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有關利益團體的補充跟延伸

其實,筆者對利益團體並沒有甚麼特別的反感,因為他們利益團體在做的,跟我們絕大多數人每天做的都沒有甚麼不同,都努力的在追求利益的極大化。公司的買賣之間,也不存在甚麼「公平交易」,如果可以的話,絕大多數的公司都會想用低於成本的價格進貨,以高於成本數百倍的價格賣出,輕鬆錢誰不想賺?這差別在於,一般的公司交易,彼此間的「權力」是對等的。
簡單的比喻一下,今天你們公司跟鴻海做生意,標榜打入鴻海供應鏈的品牌,但實際上鴻海用幾乎等於成本的價格跟你們公司進貨,對你們公司來說根本就是入不敷出,但就以鴻海供應鏈的品牌來講,還可以拿這招牌去跟別人做生意,補一些差額回來。如果我們套用利益團體的概念,那豈不是鴻海在利用供應廠商之手來「剝削」其他公司?嚴格說,是這樣沒錯,但其實我們並不會這樣說。這是因為你們公司不爽,大可不做鴻海的生意,去做其他小廠商的一樣可以過日子,你們的供應商也可以不爽用這麼低的價格賣給你們。大不了,你們公司不幹了,改去賣雞排可以吧?
就以權力的角度來說,鴻海確實很大,大到有生殺一間公司的能力,但不代表你們公司就要坐以待斃。你們公司可以有其他的選擇可以做,就算公司倒閉不幹,也不會要全體員工去幫老闆揹債務。這是選擇性增加的好處,不管對員工還是對整個公司,總會有其他的選擇。
但今天,政府機關跟法律條文可不是這樣。一個人在面對國家機器時,根本就是不對等的,重點在於你沒辦法選擇換國家。別跟筆者扯甚麼不爽就用腳投票,今天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還是存在的,也許你不爽一間公司,可以跳槽或是不幹了,但你可以輕易的換國籍?可以輕易換國籍的,一定是一個國家的高層與精英份子,簡單說就是有權有勢的,除非這個國家對移民不怎麼在乎,但這種國家也很少見。
為何筆者向來對政黨跟政府沒好感?筆者又為何常常提到整個社會似乎有一種分化的狀態?
我們把事情想像的極端一點,民進黨執政後可不可能說,支持國民黨的所有公務員扣薪水五成,然後把這五成補給其他支持民進黨的?當然不可能,所以這類的圖利政策根本就不可能通過,就算強迫要施行,也會在公務系統與立法系統的夾殺中被摧毀殆盡。所以我們可以反過來說,今天民進黨政府要推一個政策,結果窒礙難行到極點,其關鍵處到底在哪?大概不出兩個方向,一個是此法案被公務、立法幾個系統聯合搞死,因為此法案牴觸到這幾個系統的利益。另一個方向就是這個法案增加了民進黨相關企業、人士的利益,導致其他人看不下去根本不想弄。
前者我們稱之為舊有利益團體的壟斷與阻礙,後者我們稱呼為貪汙與圖利。後者的人多被檢調系統起訴或被關了,前者的人依然在公務系統中過得好好的沒事。
這不是說哪一方該死,其實不管哪一黨、哪一個系統,圖利自己的心態是沒有差別的,我們一般民眾稱之為「蘋果都一樣爛」。因為就結果來說,都是造成一種非生產性的利益,這個利益還是特定人是可以享有。
要筆者說,筆者會這樣看,為何不管哪一個系統的人馬,哪一個政黨,到後來幾乎都變成用意識型態、政黨傾向在選擇?鮮少是依靠政績、辦事能力來決定?這說穿了,就是整個社會的利益分配,並沒有極端化的被極少數的人把持,其比例很可能是7:3或是6:4,總之就是利益的差異,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不足以造成在投票上的改變。舉極端的例子,今天國民黨宣布他們執政後,所有A產業都要增加500%的稅收,而且薪資上限17280,B產業的則免稅而且薪資下限172800,讀者要不要猜猜看,哪一個產業的人會堅決投票給國民黨?如果民進黨的政策只是反過來,那要不要猜猜看A產業的人會投給誰?
就是因為利益的分配沒有這麼極端,對你我這些一般民眾來說,差別可能不過是0.5%的稅率或是兩百塊的差別,這個差異有沒有很大?我們用簡單的計算來講就好,假設今天台灣有一千五百萬納稅人口,一千萬人繳的稅有1%要補貼給其他五百萬人,那其他五百萬人就形同補貼到2%的稅金了。也可以說對這一千萬人來說,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繳的稅有100塊是要給另外五百萬人,這五百萬人的薪資就多了兩百。
讀者請在想像一下。如果你就是這個受益的五百萬人,你認為多兩百塊,會不會讓你堅決支持某一政黨的持續補貼,反對另一政黨的取消補貼政策?兩百塊可能太少,不足以遮住你的良心,那麼假設是一千萬人繳一千塊,你可以多補貼到兩千塊呢?相信讀者你還是無法昧著良心,但可能有不少的同事已經決定把良心賣了。若更進一步假設,這一千萬人每年繳的一萬塊,可以補貼給你兩萬呢?筆者相信,就算讀者你認為自己的良心無法出賣,在投票的時候讀者你也會找其他理由把票投給這個支持補貼的政黨。
良心是可以被秤斤賣的,讀者千萬別太高估自己的能耐。
多數人之所以沒有這個感覺,是因為人為替自己的良心找藉口。有人會解釋自己之所以可以享有補貼,是因為他們工作比別人更辛苦,有的人主張他們的產業是國家戰略產業,必須有更高的薪資才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有的人則更乾脆一點的說,我大學聯考多他一百分,多領幾千塊不過剛好。
解釋、理由與藉口,往往都是一線之隔,讀者可以繼續對自己的良心、善心、好心說謊。
所以,筆者要說的是,台灣的問題其實在,這些利益團體跟補貼政策,受損跟受益的金額都沒有高到足以改變投票行為,會是這個門檻低於一個程度,這個程度可以用政黨傾向、意識型態來彌補。換言之,如果多一千塊的補貼可以讓你堅決支持某一政黨,一萬塊就可以讓你轉向,那就表示這個政黨對你來說值九千塊。如果補貼只有一百塊,卻可以讓你堅定不移的支持某政黨,一如補貼一千塊,那就表示這個政黨的意識形態跟某一些傾向,價值九百塊。
當台灣兩千四百萬人中,有一千萬人享受其他一千四百萬人的補貼,其實雙方是感覺不出甚麼差別的,就算有感覺,也很容易的把這個差別用其他的理由解釋,例如從事的產業有差、有機密性質等等。
那?如果比例相差並不大,那為什麼台灣檯面上兩個政黨的一些理念,根本就起不了甚麼改變大眾投票行為的作用?話說穿了,就是台灣人認為這些理念,根本連那一丁點的價值都不值。
我們都是利益團體中的一份子,只是我們死都不肯承認。

補充:
這其實是兩方面的問題,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價值觀向來物質化,鼓吹短視近利與追求物質利益,這導致整個社會的產業都變了,如果我們的社會可以允許小孩子去玩球、打球,而且運動產業也夠興盛,那麼為什麼父母會強迫小孩去補習而不是去練球?一來是打球真的前途不光明,二來是社會根本就瞧不起打球的人。嘴巴說好,身體卻很老實的不要,我們的社會天天都在上映這種爛戲碼。
另一個方面,就是我們從不思考,一個真的會思考的人,遇到這種利益團體的問題,尤其是自己也是其中一份子的時候,絕對會去慎思,這到底是因為個人因素還是制度缺失?只有不思考的人,才會反射式的接受一些專家的說法,來證明自己享有一些比較特權的事情是合理的,不然為什麼那麼多人看政論節目,永遠只看自己想看的觀點,其他觀點就直接了當的忽視?
一個可能是不懂怎麼討論,另一個可能是不願意討論。
讀者可以回想一下身邊的人,是不是常常會有一種傾向,當遇到一個問題是觀點不一致的時候,多半的人選擇的是不予討論,而不是去想辦法讓問題越辯越明。這類問題越是政治性就越如此,多半的人都說要尊重他人觀點,但遇到不同觀點的做法通常都是不予討論。不予討論只是假裝和諧,其實多半的人要不是說不過對方,要不就是根本就不相信。
請問讀者,哪一種人才會把你貼標籤,貼了後當稻草人打,說你的觀點完全不可採用?是爛人!
一個會思考的人,碰到利益團體的問題,遲早會清楚自己所處的處境,到這時候就會做出抉擇。抉擇改變的人面對的是自己的良心,抉擇不變的人屈從利益。那麼,一個社會每次的投票跟政策的辯論,每次都無法解決這種「只有一點點」利益的問題,不就是欠缺思考或是欠缺文化兩者之一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