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算是要開學了,目前大致上國中升學這一階段已經完成,剩下極少數的名額,除了說明這次辦的很糟糕以外,大概也不能再說什麼。這篇來做一下簡單的檢討分析,主要指此次多元入學等各種結果,以及日後的發展。
先說結論,十二年國教初次多元入學分發是「一場災難」。
多元入學是場災難的理由,可以分成政策推動前跟之後兩方向,而且都注定釀成災難。事前規劃不明確,為了選舉操作強行推動,推動之後無視區域發展不均,只聽特定人的意見,致使較為合理方案一項項落空,最後落得四不像的下場。
我們就先來談談,這一年多來的發展到底有多不合理。
首先,若以十二年國教的精神而論,那麼多元入學就是主軸,要打破以智育成績分發的思維值得鼓勵,但實際推動起來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教育主管機關先是受到壓力,配合建中等名校校長推出特色招生,名為特色實為資優,這種純然看成績的特招,不僅是摧毀掉十二年國教所謂的多元招牌,在過程中明星校為了追求特招名額,校與校之間鬥爭的難看至極。
教育部與教育局等主管機關,沒有貫徹國教精神,自打政策嘴巴,足見打一開始教育機關就沒有心去真的推動「多元入學」。就以第一線的推動狀況,早就可以預見服務學習、幹部嘉獎,學校必定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累積,效果打折可想而知。除了極少數搞不清楚狀況,或是根本就是不管比序的學生外,多半的學生在這幾項幾無差異。若真要貫徹國教精神,直接國中畢業按戶籍地分發不就結了?
其次,特招時程不對,方法也不對。不管我們怎麼去美化特色招生的招牌,實際上就是被拿來當作以「智育成績」篩選的標準,至少就台灣家長的看法,特色招生不需採計多元比序,明擺著就是跟過去基測並無二致的考試分發。要這樣做,不是不可以,但過程整個都不對。
特招並非一開始就規畫在內,是多元方案出來後,某些學校強烈反對,認為對其招收優秀學生不利。這尤其是以台北市的諸多學校為首,校長帶頭,媒體與特定家長推波助瀾下,硬是推出了特招這一項目。而特招在一開始就受到第一線許多教師的質疑,原因無他,當年基測第一屆也有類似的狀況,會導致學生選填志願時「保守傾向」,早就有人預料到特招結果會不如預期。
特招糟糕之處在於,時程完全不對,先免後特保證會讓學生保守選填,因為這無前例可循,沒有形成慣例。別的不說,筆者自己的學生,成績是在前端的「無一例外全部保守選填」,除了成績夠好,大多數都保守填了基測時的第二志願,乃至距離家裡比較近的。這些過去並非前三志願的學校,都有推出一些科學班、數資班、英資班,來保障成績優異的學生就讀,會有學校的資源挹注。
果不其然,此次特招招不滿,二免讓許多熟悉規則,或是敢賭的學生進入過去不可能入學的學校,一堆人看到成績不怎樣的進去這些傳統明星學校,氣到翻桌大罵不公平的一堆。筆者雖然一點也不認為這不公平,反正敢念自己就要有不被退學的覺悟,但這種事前就可以知道有問題的作法,竟然可以執行到最後,真的要佩服這少數人的樂觀意志。
第三,資源分配不均,豈可強硬規定統一的形式。全台教育資源最多的地方就在北北基,尤其以台北市為甚,過去台北市為直轄市,實際上台北縣等就是附屬區域,二、三線學校聚集在台北縣,明星高中群聚台北市中心。但現在升格成新北市的台北縣,位階等同台北市,用膝蓋想也知道,新北市絕對不會甘於繼續屈居台北市的附屬。看看板橋高中、三重高中的變化,還有新北市教育局開始跟台北市唱反調,就會知道獲得地位與資源的直轄市,不會那麼甘願的。
而在沒有台北市龐大教育資源的其他縣市,他們需要的不是什麼會考特招怎麼分發,他們需要的更多學校跟更多老師。因為十二年國教的精神,本就是要社區高中化,依照這種邏輯去走,勢必要一鄉鎮一高中,人數不足者為綜高。總之搞這些特招會考,在欠缺資源之處意義不大。而現實上,更為郊區的學校,幾乎聽不到家長反對的聲音,因為對郊區的家長來說,小孩有學校念就不錯了。(註:就以筆者個人所見所聞,激烈抗拒變革者以家長的教育階層區分比較準,用城市鄉鎮區分反倒不對。)
簡單說,不先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問題,現在這些考試制度吵來吵去,不過是菁英教育思維,根本不在乎成績落後的學生怎麼辦。說到底,此次入學制度影響最重者,本就是教育資源較多的,兒女可以有機會藉由教育翻身的中產家庭。真的有錢人早就管你考試制度,送去私校念了,而真窮到翻的,除非生了個天才,不然本來也就沒那機會。
一場災難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就拿此次高雄不幸的氣爆事件來說比喻,要釀成巨禍,除了當下的人為疏失,還有貪圖方便外,也要追究過去數十年累積的危機。當然,這些問題都可以統整成管理不善,以及產業結構使然,或是說國人心態不好,都可以。
這次多元入學的災難,遠因肇於國人長年以來對於考試制度的迷戀,以及數量少到根本是離群值的考試翻身案例。明知道國人不管是基於自身利益還是信仰,堅信考試分發的公平性,卻手法粗糙硬改,完全不顧身在其中的家長與學生的感受。
筆者雖然知道,這種改變其實對學生個人人生影響真的不大,但這一年來面對學生徬徨無助的神情,家長也不知所措的樣子,是要怎麼拿教育部的官方說帖去說服別人?別的不講,真的這種制度如此美好,何不請教育部官員,以及各級政務官、高職等簡任公務員,一同公布適齡子女,到底選擇哪一種教育方式?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政策制定者,到底有幾個人乖乖的把小孩依照多元入學分發,而非選擇昂貴的貴族私校,或是直接送出國。(註:將軍要說服小兵上戰場,打嘴砲一下午,還不如炫耀自己衝鋒陷陣留下的傷口有說服力。)
那麼,我們之後要怎麼改善,畢竟事情都發生了,總不能撥鐘向後,直接改回聯考吧?
筆者在前幾篇就說過,「如果依照十二年國教」的思維應當如何,果不其然「反應激烈」。多半的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講什麼,今天我們將教育比做戰場,那麼規劃國家大戰略方向,或是整場戰役的戰略方向,以及討論戰術上的選擇,還有戰鬥的各種方式,這是完全不同的討論。而很顯然的政府刻意控制討論範圍與方向,而多數的家長也都沒有發現到這點,完全基於當下的利益判斷。所以才會產生小兵為了抵抗入侵者戰死沙場,父母卻怪政府早點投降就不會打仗這種論點。
將之類比,今天國家的教育大戰略方向,我們需要討論的是最重要的教材內容。先說點不客氣的,筆者執教自然理化科目多年,自己都不相信這套教材可以培養出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現行教材除了毀滅學生自信外,幾乎找不到啥米優點可言。這理由很簡單,中學自然科該注重的是什麼?
是讓學生多去動手實作,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的樂趣,讓其中有人立志以科學為方向。還是發下大量的考卷跟題目,用紙筆反覆操作演練,只為了考試分數好一點?嘴巴說前者,事實上全部都是後者,我們都知道面對升學壓力,這些樂趣的剝奪是必要的,不然光是天天出去做科學實驗,花錢如流水就不說,成績會好才有鬼。
不要說成績好就一定會做科學實驗,事實上是我們的考試方式決定了我們實驗怎麼做。試想,今天高中入學方案,自然科的考試有一條「實驗分數」,每個學生想考這間學校,就得上台去實際演練、隨機抽選實驗來操作,讀者可以想像一下真這樣,教學方法會如何改變?
此次教育改革紛爭,背後有人要強渡教綱,試圖改變未來學子的學習內容,這才是筆者最憂心之事。只可惜在沒有媒體版面下,哪天十二年國教教綱通過了,大概也是五版的右下角篇幅。所以我們將會繼續用不對的方法練習數學,繼續用紙筆演練幻想自然實驗怎麼做,在課本上看著「地理是歷史、歷史是神話、公民是謊言」的社會。
這些大戰略方向的無人問津,對戰術執行倒是很有意見。十二年國教是一種意識型態指導,這筆者過去說很多了。其執行方法就是多元比序與特招,以及各校分發名額等等。要討論戰術執行是沒有問題,但總要搞清楚方向,不是跟過去不同,讓人無所適從就反對到底。因為任何方案第一次推,都會讓人沒有前例可循。
這些執行問題很簡單,不能搞到想升學的怕得要死,要去念職校的不知怎麼選。而且依照國教的概念,理當是社區高中化,學校特色化,怎麼可以畫一個跟過去一樣不變的大學區。簡單說,要讓特色分流,不僅學區要修改成中小學區,內容也要做大幅修正。
像是特招時間要提前,而且題目難度要拉的很高,專門給那些真的想靠學科成績升學的人考。這邏輯很簡單,現在的中學教材早就沒那麼難,若要篩選出真強者而非靠考前訓練出的一般人,非得提高考試強度不可。而且特招名額要有限制,獨立出特別的學校招生,例如台北市就讓建中、成功、北一、中山四間學校去特招,只收考試入學學生。考試與分發在四月底前就要搞定,絕對不能等到五月份的會考。
早考完早決定,進不去特招校的就乖乖等五月會考,會考完後依照多元入學比序,到各地的社區高中職報到。特招不上,證明你程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不然就拿特招跟會考成績去私校,反正多的是願意拿成績換免學費的私校,若真的程度夠好只是運氣差,去念免錢的學校三年後考大學再雪恥就好。
多元比序的項目也要調整,實際運作上,那些得獎計分的審核要嚴格點,目前來說各縣市基本上如此。坦白說,若真的可以小提琴拉到國際賽得大獎,給他加個五分都嫌少,在全縣比賽得大獎加一分,這每年也沒幾個人,影響不大。絕對不可以像有些家長在談的,希望把比賽加分適用範圍擴大,這絕對會出大亂。
筆者為何作如此建議?因為台灣人的習慣就是要比較,以前只有分數在比,看起來好像公平點,卻無視此種教育制度,其實是對特殊社會階級最有利的事實。既然要比,就公平公開公正一點的比,而且多元化讓每一種特殊才能的小朋友都有機會。
要比競賽加分?就訂個全球冠軍加十分,全國冠軍加五分,全縣冠軍加兩分。這不公平?抗議的人可以自己訓練家裡小孩看看,真的有辦法拿個全球冠軍的天才,本來就夠資格特殊選拔栽培,加分還算委屈他。
要比考試入選?那就把考試難度拉高,考試名額固定,想試試實力的勇者就來,輸贏一次定勝負別靠么。真覺得還要細分,那就額外加考數資英資等,考卷難度再拉高幾階,有本事考過算你行。這種人本來就是特殊項目超強,直接進資優班也沒問題。
筆者講那麼多,只是要闡述一個概念,「公平是不存在的」。真的要形式上公平,那就依照學區直升高中,人數超過就抽籤。如何,這夠公平吧?
如果要實力取向,那就來無限制範圍考試,別害怕這不是內容沒範圍,是考試方式沒限制。以後會考特招啥米考試都不管,通通不預先告知考什麼題型,在你進入考場翻開考卷前,你不知道有沒有單選題、填充題、問答題,甚至複選題或是倒扣分的題目也可能出現,但是保證絕對出題範圍在中學教材內。讀者覺得怎樣,這可以保證只有真材實料學會學懂的人才可以過關。夠公平吧。
如果讀者還沒發現,那筆者把話說清楚。大多數的人覺得某種形式是公平的,意思是這種公平對他有利,也就因為如此,多元入學的才藝加分才會被某些家長拿來罵。因為這對他們家小孩來說是不利的,但為何看不到家裡窮到翻天的家長來抗議?因為小孩學個鬼才藝啊,快點出來工作幫助家裡啊。
今年的多元入學差不多要結束了,明年的入學制度跟時間也會略作調整,這算是正確的作法。只不過筆者也想要勸告家長跟學生,別把今年的狀況當明年,今年是第一次,沒人知道會怎樣,所以選填志願會保守化,故出現許多招不滿的現象。但明年可不會了,除非制度又變化的亂七八糟,一年時間會夠讓大家找到一個均衡點,屆時選填志願的誤差會比較小,想要靠制度賭一把的人,最好是不要。
至於十二年國教的未來?唉呦,我們就別談了,光個入學制度修正,還沒觸碰到真正的核心議題,就讓原本得利的階級整個翻桌,還連帶把沒得利的一起扯進來。如果真的要正視教育資源不均等,教材內容無用化的事實,那這個扯到更多人的利益,不會成的啦。
台灣人啥時候才可以改變這種為人作嫁的心態啊?你兒子考得上建中,是人中之龍,那去抗議這沒話說。啊就明明考不上,是去抗議個鬼啊,應該要大大的鼓掌叫好,這樣你兒子才有機會分到原本拿不到的教育資源啊。
別人吃麵喝湯,連渣都分沒有的人,在那邊幫吃麵喝湯的人說話,台灣人就是這樣才會把國家搞到今天這種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