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題內容預告:性學 x 醫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性由心生】
2016年年中,我寫下《「性」其實不只是「生殖器」而已,它牽涉到非常多的「___」》發表在自己的臉書帳號。獲得了驚人的迴響,許多甚少聯絡的臉友甚至留言分享自己的經驗,更有好幾位傳私訊詢問令他們「害羞」的問題。
那時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暢談性事和對於性的觀點,對大部分人來說仍需極大的勇氣。自己則或許能擔任某種橋樑,協助人回到對己身情感、性事的自我對話,或是從多一點(自然或社會)科學、少一點恐懼的視角,重新欣賞自己。可惜當時的發想出於種種因素而中斷...
(終極目標是性別族群間的性與情感關係和解,進而降低性暴力機率,但論述要轉很多圈,這裡先不詳聊。)
【終於比較接地氣了?】
2019年年初,就讀政大法科所碩一的我,應徵進醫改會擔任研究助理。「助理」當然含括眾多瑣碎的庶務工作,但前輩們從不吝惜給我「研究」的訓練機會。而醫改會著名的「醫療爭議諮詢」服務(線上及電話上,無面對面),則讓我能從(主要為)病方的描述中,拼湊出醫療現場可能的樣貌(但醫改會也理解病方觀點可能會與醫方很不一樣),理解現行醫療制度應能更好的面向,並藉醫改會彙整的資訊來嘗試協助民眾。
醫改會在性質上,與我過去待過的NGO有一點非常不一樣——它更「接地氣」。過去工作的組織主要專注環境、人權、性別、民主的國際在地化,這些議題不是不重要,只是對許多只想把生活過得安穩的民眾來說,很遙遠。
然「醫療」就不一樣了,每個人一輩子至少都看過一次醫生、服用過藥局買的藥品、進過一次醫院或診所,加上台灣的健保制度讓民眾生病就醫的比例相對高於他國。因此,醫療現場的情緒、醫療政策的動靜,更容易讓民眾感受到差異,也更容易因資訊的不對等或期待的落差,而產生困擾、疑慮,甚至糾紛。
我觀察到的是,醫改會通常從結構性問題著手,倡議並不特別針對醫療體系中的哪個群體;且做足功課,不願隨便出招。但畢竟任何倡議導致的政策調整,都可能造成利害關係者的相對剝奪感,或者政策執行過程中,再次因醫療組織長期的內部問題,間接壓迫了醫療工作者。醫改會遂逐漸被污名化成「仇醫團體」。
雖然是兼職的,但作為一名員工,我隨著醫改會同仁們一起接下民眾求助的電話,一起檢視醫療政策執行的狀況。最重要的發現是,即使醫療相關法規已經往愈來愈友善病患或盡可能平衡各方權益的方向發展,許多民眾或醫療工作者仍不清楚自己可以如何善用政府資源(如向健保局衛生局申訴或申請調處)來確認自己的權利範圍,進而爭取權益。
【充滿滄桑感的三個體悟】
2019年秋季,我的指導教授於大學部開設「性別思維與當代批判」課程,自己獲任用為助教。很喜歡老師積極鼓勵學生表達、請助教一起設計流程讓學生之間盡量充分對話並請我和另一位助教在學期的最後一週向大學部同學分享自己的心得。
我記得對他們說,大學時被同事問過為什麼不除手毛、為什麼不化妝而心中OS:「甘你屁事!」的故事;參與公眾事務的過程中遇到極富攻擊性的酸民時,如何用「反駁金字塔」(hierarchy of disagreement)作為回擊或忽略的參考指引;自己如何從這門課不斷反省「二元對立」與自己的關係。
最後並與這些表現出色的大學生們分享,近幾年自己最大的體悟有三:(1) 不同人的生命經驗,有不同的侷限;(2) 詞不達意,比我們以為的更常發生。當我們能以一個更大的格局來理解前述兩點,許多人乍似不合理的思維及行為,便不再那麼令人意外了。
第 (3) 個體悟便是:慈悲。有時候,即使很清楚問題不在我們,選擇「慈悲」不僅能減少不必要的衝突,更能讓我們找到內心的平靜。(當然慈悲還是與「鄉愿」有別,這邊暫不贅述了!)
【先說了然後想辦法練起來】
時間拉回到2020年,過去這段時日的經歷、內心不斷的對話以及對於接下來職涯的思考,都讓我決定,從現在開始,再次書寫與發布,主題將聚焦於:Sexuality & Sexology(性的整體概念、社會的性、性別、性的自然科學,這兩個詞目前華人世界還沒有很一致的翻譯)以及 Medical Dispute(醫療爭議)。
一方面藉書寫持續梳理、辯證,歡迎不同的觀點「以文會友」;另一方面則希望能創建出一個安全而溫暖的空間,讓同樣關心類似議題或為此所擾的朋友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這樣的過程期待是互相信任、共同成長的,發展方向暫不設限,可能什麼都會嘗試一點。或許當社群逐漸成形,會在天時地利人和時,成為彼此的隊友、一同革新!
【用以承載這些內容的平台】
王彥涵 / Sexuality & sexology / Medical dispute:FB粉專,留有2018選舉時的內容,剛轉型準備寫前述形態的文章(但不排除偶爾寫點別的)。即時短文,完整長文都發。
方格子(@JWYH):較有架構中文文章的彙整地,Sexuality & Sexology 和 Medical Dispute主題會是大宗,不過可能也各種議題想寫就寫。目前內容極少。
Wix.com(E.r.o.s.):尚未上線的網站,中文內容會同步至此,計畫與其他致力於Sexuality & Sexology 的朋友共同創作,會有英文內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剛好與朋友討論「口交」這件事,她說她不是很習慣,也談不上喜不喜歡,不過她想知道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協助她技巧更好一點。我回答她的第一句話是:「心理建設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性」其實不只是「生殖器」而已,它牽涉到非常多的「認知」。
最近剛好與朋友討論「口交」這件事,她說她不是很習慣,也談不上喜不喜歡,不過她想知道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協助她技巧更好一點。我回答她的第一句話是:「心理建設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性」其實不只是「生殖器」而已,它牽涉到非常多的「認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能夠坦然談論性嗎? 從小到大,談論性的機會寥寥可數,難以隨意和身邊人提起,擔心自己的性不被他人所接受,想了解也不知如何開口,不確定談論到什麼地步會被接受,好像任何事只要和性有關就變了質。
Thumbnail
針對人工生殖法以及其中的代孕生殖,本系系學會過去一學年共進行了四次讀書會,從法學、倫理學、社會學、哲學與醫學等面向探討及反思該議題。與此同時,歷經數次修法公聽會與公民論壇,我國衛服部於2024年5月公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Thumbnail
台灣有人佇捒這个政策:毋免手術就會使換證,其中代表的一个社團是「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In認為,身軀頂懸的器官攏是家己的器官,伊家己無無愛,毋願為了改變證件頂面的性別共遐仔器官割挕捒。猶有一寡仔人,in有當時仔認為家己是查埔,有當時仔感覺家己是查某,無一定,就是「非二元性別」,無法度選一種性
Thumbnail
唯我們對生活詳察,連結自身經驗、感受,也許才真有機會讓性別平等不只是華而不實的口號。
  在「電車問題」被流行文化式地廣泛流傳之前,台灣大眾的一般性知識裡面,最像是道德哲學討論的,是與極度具象與就事論事的電車問題恰好相反的,接近於純思辨問題的「性善論或性惡論」爭議。不幸的是,這個議題能為思考與行動者帶來的實踐意義看起來相當有限。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取自2019性別學導論課堂的讀書筆記,整理“Doing gender”(1987)這篇文章。該堂課討論兩種性別差異的論述:生物本質論v.s.社會建構論。「做性別」這個概念常常會在性別研究中談及,這就是採取建構論的視角去質疑和反駁:社會長期將性別之間的差異本質化(或用生物科學來解釋男人生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能夠坦然談論性嗎? 從小到大,談論性的機會寥寥可數,難以隨意和身邊人提起,擔心自己的性不被他人所接受,想了解也不知如何開口,不確定談論到什麼地步會被接受,好像任何事只要和性有關就變了質。
Thumbnail
針對人工生殖法以及其中的代孕生殖,本系系學會過去一學年共進行了四次讀書會,從法學、倫理學、社會學、哲學與醫學等面向探討及反思該議題。與此同時,歷經數次修法公聽會與公民論壇,我國衛服部於2024年5月公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Thumbnail
台灣有人佇捒這个政策:毋免手術就會使換證,其中代表的一个社團是「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In認為,身軀頂懸的器官攏是家己的器官,伊家己無無愛,毋願為了改變證件頂面的性別共遐仔器官割挕捒。猶有一寡仔人,in有當時仔認為家己是查埔,有當時仔感覺家己是查某,無一定,就是「非二元性別」,無法度選一種性
Thumbnail
唯我們對生活詳察,連結自身經驗、感受,也許才真有機會讓性別平等不只是華而不實的口號。
  在「電車問題」被流行文化式地廣泛流傳之前,台灣大眾的一般性知識裡面,最像是道德哲學討論的,是與極度具象與就事論事的電車問題恰好相反的,接近於純思辨問題的「性善論或性惡論」爭議。不幸的是,這個議題能為思考與行動者帶來的實踐意義看起來相當有限。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取自2019性別學導論課堂的讀書筆記,整理“Doing gender”(1987)這篇文章。該堂課討論兩種性別差異的論述:生物本質論v.s.社會建構論。「做性別」這個概念常常會在性別研究中談及,這就是採取建構論的視角去質疑和反駁:社會長期將性別之間的差異本質化(或用生物科學來解釋男人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