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雜談 part3 (關於房價跟婚姻市場)

早知道不要寫這些東西,在msn上面被問半天@@
基本上,筆者對房價本不想多言,不過這篇房屋買賣五大迷思實在有夠唬爛。
光這句話就是鬼扯:「本文站在學者專家業者徨徨言論的另一面,以同是房市消費者的立場,就下列幾點迷思來分析,希望對有買賣房屋需求的民眾有所幫助。」
這表示他從個人觀點出發看事情,這當然不會有什麼大格局大方向的真知灼見,第一段的「一般來說,北部精華地區如信義計劃、國父紀念館周邊、敦化南北路沿線地區、大直、內湖、南港精華區、新板特區等地段的房屋,不管新舊,都不乏接手之人,而且只要不是短期進出,都能保值抗跌,甚至有合理的利潤,是值得注意的投資標的。」真是他XX的鬼話連篇,筆者光問讀者一句話,你們有多少錢可以搞這些地方的投資?
再來第二段更是亂講,他個人沒有資料沒有數據,就說別人不知道?那麼所謂商人逐利,不就是一種鬼扯淡,筆者也請問一下各位讀者,在台灣哪一個建商(商人)是真的沒有搞政商關係的?純粹依靠供需關係?每次政府都會努力就房地市,每一個就推幾千億的貸款優惠,現在的這些優惠又幾個推出去?現在那些號稱精品豪宅的房子又賣了多少出去?現在建商又多少是真的拿現金去蓋房子的?有多少建商是拿新案申請融資還舊案的?這跟以卡養卡有何兩樣?只要政府持續介入房地產的市場,那麼這種商人逐利笨不笨就不會是單純的供需法則。
第三段簡直是推人入火坑的說詞,「事實上北部地區之房屋,長期來看是漲多跌少,只要謹慎理財,二十年後償還貸款的能力要比現在強上許多,況且錢幣有隨時間貶值之趨勢,二十年期之房貸償還難度會隨時間而遞減,這是人類的自我能力之提昇,成長及進化動能使然。因此只要不逾越自身能力太多之購屋行為,都會隨時間之進展而減輕壓力,這是大多數現今中產階級購屋者之實際經驗」。挖靠,若是如此,筆者親身所及與耳聞,怎麼都是中產階級買房子被綁三十年坐困愁城的?這問題在哪?這段話最大的問題在於,他認為全台灣每個人因為都努力向上,所以一定都會真的年年向上,筆者就問問讀者,有多少人是真的每天努力工作,十年後就真的一定會升官發財的?這句話最可怕的問題在於,根本沒有把台灣產業的狀況描述進去。四十年前種香蕉一本萬利,三十年前紡織業方興未艾,十五年前電子產業開始興起,每一個產業的興起與衰落,其間不過十來年好光景,那種老闆早上接單,下午發現金當獎金的日子早過去了,科技業配股年薪百萬的歲月也不復見,產業的興衰不是說好玩的,這代表除了極少數人以外,多數人一輩子好光景大概就是那十幾二十年,過了好光景以後產業就很難翻身,除非你轉行,但人的技能訓練越來越無替換性。一個紡織廠女工可以訓練三個月就到電子工廠插零件,他能訓練三個月進半導體蝕刻去搞奈米製程?別鬧了。
這種說法完全是線性思考,而且充分的滿足人的自大慾望,我們客觀冷靜的思考,有多少人是真的一輩子一帆風順的?人生起落十有八九,以個人來說,確實不如意有翻身的可能,但房屋貸款可不會因為你這兩年在低潮就可以遲繳的,只要你的不如意的狀態低於繳款能力,災難馬上就來。別以為這狀況不會出現在我們個人身上,各位讀者自己聽聽親友遭遇,看看身邊朋友的狀況,有多少人是年過五十仍然拼不到一棟自己房子的?還是原本的房子因故賣掉、拍賣?有多少人都五十歲了,還在為了房屋貸款煩惱,結果自己或是另一半中年失業,家庭收支瞬間減半?這些都是活生生,而且血淋淋的在你我之間上映,多數的人都會認為、也希望自己二十年後可以飛黃騰達,實際上真的可以做到這樣的非常少。你真的認為你當工廠勞工二十年,就一定可以一路從組長到課長再到經理?確實現在每一個工廠的經理,幾乎都是苦出來的,但跟他同時期的有幾個是經理、廠長?
這第三段最讓人火大的就在,拿著特例當通案,以美夢催眠在現實中辛苦的小老百姓。

筆者對房地產的看法很簡單,人之禍福難測,除了極少數的人以外,很少人是一輩子都一帆風順的,但是房屋貸款一次就是二十年,等於你馬上就替自己二十年內的光陰作了負面規劃,這個規劃只為了一個叫做「有自己房子」的夢想。實際上我們生活周遭,為何那麼多人為了房事煩惱?有自己的房子真的就不煩惱?
筆者認為,除了軍公教等職業穩定,沒意外者三十年後之狀況可預期的行業,其他行業都有興衰起落,你怎麼確定你自己運氣那麼好(那買彩券看看),或是能力真的強到不行(這麼強怎麼還在當勞工),不然你怎麼知道你二十年後會怎樣?筆者連明年會怎樣自己都沒把握了,還談到二十年後。幹,研究戰略最痛苦的就是,你明知事情發展下去,勢勢不饒人,根本不由得你作主,也不是你努力不努力、認真不認真就可以解決。
筆者大膽宣告,跟我們同年紀的人,最最最起碼也有一成的人,是跟我們自己一樣兢兢業業,無時不刻都在精進自己能力,但我們稍微想一想,再過十年真的這一成的人就可以功德圓滿?含淚播種歡笑收割?筆者最痛恨房地產業者一點的,並不是他們刻意想要哄騙購屋者,一般的從業人員無疑的真心相信一些事情是好的。但拿著未來二十年會好這種鳥話來要人簽二十年的契約,根本就是吃人夠夠。
筆者把話說白一點,買一棟房子是很多人的願望,但實際上卻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一棟三百萬的房子,銀行願意貸款給你,就是看準你的社經地位,認為你有能力在未來十幾年還清貸款,不然銀行不會願意貸款給你。所以在這種狀況下,除非房子一棟只要十萬,不然在兩三百萬這種基準點之上,目前台灣一般勞工根本就沒有資格買房子。因為房子的價格跟薪資水準的落差比太高了,而且由於工作的替代性質也很高,根本上就是不穩定的工作,除非政府強力介入,不然一般勞工想要購買所謂的中產階級三房美滿家庭格局,根本就是一場夢。
筆者以戰略的時間概念來說,一般說來超過十年的發展,跟用水晶球來預測的結果並不會差太遠,筆者現在要替台灣作整體規劃,除了概念或是觀念可以延伸十年,例如搞教育或是搞文化,不然任何的建設與發展,只要牽涉到實用的方面,頂多是五年規劃,超出五年一定會面臨到推不動的問題,要在民主台灣推動一個十年後才能發揮效用、收回成本的建設,光是民代就過不了。
所以就算以五年來說好了,你人生精華的五年,又正好遇到產業的高峰,年薪算你有百萬,五年下來五百萬,你認為要花多少買一個自己的家值得?這不是值不值得的問題,這是現實你願意付出多少的問題。如果今天筆者說你二十年每年付出十五萬,一個月不過一萬多就有自己的家,你可能橫量口袋,覺得夫妻兩薪水可以應付。如果五年呢?五年每年要你拿出六十萬,每個月五萬,多數人一定會覺得這不可行。
但把這兩者放在一起去評估,基本上並無不同。你都是在拿未知的未來賭下去,差別只是風險的分散,你真的認為花二十年比較好?若是如此,為什麼銀行不敢推五十年房屋專案?這樣三百萬的房子每年只要花六萬,每個月五千就可以買的起,這不是更好嗎?仔細想想就知道,銀行絕對不笨,建商也不是佛心來著。大家都在努力的淘空客人口袋的錢。

婚姻市場聽來刺耳,不過筆者覺得台灣人現在實在有點搞不清楚狀況。
在景氣好的時候,薪資水準會呈現一個陡峭的金字塔,頂端的年薪千萬,最下層的也有幾十萬。依照台灣傳統的習慣,女生都要嫁給社經地位比較高的男性這種要求,那就表示在這多層金字塔結構中,只有最下層的男性是弱勢族群,因為沒有比他們更下層的。依照這種想法,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過去二十年有那麼多的男性選擇外籍新娘,而且幾乎都是屬於社會社經地位較低的族群?這不難想像其理由。
但現在景氣不好,金字塔塌了一半,下層男性瞬間暴增,同樣的女性也是暴增,但傳統觀念上無論男女都比較難接受女性成就比較高的事實,導致了下層女性的供給遠超過中層男性的需求,那下層男性怎麼辦?男性還可以說找外籍新娘,可讀者有聽過多少案例是找外籍新郎的?外籍新郎如果不是歐美人士,不然就是日本人,怎麼看這絕對的比例就是女性找社經地位較高的男性效應發酵。別說筆者歧視族群,現實上台灣人就是對歐美白種人有比較高級的感覺,東亞只有日本人算高等,其他就算中國、東南亞,讀者有多少人聽過是讚譽有加的?我們只要從日常用語就可以看到這種文化優勢與自卑心態的反應,報章雜誌的用詞遣字一覽無遺。這是現實,不是幻想。
筆者在婚友社晃的這段期間,跟那些主持人有一些閒聊,大概也可以聽出目前男性女性擇偶的一些標準,可以看得很清楚的就是一件事,以目前大約二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來說,多半還是遵守著這一條「男性成就要比女性高」的原則,不管這原則好不好笑,現實如此。我們先不要扯到女性主義或是什麼兩性平權,現實的文化概念受到父母輩影響絕對很大,現在二十五歲以上的年輕人的父母親,其觀念是否都是屬於這一類?筆者認為,無論是過去的環境還是文化,總之這個影響對下一代的確存在,而且還在持續發酵。
在所謂的中產階級之上,這種概念可能嘴巴上還比較不會說,筆者在許多傳統產業的工廠所見所聞,女性受到有意無意的貶抑,無論是能力還是薪資水準等等上,這是非常顯而易見的,就算老闆會因為薪水低而聘用女性,但是在給予能力的評價上,鮮少聽到有老闆會給予同樣職務的女性高於男性,這如果職務本身又有傳統性別差異的更嚴重,例如生產的薪資比生管的高,男性會叫去作生產部,女性去生管那種比較靜態的地方工作。
回到婚姻市場,筆者發現到,全球化的勢力無法阻擋,對東南亞的女性來說,台灣相對來說屬於比較位階比較高的國家,換言之台灣最下層的男性,其社經地位的比較還較東南亞本國男性平均值為高,不然的話應該現在狀況是在馬尼拉有台灣新娘仲介所,而不是在台北有外籍新娘仲介。也別以為外籍新娘純粹為了錢才嫁來台灣,筆者見到不少外籍新娘也在工廠工作,無論老闆怎麼評價外籍新娘,這些嫁來台灣的女子可不見得真的是眼裡只有錢。以印尼為例子,印尼是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許多女性無論學歷再好或是能力再強,都要面臨被逼著嫁人的問題,還要常常面對大男人主義超級重的伊斯蘭丈夫,「相對」之下台灣男性就沒那麼大的壓力與性別歧視,更別提還准他們出外工作,就算出外工作也不會受到如國內的性別歧視待遇那麼重。
在評量所謂外籍新娘的問題,可不能光從要不要錢去看,對受到傳統壓抑極深的女性來說,有機會脫離父權社會的控制,這種機會不是天天有。拉回婚姻市場,筆者就覺得,在台灣還沒出現所謂的台灣新娘仲介所,專門介紹台灣女性嫁到歐美先進國家的機構前,這個市場本身就不是完全平衡的。誠然如前幾天蘋果日報的「辣妹是食物鏈頂端」這種說法,但別忘記非洲草原的獅子霸主,老了之後通常都是被趕走。當台灣不是一個封閉的婚姻市場,那麼所謂的女性有優勢或是選擇權,就不見得是一個絕對的標準。

今天也不知道在想什麼打這麼多,當筆者最近幾天發神經好了X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