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要來討論一個嚴肅的問題,正所謂的走後門,以及才藝加分的公平性。會有這類問題產生,主要是聯考取消後,多了許多免試入學方案,雖說免試,仍需要評鑑標準,而這些標準被人所質疑。
所質疑者有兩大項。
第一,大學入學的面試沒有標準,容易有收紅包等走後門的情況產生,當然對有錢人有利。
第二,高中免試方案的才藝加分,大多都是花錢補習補出來的,同樣是對有錢人有利。
這兩點就表面上來看,似乎是很嚴重的事情,但如果想通就會發現,根本就沒有不公平的狀況,或者說這個不公平是想像出來的。
首先就走後門這點說明,大學入學採用免試入學的方法,審查個人資料然後再擇優面試,難道不會有造假與收紅包的現象?這點,筆者必須說,不能說完全沒有可能,但就個人經驗來講,完全沒有遇過。至少筆者碰過的公立大學與傳統私校來說,並無這類現象。
理由很簡單,大學教授基本上不會為了一個學生,賠上學術信譽。深層的解釋就是,入學審查都有複數的教授審核,而且大致上每年都會換人,想要知道這間系所是哪個人審查,最快的方式是認識這間系所的教授。
但就算認識,審查還是有標準在,你不可能在校成績一蹋糊塗,社團表現亂七八糟,書面分數還可以超高的,書面分數太糟糕,你面試滿分也追不回來。再者,面試也是複數的教授,而且跟許多家長想的不一樣,面試就教授來講算是苦差事,通常都是最後一刻才決定是哪些人來面試,你怎麼可能說事前半年就先去打點好?
真的有錢可以收買整間系所的教授,打通所有的關節,你還留在台灣幹嘛?直接捐大錢給國外的名校,要去洗學歷豈不是更快?
這現象會廣為流傳,筆者有一些個人的見解。依照筆者個人認識的家長,越是沒有跟學術界熟悉的,越會幻想大學教授私下拿錢收學生的場景。而且你跟他解釋,完全解釋不通,總是會有一些神奇的伯父跟阿姨的朋友小孩,就是拿錢買到學歷的。呃,這比較像是都市傳說吧,真的去問誰花錢買到入學通知,都嘛問不到一個具體的人。
而且相信這種事的人,以筆者見過的家長來講,年紀大的居多,有可能是念過大學的年輕家長比例比較高,知道大學長怎樣,比較不會去幻想。
第二個,才藝加分在高中職入學來說是否不公平呢?這點筆者可以肯定的說,完全不會。
理由也很簡單,一個人的時間就是二十四小時,先不論有錢沒錢補才藝這件事。若某個學生,他可以學校課業顧好,閒暇時間去學個音樂、繪畫、體育之類的活動,然後又可以拿到全國性比賽名次。說實在的,這種人本來就超強,不給他進想進的學校才奇怪吧。
實務上來說,筆者教過不少音樂班的小孩,拿到全縣與全國名次的,都要從小練起,幾乎沒有半途出家搞出名堂的,而同時學業成績大多是中上,少見頂尖水準。把這些才藝分數換算成入學級距,要加分加到第一志願的少之又少,大多止步於前三的水準。
那麼我們就要來問了,五育並重是講真的還是講假的?如果高中的入學標準,就是只能以學業考試成績為主,那老實承認不就得了。如果我們認為音樂繪畫這些才藝也很重要,那麼替這些人加個幾分很過分嗎?更何況這種人每年又沒幾隻貓。
很多家長看到的只是一個表面的公平,而且順著過去聯考時代的經驗去想,直接地否定才藝加分的正當性,完全忽略掉這些學生需要投入多少時間練習,同時間還要把學業成績顧到一個水準,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給予小孩其他才藝學習的家長,大多是中產階級以上,自己也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去培養,完全沒有僥倖可言。
如果認為高中入學除了聯考以外都是假的,那麼這些家長也忽略掉,只看學業成績也一樣要補習,大量的反覆練習才能在聯考系統中獲得穩定分數。而且成績好的學生,其家長同樣要投入很多時間陪小孩成長,學習才會有效率,成績才能名列前茅,這同樣沒有僥倖可言。
之所以會有聯考很公平,才藝加分都不好,窮人無法翻身的這種迷思,完全是中了媒體渲染的毒。我們的媒體大量的宣傳這種窮人翻身的例子,但只報導結果不去看過程,貧窮階層的孩子中當然有特別資質優異者,但這比例很高嗎?不僅不高,還低的可以。
再加上,巷議街談與都市傳說,總是只會告訴你特別誇張的例子,好比陳水扁三級貧戶翻身成有錢律師當總統,但沒人會宣傳這種人幾十年就那一個。我們的改革是希望系統性改變,而不是抓著少數特例替不公平的制度把關。
聯考之所以會讓人覺得公平,主要是其他管道比較少,入學管道大家都一樣,感覺上就似乎沒有不公的問題。而且聯考年代正好是威權時代,各位讀者您真的覺得,那時代高官顯貴走後門,真有媒體敢去大幅報導嗎?
筆者最後想問的是,很明顯在這個年代,光是把課本唸到滾瓜爛熟,能夠保證有全球性的競爭力嗎?那麼,我們如此在乎要根據單一學業成績訂立入學標準,是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