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國際關係中的現實主義應用

如果我們要對國際關係有基本研究,上維基查資料應該會發現,現實主義在國際關係中,有結構主義跟進攻與守勢三大學派。進一步去研究,內容講述的理論跟範例會很多,但這些對於業餘了解的人來說,想要知道夠深入的太花時間,要簡略的解釋又粗糙到沒有意義,所以這邊來大致綜整跟以應用面來敘述,讓讀者有個比較清晰的輪廓,知道哪些是需要了解、實際的,哪些其實只是虛的、口號的。
現實主義關注的問題,核心是國家安全,之所以是國家安全,乃是因為現代國家多半基於民族國家,國民乃是一個主體,有共同的利益跟價值觀需要保護。換言之,討論國際關係前,國內的共同利益是需要先討論的,不然對外的政策一定會很歪,讓國內各陣營批鬥內戰到分裂的程度。
但,分裂不見得是不好的,如果分裂的結果是讓大家的利益取得一個平衡點,那就可以,只不過通常會分裂的主因,都是對於利益的認知不同,例如甲方覺得乙方稅收很少都是我們在補助,乙方覺得要不是你把工廠汙染都留在我這,你哪來那麼好的投資環境。總之,利益跟損失是互相的,這是需要內部討論的事務,我們這邊就先跳過,直接討論國際間的實際狀況。
國際關係一般來說會討論硬實力與軟實力,硬實力指的是看得見的軍事、經濟力量,軟實力泛指文化等需要較長時間累積的觀感、價值。在台灣討論軟實力是自討苦吃,因為這涉及到國民教育長年的碎片式教學,導致太多人完全看不出來每一個碎片在整塊拼圖的涵義,自然對文化造成的生產力低落與創造力低能的關聯,毫無所悉甚至斥之為無稽之談,以為砸錢都可以搞定。這種書念半本的極右派還蠻多的。
所以這篇主要講的是硬實力,國際間通常怎樣去看,情報單位怎樣抓到要注意的資料,以及如何去測試硬實力的發揮跟時效。
首先經濟面,要分金融還是貿易的部分,貿易的話主要是看雙方的供需狀況,好比說中美貿易戰開打後,第一個講的就是大豆的狀況,包含價錢跟關稅課徵後的價差,轉單到南美國家後,人家會不會抬價,價差多少等等。總之,這需要你花一點時間,去看整個產業鏈的需求,精算其成本。
我們一般人不會知道那麼細,所以你不需要看懂整個流程,懶人包也不見得有幫助,你可以從進出口的貨物品項,來推測一個大概就好。例如美國需要中國什麼,中國需要美國哪些東西,依存程度很快就能掌握,你總不會認為台灣出口一百噸水果到帛琉,人家就被你控制吧,但假設帛琉的漁船八成都是台灣製造,貨款也都是先跟台灣貸款來的,你覺得呢?
金融戰,一般人最常講的就是購買美國債卷之類,這在新聞媒體上講到快爛掉,但稍有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中國買的美債其實比例很低,真的拋售反而讓其他人撿到便宜。真的要去注意的,比較偏向個人資訊,很多都是各家族的投資行為,這查不到公開資料,要追也是長期去追蹤他們的投資移轉,但久了你會發現到,某些美國或是歐洲的家族企業,對於放空或是雙巴某些股市的精準度很高,去追查背後的政商關係,很有趣的,你會看到另一個世界,知道各國統治階級打的痛點在哪裡。
但這些經濟面的東西,在現實主義中的觀點,都屬於中長期的作用,因為我們很難避免軍事上的威脅,以及盛怒與非理性的戰爭行為。所以,決定當下立即性軍事行動,常常是現實主義的焦點,而我們需要觀察哪一些層面呢?
首先,軍事武器的數量,需要了解但不需要熟記,更不能拿來當作戰略制定依據。因為數量不代表戰力,在現代戰爭中一打舊款機艦,很可能比不上新款的一台,認為這是打遊戲,可以拿舊武器跟人命去磨損新的,基本上活在快一百年前的世界,不用太在意他。
真正要關注的,是當下可以使用的量,以及投射出去的能量有多大,時間要多久。例如,把一整個裝甲旅的裝備,從桃園送到台南要多久、多少的載具、走的路線是哪裡。如果需要一整個星期,那麼你號稱桃園有三個裝甲旅可以打台南,實際上等於要三周才能就戰鬥位置,若作戰時間限定在三天內打完,這連開打都沒有就可以判定輸了。
所以,除了公開資料以外,讀者自己要慢慢建立一些情報管道,世界很大而情報的外洩比想像的要多,你總是可以從各行各業,去抓到一些油品、彈藥、食料的使用量跟堆積量,從而推算出這個國家的戰備效率有多好。為何筆者強調這點?如果根據我們自己當兵的感受,覺得國軍給的資料跟公開資訊都造假,「你憑什麼認為其他國家公開的都絕對無誤」。
雙重標準指的是,對待台灣的資料從嚴,一切都是造假,而對其他國家則是從寬,公開說的必定為真,甚至要幫忙加分。這個不叫做料敵從寬,比較像是放棄思考,或是投降主義。
通常要了解有沒有真的戰事爆發可能,筆者個人會問的資料,除了常見的油彈相關產業外,還會去查食品業的一些價格跟出貨波動,以及全球貨運的變化,跟相關業者的朋友打聽點消息。情治單位基本作法也是這樣,只不過人家的耳目更多,累積的資料跟資訊回傳更快,私人的管道更直接暢通。
了解到這程度之後,剩下的就是壓力測試,國際間的假想敵,常常會透過演習或是邊境衝突,去探測敵方的實際動員能力。公開的演習可以知道一些表面的資訊,例如我方演習派了100架次的飛機,每次4架起飛,空域內最多60架在上空,假想敵方通常也會派出相當的戰力回應。沒有當下陪你飛,或是推出一打的防空飛彈示威,也會事後補辦一個演習嗆回去。
積極一點的,就是直接邊境衝突,引發一些小規模的動作,逼敵方要做出回應,以避免國內的政治壓力。此時,假想敵內部的動員速度、前線兵站資源的堆積速度,現代都會攤開在全世界的眼下,或是在衛星監視下無所遁形。甚至,會連假想敵方的前線、後方的防衛線實際設在哪裡都一清二楚,只不過這種衝突的成本也很高,不會常常用。
簡單說,光看表面的數字沒有意義,比單架戰機的性能誰強也沒意思,軍武上的研究是一回事,實際上的戰爭能量投放又是一回事。這裡的重點是,透過不同的壓力測試,去了解假想敵國的各種實際能力,不僅是公開的軍事演出,檯面下的資訊戰、心理戰、情報戰等等都是無時無刻在進行。
理由全部歸因到國家安全的範疇,人家會測試你的硬實力,同時也會透過各種管道,測驗人民對於各種壓力的承受程度,將之列入評估內。把這些東西綜整,才是一個現代現實主義去觀察國際政治、軍事關係的基準,慘的是這些東西不能寫論文,可以寫得通常沒有時效性。
有差嗎?大部分讀者應該也沒打算去寫論文,當個國關或是戰研所教授,了解這些事情,還是採取現實點的做法會好一點,不是不該或是不能看論文,只是心中要有一些底,知道現在大家怎麼做事的。
所以,傳播媒體為何不想讓你知道這些?除了刻意造假跟自己犯蠢與瞧不起你外,還有什麼?很有意思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