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 - MAD

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 - MAD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讀者應該有聽過MAD(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也就是相互保證毀滅名詞,這名稱又有取其「瘋狂」的意義在,最近幾年隨著中國與朝鮮的核武裝能力提升,電視上又偶爾可以聽到這種說法。不過,這篇只是要簡單解釋一下MAD基本的概念與歷史,讓讀者可以看到有關中國或是朝鮮核子武器新聞的時候,並可以對照一下記者報導的內容。

raw-image

當然,MAD是一種相互保證毀滅的概念,這絕對沒有問題,問題是在於這概念到底打哪來的?實際上冷戰時期MAD並不能算是正式的美蘇政策,軍方也都沒有正式的名稱,這純粹是將兩個國家武裝力量的極端化所產生的概念。從近代歐洲國家的形成開始,歐陸各國就很重視勢力的平衡,最有名的就是英國的國策,以不讓歐陸出現強權為主軸。但為何會有這種平衡的概念?這說穿了就是兩個國家之間彼此多少都會不信任,紙上的合約與口頭的約定再怎麼多,都不能保障本國的安全,只要鄰國的軍事力量比本國強大,就會有這種焦慮感。

所以,MAD的產生,本質上是一種兩國間互信不足,無法信任對方,又恐懼對方武力超過我方,所產生的一種自然對應。這概念在傳統戰爭上,很類似弱小的我方讓強大的敵方造成不成比例的損失,但由於核子武力的產生,這種保證毀滅對方的手段被無限制提升到近乎哲學性質的問題,蓋因地球被打爆了,對雙方有何好處?所以MAD的概念雖然只是一種單純的不信任加上恐懼感,所對應產生的自然防衛方法,但由於核子武器這種手段的應用太誇張了,誇張到被拿出來額外的定義與討論,所以在這邊,也不能太過單純的認為互相破壞到底就是MAD,這還要加上手段的應用面。故,必須從幾點去看MAD是否可以成立。

  1. 雙方的核子武器數量、當量是否同一個等級。有一萬顆核彈跟一百顆核彈的國家,根本就沒有MAD產生的條件。
  2. 第二擊的實力。也就是所謂可以在第一級的攻擊中存活下來,給予的反擊一樣有毀滅對方的能力。

簡單的下結論。第一,你手頭的核子武器數量要夠多,最好多到敵人第一擊沒辦法毀滅你手上的核彈。第二,包括核彈的載具,是不是夠多也夠好,可以打穿敵人的防線,確實達到攻擊的成效。第三,這個成效必須有「保證毀滅」的成果。

所以,中國到底可不可以跟美國玩MAD?讀者自己可以想一想。台灣到底需不需要弄兩顆核彈跟中國搞MAD?讀者也是可以好好想一想。那麼北朝鮮到底有沒有資格去玩MAD?這更可以想一想。

無論核彈的威力多大、多可怕,只要第一擊、第二擊毀滅對方的能力無法達到一個水準,那麼MAD就沒有成立的條件。別再聽記者鬼扯甚麼某C國具有保證毀滅某A國的能力,打從核彈問世後,只有某R國可以跟A國玩。其他國家玩的都屬於傳統的「保證讓你吃不完兜著走」,而不是「保證讓你回老家去」。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2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