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導讀與書評《戰敗者的觀點》

  • 書名:戰敗者的觀點
  • 作者:李德哈特(B.H. Liddell Hart)
本書為知名戰略學者李德哈特,在二戰後訪談德軍將領,由此得出大戰時期德國真正的國策跟戰略想法,以及成功與失敗的真正關鍵。
內容是由一篇篇的個人訪談,主軸則分為開戰前跟開戰後,以時間序列串起每一場戰役,敘述極富啟發性。

導讀

想要從這本書,去了解到德軍將領如何調兵遣將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因為本書主要談論的是德軍將領,本身如何去思考這場戰爭,以及跟政治高層的折衝。然後李德哈特會依照各方觀點,附加上一些見解,其實通篇的主旨就是要告訴大家,事情其實沒想的那麼單純。
不過,李德哈特並非只是要告訴大家戰爭迷霧的真相,他比較像是試圖要釐清,這場大戰就已戰敗國德國的角度來說,究竟是怎樣從一次大戰後的破敗,到讓希特勒上台,擴軍與掌握實權,最終發動大戰到德國戰敗的原因。而且留下思考的部分,遠比解答的多。
本書第一部分,在解釋戰前的暗流,從賽克特將軍如何化整為零,保留了德軍的精華軍官團,使得後來德軍重建有根底。以及在威瑪共和下,軍人怎樣看待民選政府,德軍高層如何面對政客們。直到希特勒跟納粹獲得權力後,軍方又是如何花時間周旋,避免軍隊的實權落入這個小伍長之手,但又因為德軍將領本身對軍事議題以外的漠不關心,導致希特勒的大膽成功,削弱了軍方將領的影響力。
第二部分很短,重點放在希特勒怎樣建立起裝甲部隊,讓曼斯坦與古德林等年輕將領,有機會實現跟執行計畫。而這些計畫又是如何跟舊有的軍方不合,在政治上為希特勒所喜,互相利用從而立下大功。
第三部分則是本書主旨,透過一場場重大戰役,從西線擊敗英法聯軍後,如何在敦克爾克犯下大錯,讓英軍主力溜走。一路談到巴爾幹的閃擊戰,北非隆美爾軍團的派遣,到巴巴羅莎行動,正式對蘇進攻,每一篇都提到許多將領的想法,跟面對問題跟困難的處境,又會如何行動,其中政略部分遠大於軍事作戰,而將領們承認這場大戰實際上政治問題遠比軍事要重要。大家都忘記祖師爺克勞塞維茲的名言,軍事乃政治的延伸,實乃一大錯。
從侵俄作戰失利開始,到盟軍逐漸在北非、義大利取回優勢,開闢法國第二戰場,然後最後的突出部戰役,直到德國投降。可以從德軍將領的口述中看到,希特勒究竟是利用甚麼辦法,讓這些專業軍官失勢,對經濟問題的不了解,失去了戰略目標的話語權。
此外,很重要的一點,希特勒是民選出的領導者,在民眾之間有極大的聲望,同時又擅長宣傳,把許多重大勝利歸於他身上。這導致就算德軍高層將領想要反叛,士兵也不會願意調轉槍頭,並非是德軍將領不知道大禍即將臨頭,而是真的沒辦法。
所以,看完此書,讀者會對所謂的政治問題,有更深的認識與了解,現實的操作就是這樣,從來不存在純粹的軍事問題。

書評

筆者一直沒有空,直到最近才把這本書看過。其實,很多觀點都是之前了解的,但筆者實在不知道,為何台灣有這麼多的軍盲,始終不了解這些觀點。
這算是抱怨,因為這本書沒解答的問題更多,像是德國經濟的舵手是誰,工業界的權力到底有多大,是否大到可以左右政治最高層的運作,而這些經濟界的意見,對希特勒的影響是否高過軍事判斷。我們可以知道一二,但無法得知實際的狀況,除非有其他人的第一手資料,就只能在電腦前瞎猜了。
但不管怎樣,肯定不會只是純軍事問題,希特勒更不是靠軍功獲得政權,而是一個老練的政客,深知民選政府的弱點,更知道怎樣利用德軍將領對軍事外的無知,耍弄這些將領在股掌之間。更不要提這些納粹黨高層的私人財富,在戰爭後期可知相當可觀,要能夠一代人聚斂如此多的財物,私下收受的恐怕不會少。
軍事一直是政治的延伸,本書的將領都透露出一種濃厚的失敗感,也就是他們雖然在軍事上知道正確的作法,但總是在政治抉擇上失敗。就算到了東線作戰的後期也是,理性上知道要撤守,但軍隊士氣渙散的程度,撤守無異潰逃,希特勒的堅守命令反而有其道理。但堅守到何時該走?走的了嗎?這又是另外的問題。李德哈特雖然有給出一些看法,但說真的沒有發生的事情,猜測也沒有意義。
總之,本書很適合讓想知道將軍到底怎麼想的人,真實的世界裡面,將軍是有血有肉,不是軍盲眼中的機器人,只有能力值跟數據。能在德軍裡面當上將軍人,必有其專業之處,絕對不是草包,而這種專業過頭的個性是否連帶害慘軍隊,這就交給讀者自己評斷了。
總之,筆者個人很推薦這本書,雖然李德哈特有引導式的寫作,有些刻意導出結論,但無損其第一手訪談的價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