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內容預告:性學 x 醫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性由心生】

2016年年中,我寫下《「性」其實不只是「生殖器」而已,它牽涉到非常多的「___」》發表在自己的臉書帳號。獲得了驚人的迴響,許多甚少聯絡的臉友甚至留言分享自己的經驗,更有好幾位傳私訊詢問令他們「害羞」的問題。

那時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暢談性事和對於性的觀點,對大部分人來說仍需極大的勇氣。自己則或許能擔任某種橋樑,協助人回到對己身情感、性事的自我對話,或是從多一點(自然或社會)科學、少一點恐懼的視角,重新欣賞自己。可惜當時的發想出於種種因素而中斷...
(終極目標是性別族群間的性與情感關係和解,進而降低性暴力機率,但論述要轉很多圈,這裡先不詳聊。)

【終於比較接地氣了?】

2019年年初,就讀政大法科所碩一的我,應徵進醫改會擔任研究助理。「助理」當然含括眾多瑣碎的庶務工作,但前輩們從不吝惜給我「研究」的訓練機會。而醫改會著名的「醫療爭議諮詢」服務(線上及電話上,無面對面),則讓我能從(主要為)病方的描述中,拼湊出醫療現場可能的樣貌(但醫改會也理解病方觀點可能會與醫方很不一樣),理解現行醫療制度應能更好的面向,並藉醫改會彙整的資訊來嘗試協助民眾。

醫改會在性質上,與我過去待過的NGO有一點非常不一樣——它更「接地氣」。過去工作的組織主要專注環境、人權、性別、民主的國際在地化,這些議題不是不重要,只是對許多只想把生活過得安穩的民眾來說,很遙遠。
然「醫療」就不一樣了,每個人一輩子至少都看過一次醫生、服用過藥局買的藥品、進過一次醫院或診所,加上台灣的健保制度讓民眾生病就醫的比例相對高於他國。因此,醫療現場的情緒、醫療政策的動靜,更容易讓民眾感受到差異,也更容易因資訊的不對等或期待的落差,而產生困擾、疑慮,甚至糾紛。

我觀察到的是,醫改會通常從結構性問題著手,倡議並不特別針對醫療體系中的哪個群體;且做足功課,不願隨便出招。但畢竟任何倡議導致的政策調整,都可能造成利害關係者的相對剝奪感,或者政策執行過程中,再次因醫療組織長期的內部問題,間接壓迫了醫療工作者。醫改會遂逐漸被污名化成「仇醫團體」。

雖然是兼職的,但作為一名員工,我隨著醫改會同仁們一起接下民眾求助的電話,一起檢視醫療政策執行的狀況。最重要的發現是,即使醫療相關法規已經往愈來愈友善病患或盡可能平衡各方權益的方向發展,許多民眾或醫療工作者仍不清楚自己可以如何善用政府資源(如向健保局衛生局申訴或申請調處)來確認自己的權利範圍,進而爭取權益。

【充滿滄桑感的三個體悟】

2019年秋季,我的指導教授於大學部開設「性別思維與當代批判」課程,自己獲任用為助教。很喜歡老師積極鼓勵學生表達、請助教一起設計流程讓學生之間盡量充分對話並請我和另一位助教在學期的最後一週向大學部同學分享自己的心得。
我記得對他們說,大學時被同事問過為什麼不除手毛、為什麼不化妝而心中OS:「甘你屁事!」的故事;參與公眾事務的過程中遇到極富攻擊性的酸民時,如何用「反駁金字塔」(hierarchy of disagreement)作為回擊或忽略的參考指引;自己如何從這門課不斷反省「二元對立」與自己的關係。

最後並與這些表現出色的大學生們分享,近幾年自己最大的體悟有三:(1) 不同人的生命經驗,有不同的侷限;(2) 詞不達意,比我們以為的更常發生。當我們能以一個更大的格局來理解前述兩點,許多人乍似不合理的思維及行為,便不再那麼令人意外了。
第 (3) 個體悟便是:慈悲。有時候,即使很清楚問題不在我們,選擇「慈悲」不僅能減少不必要的衝突,更能讓我們找到內心的平靜。(當然慈悲還是與「鄉愿」有別,這邊暫不贅述了!)

【先說了然後想辦法練起來】

時間拉回到2020年,過去這段時日的經歷、內心不斷的對話以及對於接下來職涯的思考,都讓我決定,從現在開始,再次書寫與發布,主題將聚焦於:Sexuality & Sexology(性的整體概念、社會的性、性別、性的自然科學,這兩個詞目前華人世界還沒有很一致的翻譯)以及 Medical Dispute(醫療爭議)。

一方面藉書寫持續梳理、辯證,歡迎不同的觀點「以文會友」;另一方面則希望能創建出一個安全而溫暖的空間,讓同樣關心類似議題或為此所擾的朋友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這樣的過程期待是互相信任、共同成長的,發展方向暫不設限,可能什麼都會嘗試一點。或許當社群逐漸成形,會在天時地利人和時,成為彼此的隊友、一同革新!

【用以承載這些內容的平台】

王彥涵 / Sexuality & sexology / Medical dispute:FB粉專,留有2018選舉時的內容,剛轉型準備寫前述形態的文章(但不排除偶爾寫點別的)。即時短文,完整長文都發。

方格子(@JWYH):較有架構中文文章的彙整地,Sexuality & Sexology 和 Medical Dispute主題會是大宗,不過可能也各種議題想寫就寫。目前內容極少。

Wix.com(E.r.o.s.):尚未上線的網站,中文內容會同步至此,計畫與其他致力於Sexuality & Sexology 的朋友共同創作,會有英文內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yance 瞧焉思的沙龍
27會員
50內容數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2024/01/26
這一段的笑點可能是: (1) 身體任何部位流血都不可能像月經一樣啊! (2) 切除性器官導致下面出血聽起來好慘;月經雖然帶著重要的生物上意義,但大部份時候讓女性感到不方便與難為情。兩件事聽起來似乎都不是讓人太開心——生理女性笑可能是因為難以理解誰會想擁有月經?生理男性笑可能是連結到自我的閹割焦慮..
Thumbnail
2024/01/26
這一段的笑點可能是: (1) 身體任何部位流血都不可能像月經一樣啊! (2) 切除性器官導致下面出血聽起來好慘;月經雖然帶著重要的生物上意義,但大部份時候讓女性感到不方便與難為情。兩件事聽起來似乎都不是讓人太開心——生理女性笑可能是因為難以理解誰會想擁有月經?生理男性笑可能是連結到自我的閹割焦慮..
Thumbnail
2023/06/20
「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在描述性騷擾行為上,雖生動卻相當不正確。 這句話沒有表達出來的前提是:當Y基於某原因而對X做出了「未先明確徵得X同意(consent)的行為」,這行為對X而言「越過某條身體界線或心理界限」(以下統稱「界線」),而X於「消化/處理」(process)此疑似性騷擾的行為時...
Thumbnail
2023/06/20
「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在描述性騷擾行為上,雖生動卻相當不正確。 這句話沒有表達出來的前提是:當Y基於某原因而對X做出了「未先明確徵得X同意(consent)的行為」,這行為對X而言「越過某條身體界線或心理界限」(以下統稱「界線」),而X於「消化/處理」(process)此疑似性騷擾的行為時...
Thumbnail
2023/06/04
要說「性騷擾零容忍」很容易,要訂立一個性騷擾事件處理流程也不困難(通常名稱會長成「性別平等...」),真正的問題在於——發生疑似性騷擾時,主管、人資、幹部能否不受到「#完美被害人迷思」(myth of an ideal victim)影響, (1) 立刻確實地介入保護疑似受害者,(2) 並啟動調查。
Thumbnail
2023/06/04
要說「性騷擾零容忍」很容易,要訂立一個性騷擾事件處理流程也不困難(通常名稱會長成「性別平等...」),真正的問題在於——發生疑似性騷擾時,主管、人資、幹部能否不受到「#完美被害人迷思」(myth of an ideal victim)影響, (1) 立刻確實地介入保護疑似受害者,(2) 並啟動調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這篇很大的重點,是先給自己的目標精神喊話一下,然後將一些存放的心緒梳理懸掛出來,讓自己立個小小里程碑,便能心滿意足地朝2022全力衝刺。 不過內容有點多,為了年節讓大家眼睛不要太累,先列出大綱,接下來請點圖片看不同的段落嘿! #延續至2022而值得期待的事物 #欲撰文探討但一直沒辦法完成的遺珠之憾
Thumbnail
這篇很大的重點,是先給自己的目標精神喊話一下,然後將一些存放的心緒梳理懸掛出來,讓自己立個小小里程碑,便能心滿意足地朝2022全力衝刺。 不過內容有點多,為了年節讓大家眼睛不要太累,先列出大綱,接下來請點圖片看不同的段落嘿! #延續至2022而值得期待的事物 #欲撰文探討但一直沒辦法完成的遺珠之憾
Thumbnail
身為幼稚園時期拉子意識就被打開的七年級生,成長過程意外是幸運的,從小到大並沒有遇過甚麼霸凌事件(或許可能太過順利了連進兩次愛情的墳墓爬起來深刻體會異性戀婚姻的辛苦),年紀小小就會到處挖書跟探討性別意識上,碰碰撞撞摸索很多年。
Thumbnail
身為幼稚園時期拉子意識就被打開的七年級生,成長過程意外是幸運的,從小到大並沒有遇過甚麼霸凌事件(或許可能太過順利了連進兩次愛情的墳墓爬起來深刻體會異性戀婚姻的辛苦),年紀小小就會到處挖書跟探討性別意識上,碰碰撞撞摸索很多年。
Thumbnail
這個工作很酷吧!!經過美國性學家學院認證的「性教育師」、「性學家」,工作內容主要是性教育跟性諮詢。 性教育是依照不同年齡的人在人生不同階段時,因應生理跟心理狀態與生活環境,提供正確的資訊跟健康的態度去面對跟「性」有關的決定。性教育絕對不是只有討論性行為,我們的行為可是取決對於「自己」的想法、與某人「
Thumbnail
這個工作很酷吧!!經過美國性學家學院認證的「性教育師」、「性學家」,工作內容主要是性教育跟性諮詢。 性教育是依照不同年齡的人在人生不同階段時,因應生理跟心理狀態與生活環境,提供正確的資訊跟健康的態度去面對跟「性」有關的決定。性教育絕對不是只有討論性行為,我們的行為可是取決對於「自己」的想法、與某人「
Thumbnail
這篇要來談談如何實踐性解放: 破解性的架構,與明確化性污名的存在。 性是什麼?為何性如此重要? 讓我們談談繁衍,也談談性的社交意義吧。
Thumbnail
這篇要來談談如何實踐性解放: 破解性的架構,與明確化性污名的存在。 性是什麼?為何性如此重要? 讓我們談談繁衍,也談談性的社交意義吧。
Thumbnail
在不同時期,參與社運的感受有沒有不一樣? 有的,當然有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 在出社會之後 在出社會一段時間之後…
Thumbnail
在不同時期,參與社運的感受有沒有不一樣? 有的,當然有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 在出社會之後 在出社會一段時間之後…
Thumbnail
課程心得 第一天上課時 彷彿在我的心裡擲入了一顆炸彈 震憾! 帶著口罩的美女老師問大家 可以不可以分享自己第一次的性經驗 我在心中 認真地 回想 組織…… 不如就 包成這樣 裝成那樣 這裡別說 那裡跳過 改變對方的身份 謊稱一下我彼時的年齡 刪去不堪的「動作」喬裝一下自己當下的感覺 …… 美女老師
Thumbnail
課程心得 第一天上課時 彷彿在我的心裡擲入了一顆炸彈 震憾! 帶著口罩的美女老師問大家 可以不可以分享自己第一次的性經驗 我在心中 認真地 回想 組織…… 不如就 包成這樣 裝成那樣 這裡別說 那裡跳過 改變對方的身份 謊稱一下我彼時的年齡 刪去不堪的「動作」喬裝一下自己當下的感覺 …… 美女老師
Thumbnail
  每年準備□□醫院的內科醫師講習課程,如果不在用途及內容上費心,兩小時的上課內容,準備起來不困難。如果將目標設定在專業分享,以及難得進入研究場域蒐集醫護的第一手經驗上,從題目到研討問題則都需要花很大的時間設計思考。 溝通要進入醫療場域 這次我回鍋了一個多年前在另一個場合分享的題目「醫病關係的新里程
Thumbnail
  每年準備□□醫院的內科醫師講習課程,如果不在用途及內容上費心,兩小時的上課內容,準備起來不困難。如果將目標設定在專業分享,以及難得進入研究場域蒐集醫護的第一手經驗上,從題目到研討問題則都需要花很大的時間設計思考。 溝通要進入醫療場域 這次我回鍋了一個多年前在另一個場合分享的題目「醫病關係的新里程
Thumbnail
2016年年中,我寫下《「性」其實不只是「生殖器」而已,它牽涉到非常多的「___」》發表在自己的臉書帳號。獲得了驚人的迴響,許多甚少聯絡的臉友甚至留言分享自己的經驗,更有好幾位傳私訊詢問令他們「害羞」的問題。 那時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暢談性事和對於性的觀點,對大部分人來說仍需極大的勇氣。
Thumbnail
2016年年中,我寫下《「性」其實不只是「生殖器」而已,它牽涉到非常多的「___」》發表在自己的臉書帳號。獲得了驚人的迴響,許多甚少聯絡的臉友甚至留言分享自己的經驗,更有好幾位傳私訊詢問令他們「害羞」的問題。 那時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暢談性事和對於性的觀點,對大部分人來說仍需極大的勇氣。
Thumbnail
內容包含: 腦內圓桌會議 >性別議題初次實驗的小回顧 >性別友善空間 >關於建立論述,我思考的東西 >寫給自己的,關於激情跟憤怒
Thumbnail
內容包含: 腦內圓桌會議 >性別議題初次實驗的小回顧 >性別友善空間 >關於建立論述,我思考的東西 >寫給自己的,關於激情跟憤怒
Thumbnail
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心理是在2016年。在此之前,很少使用健保卡的我一直是模範乖寶寶,很少生病,更別談說是從來沒走進過的心理衛生科。當時用的是健保門診的家醫科心理衛生。 直到2017的一場情傷勾起心中回憶再度爆發,當時又再度陷入憂鬱傾向的我,無奈之下與資訊不齊全,只好再次前往相同地點報到,但是這次的醫
Thumbnail
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心理是在2016年。在此之前,很少使用健保卡的我一直是模範乖寶寶,很少生病,更別談說是從來沒走進過的心理衛生科。當時用的是健保門診的家醫科心理衛生。 直到2017的一場情傷勾起心中回憶再度爆發,當時又再度陷入憂鬱傾向的我,無奈之下與資訊不齊全,只好再次前往相同地點報到,但是這次的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