbnail
對於「謙虛」的這項美德功課,人類總是不及格。不管是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對國家、對友邦、對自然,自大所造成的認知侷限與謬誤,造成極大的誤判。 地球正在反撲、自然正在反撲、生態正在反撲。用一個難以承受的嚴峻代價,要人類停下腳步,想想自己驕傲自大身影背後的不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