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教育部分的討論移到臉書粉絲團,有興趣討論的讀者麻煩移駕到這裡「王立第二戰研所教育前哨觀察」,謝謝。
台灣人迷戀聯考的現象已經很久了,政治上都已經解嚴的現在,在教育思想上卻解不了,這實在是很點點點的狀況。熟悉階級分析與解構的人,一定會對所謂的聯考制度比較有公平性、具有鑑別度、弱勢容易翻身等等各種信仰,很容易就將之擊破並視作迷思。可是一般人並沒有,絕大部分的人都憑個人經驗來探討問題,而且極易腦補,但連修過教育理論的教師,也是一堆這樣,就很難用經驗來解釋一切,比較像是信仰,故稱聯考神教。
為了便於討論,筆者把聯考各種常見的迷思與疑惑,放在各篇中一一解析,希望讀者可以比較容易理解當中的問題。希望總有一天,台灣可以從聯考信仰中解放出來。
首先,今天第一個要探討的問題,就是聯考制度具有較高的鑑別度。這幾乎是一種不可質疑的信仰了,從高中聯招改為基測,大學聯招改為學測申請與指考並行,只要每次的改變,都朝向遠離單一聯招、試題統一的方向,就會引來極大的抨擊。
抨擊的理由很多,從考題的鑑別度不足,到申請入學具有黑箱不公平的特性等等。總之結論就是用統一考試的最保險,考題要在特定的範圍內才公平,這也不需要去做民調了,筆者自己在學校跟補習班的多年經驗,只要是家長就相信這一套,不相信的比例低到可以忽略。就算是學校教師,對考試制度有所質疑,但大方向還是擁護聯招制度,只是細節需要改變。這篇不打算回答黑箱的問題,那是另一件事,就專門對所謂的聯考具有鑑別度,作「技術面」的探討。
聯考是一種聯合招生考試,各校的入學考試統一交由命題中心去出題,把考題用在全國性的考試上。而考試的內容不得超過課本範圍,是一種測驗學校課本學習成果的考試。
所以,考試制度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為何大眾會有聯考比基測有鑑別度,基測又比會考有鑑別度這種想法。筆者個人與家長對談的經驗,大致上分為兩大面向,其一是覺得考題越來越簡單,難易度差距不大,故沒有鑑別度。其二是聯考算分數,基測算PR值,會考只分三級,當然是越來越沒有鑑別度。
在這裡,其實有經驗的讀者應該有發現到,家長把課本難易度與出題難易度混在一起了。過去如筆者的聯考世代,光是地理一課的內容量就是現在的三倍多,而且內容又雜又細,今天把內容簡化,學生只需學習主題概念,這跟過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教學思維,怎麼能相提而論?不同的教學密度,當然要有不同的考題,又怎能用以前自己的經驗來論定現在考試鑑別度不夠?
另外,考試題目出的難,意義有很多種。出的很細、出的很巧、出到超過範圍,這三者並不一樣,但大多數學生都只知道寫不出來,長大後變成家長,很容易把這三個混在一起。出的細,是指題目考到非常枝微末節的地方,就算你不會也不見得代表不懂這個概念;出的巧,題目往往複合了兩、三個以上的概念,你必須融會貫通,真的懂才寫得出來;超出範圍必須要看是真的超過課本範圍,還是說僅是課本上的文字沒敘述,但概念上是一樣的。
搞混了課本難易度與考題難易度,這是第一點。把題目難度是哪一種類型搞混,這是第二點。這兩點構成了絕大多數現在家長,之所以認為題目本身沒有鑑別度的理由。
回到鑑別度的主題上,現在的大型考試,被家長們詬病的鑑別度不夠,到底指的是哪一方面?這很容易回答,是出的不夠細、不夠刁鑽。複合性的難題幾乎可以說十幾年沒出現,兩種觀念混合的題目還是有,但都是基本功,而不是真的考驗程度,而超出範圍更不用說,為了避免日後爭議,出題者基本上不會出任何課本中沒出現的文字敘述,就算是觀念的延伸,也不能轉太多彎。
所以,考試本身的鑑別度夠不夠,就題目的技術性討論上,早就可以定論了。那就是考題本身受限課本內容變少,所以無法像過去聯考時代一樣,可以出非常細的比較性題目。而超出課本敘述的延伸題,教育當局害怕爭議,造成大量送分的後果,乾脆就不出了。而剩下唯一可以考驗程度的複合題型,一旦難度提高,很容易被視作超出範圍,變成只會出基礎題型的變化。簡而言之,這是過去斤斤計較分數的後遺症,這種一分定生死造成的不良習慣,到了基測之後已經不適用了。
不適用的原因是,教改後的概念,本質上就不是要你去把高中大學「依照分數排序」,這不要又去怪李遠哲,跟他一點關係都沒,這是幾十年來教改的基本主軸。
基測的PR值排序,由於等同把分數縮成一百,以高中聯考的比喻來說,就是原本七百分總分,變成五百等級的PR值,這其實差異並不大。會對基測有很深怨念的,大致上是中段生,因為可以PR95以上的比例,本來就很低,各區的第一志願大概收一收就差不多了。但對於第三、第四志願以後的學生,就會有很大的徬徨心理。而現在會考分三級,所以家長更加焦慮,因為這連計較一分兩分都沒有用,很像是考驗大家心臟大不大顆。但如果從教改的觀點去看,本來社區高中化就是理想,是你自己愛排序的,挑離家近的念不就得了?這問題留待其他篇幅來解釋,這裡就不提了。
就考試的技術性來說,問題出在民眾多以經驗判斷,但實際上因課本內容的簡化,想要考試具有鑑別度,就必須出「超出範圍的進階題」,而家長絕對不會接受,所以教育當局只好保守處理,變成考得很死很細,但難度又比不上以前。
結果就變成,對想要考高中上大學的學生來說,反覆練習每天練習,就成了最有效果的辦法,跟過去聯考年代一模一樣。但相較基測後持續簡化的課本內容,聯考時代的課本內容實在是「多到靠杯」,所以日以繼夜的重複練習,過去的考試內容分量,想要完全練習到爛掉還是很難,但今天在大考前要練習個幾輪都不成問題。
所以呢,這種考試的鑑別度在哪,大概就是忍耐力跟記憶力吧。難怪直到現在,我們教育體制訓練出去的高學歷工程師,都有超強的爆肝能力跟繳高額房貸毅力。
最後做點結論,我們可以從這邊知道,因為教改的因素,整個升學的思維在基礎上已經改了,現在的思維是學校均質化,公立學校的師資設備都差不多,沒理由繼續為了一分兩分爭的你死我活。家長能不能接受先不管,總之因為這種思維,考試內容本身就會簡化,讓學生不要進行無意義的反覆練習。
所謂的鑑別度,如果只是考的很細很刁鑽,這真的有意義嗎?我們對所謂成績優越者,僅僅只是把課本內容背到滾瓜爛熟就好?如果我們認同菁英學生所具備的能力,是可以在未來引領台灣走向世界,面對強大的競爭,那麼為何不敢出難度極高的題目,就算超出課本文字敘述範圍也在所不惜?
好了,讓我們回到最原始的問題,鑑別度到底要鑑別什麼?鑑別程度嗎,那程度又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