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CD:《齊唱》系列1《齊唱新歌(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不附,文也不附,說好的《聽\\說CD》呢?怎麼變成了「聽\\說Cassette」?
《齊唱新歌》那些年月日,Sony已經在開發Discman,只是擁有CD未成氣候,Cassette Tape 始終是「窮苦青年」的經濟之選。當然CD可遇亦可求,那時跑到旺角的商場,內有CD店「出租」CD,就像日後盛極一時的VHS錄影帶及DVD租賃店。
《齊唱新歌》成員甚多,筆者由《齊唱(1)》庫藏至《齊唱(6)》,為何獨選《齊唱(4)》作領頭?只因為《齊唱(4)》Track 1喚作「風雨念香港」。
其實《齊唱(4)》值得留意的作品不少,會在系列中陸續提名。
《齊唱新歌》之興起,與突破機構那種走入人群的信念,同出一轍。基督教歌曲從此不再自我感覺良好,觸及教堂內外的社會張力,並且竭力用「自己的聲音」譜出來、填出來、唱出來,不再單單倚靠傳統聖樂或西教士傳入的豐富典藏。雖然與達明一派「明刀明槍」的月旦時事政治,還差天共地,但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之際,奏出「風雨念香港」,總算對歷史有一點兒交代。
曲:曾路得
詞:翁慧韻
  1. 在這裡天天享繁榮,試問從前誰會預測;
    靜悄悄三兩破漁船,勤勞做工不計雨或晴。
    經過夏秋冬,風季縱無情,轉眼叢林油然茂生;
    在這裡感歎天錯愛,原來根已種植土裡。
  2. 讓這裡開拓新面貌,不怕徬徨輿論入侵;
    盡你我憂國愛民情,尋求樹起香港新里程。
    努力共抵擋風雨再來臨,不怕雷鳴搖撼四方;
    願到處擁戴真與美:祈求天國遍植心裡。
  3. 願這裡千百信徒們,抵抗洪流勤讀聖經;
    遇試探克勝到黎明,祈求上主看顧賜太平。
    協力做見證,矢志不離群,守信虔誠行道熱心;
    願世界喜見光照遍,齊來宣講盼望安慰。
副歌:憑信與愛捨己為人群,能戰勝懼怕困惑;
齊獻上信心、忠心、熱誠,明日燦爛共同創。
回望那些年的《齊唱》,憶起昔日香港的簡單美麗,對照今日極度噁心的衣冠楚楚。重新細味歌詞,一字一詞意涵原來已經改頭換面,甚至大變。
簡單一句:「盡你我憂國愛民情」,何謂愛國?如何憂民?對照當日context,論述可以千差萬別,豐富多元。不同信念互相激蕩,良知理性先於國族,那容一言九鼎,定於一尊?時至今日,「憂國愛民」喪失主體,信念良知竟然要讓步服膺於黨國意志!何等淪落卑賤!
至於《齊唱》,繼續推出,至1997年《齊唱(12)》(1),然後,吉中鳴博士帶領大家繼續敬拜讚美。筆者其實喜歡吉中鳴的敬拜讚美作品,例如膾炙人口的《祢是彌賽亞》、《天地讚美》等,只是我仍然懷念「風雨念香港」,那勉力道成肉身的精神,縱使內容青澀刻意

搜尋資料期間,無意中在YouTube上發現一個「關正傑」版本「風雨念香港」!
當然不是甚麼官方版本。看解說,似乎是多年前一個電視台綜合性節目中,歌手們互唱別人的歌,關正傑巧合選唱而已,現場版本亦明顯只唱首兩節,沒有第三節極為「基督教」的內容。
其實當年有好幾首較易「入屋」的《齊唱》,曾經打入流行文化圈子,「關正傑」版本只是一例。日後的顯赫例子當然有同屬ACM(香港基督徒音樂協會)的「無言者」(1986年),但鮮為人知的是,DJ鄭旦瑞曾經在他的深夜節目中,播放「天糧」,而「天糧」是早期的《齊唱(2)》作品。
這是筆者的私人記憶,抱歉,無從實證。
那是一個基督徒努力作光作鹽的時代。「可惜」,接下來,有些肢體專注成為「得了位份」的以斯帖;或者「為王斟酒」的尼希米;「幸好」,也有關注抗衡文化、與庶民同呼吸的。
筆者想起某些以斯帖與尼希米,總是禁不住搖頭嘆息。
下一回,更圖文不附,聽\\說《曾路得+四月之聲》
(……待續)
註:
(1) ACM官方網頁只羅列至《齊唱(12)》,未有提及後來的《齊唱(13)》及《齊唱(14)》,參〈《齊唱新歌》推出第14集 感恩分享會介紹唱片特色〉 (時代論壇,10/5/2006)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34905&Pid=5&Version=0&Cid=220&Charset=big5_hksc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間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全國因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瘋狂亢奮之際,誰會冷靜下來,聆聽歷史學者提出的異見及規勸?
國內有些文人,不問歷史真相,只求向當今聖主表忠,見「逆賊」之名就美化之,結果就鬧出一堆笑話,貽羞至今。
以為擁有AI就一勞永逸,萬事大吉,令遏止假消息效率更高,恐怕過份樂觀。
任何組織要維持健康正常,免不了進行檢討、審核,甚至因應檢討結果進行改組重組。聞重組即斷然拒絕,等於拒絕成為一個正常組織,作個比方,是癌腫病變的先兆。
這輯雙CD搜羅的特撮歌曲,可視為特撮音樂愛好者的「基本盤」。
自我審查至如斯地步,不如放棄參與辯論比賽,改為舉辦愛國詩詞背誦比賽,省卻思辯之勞累。
全國因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瘋狂亢奮之際,誰會冷靜下來,聆聽歷史學者提出的異見及規勸?
國內有些文人,不問歷史真相,只求向當今聖主表忠,見「逆賊」之名就美化之,結果就鬧出一堆笑話,貽羞至今。
以為擁有AI就一勞永逸,萬事大吉,令遏止假消息效率更高,恐怕過份樂觀。
任何組織要維持健康正常,免不了進行檢討、審核,甚至因應檢討結果進行改組重組。聞重組即斷然拒絕,等於拒絕成為一個正常組織,作個比方,是癌腫病變的先兆。
這輯雙CD搜羅的特撮歌曲,可視為特撮音樂愛好者的「基本盤」。
自我審查至如斯地步,不如放棄參與辯論比賽,改為舉辦愛國詩詞背誦比賽,省卻思辯之勞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Thumbnail
2024年5月蔡茗淇與許峻榮合唱錄製〔感謝的情歌〕,是首輕快旋律的鄉村歌曲,由朱立勛作詞作曲,敘述一對愛侶談著甜蜜的戀情,珍惜老天安排的緣分,誓言牽手走向未來,相互感謝彼此愛意的情歌。
郭忠祐 -從今以後 聽 聽鐘聲 聽 聽鐘聲 兩人對看 你沓沓行倚 兩人對看 你慢慢靠近 夢 毋是眠夢 夢 不是作夢 過了今日是相黏的名 過了今天是相黏的名字 命 敢是運命 命 是否命運 轉踅的人愈踅愈密 轉身的人愈轉愈近 我就是 你的靠岸 我就是 你的靠岸 從今以後
處處爭先,危險危險。 步步為營,穩健穩健。 尾尾爭後,可憐可憐。 日日向前,光明光明。 如果說爭先可怕,爭後也是可怕的。爭先的可能就是在演化愛這一課題上,出家人慈悲為懷,為什麼不可以演化夢想的慈悲?不是夜店的狂野音樂,是慈悲的音樂。阿彌陀佛也有他慈悲的音樂,所以作曲寫詞,也是一種現時報的共生
Thumbnail
陳志遠(1950年2月16日-2011年3月16日),曾經製作過蘇芮、黃鶯鶯、王傑、張雨生、張惠妹等人的專輯,也創作出無數暢銷的國語金曲,生平編曲及作曲的歌曲共超過兩千首,作品橫跨1970-2000年代,國語流行樂壇封號為編曲大師、音樂教父。
工作會議上,大家討論到各個時代的代表歌曲 每首歌都是每個人獨特的記憶 若是要說共同的歌,也只有「對!這首我知道!」這樣的反應 想起當時正在準備研究所考試的朋友 每天一早起來,放的是任賢齊的「再出發」 太激勵人心了! 但聽久了就顯得疲乏 我自己比較喜歡任賢齊的「永不退縮」 不止曲調活潑
Thumbnail
新造的人 昨天看完鄭中基的演唱會,他說他上次來台灣已經是七年前。 很不一樣了,心態的開闊讓他已經不太唱那些哀痛的情歌。 所以用最簡單的樂器都重新詮釋了一遍。 希望接下來大家喜歡他是因為能帶給大家正向的力量,也希望自己的演唱會能是每個人生活喜悅的小碎片。 陪伴度過每個困苦艱難的時刻。
Thumbnail
「你都不唱一首給我們聽?《孤勇者》你沒有聽過嗎?陳奕迅的呢,台灣連小學生都會唱呢。」蛤,真的沒聽過。等,慢着,這歌詞和旋律有點熟,搞不好聽過,可是陳奕訊的聲音我不可能認不出來啊! 過年期間如常跟着企業旅行團拍照,過去的行程混雜會議商務,今趟春節純旅行團還是第一次。在台灣,本島旅行稱為國旅,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她以前在香港是如何接觸到流行音樂。那時還未有互聯網,廣東歌剛開始發展,電台還是播放不少英文歌曲,作者就介紹了兩位啟蒙她聽英文流行曲和爵士音樂的電台DJ,及後幫助她認識廣東歌的方法,也分享了現在音樂串流平台已經取代了電台,成為她聽音樂的主要渠道。這篇文章就像描畫了聽音樂在昔日香港至今的轉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Thumbnail
2024年5月蔡茗淇與許峻榮合唱錄製〔感謝的情歌〕,是首輕快旋律的鄉村歌曲,由朱立勛作詞作曲,敘述一對愛侶談著甜蜜的戀情,珍惜老天安排的緣分,誓言牽手走向未來,相互感謝彼此愛意的情歌。
郭忠祐 -從今以後 聽 聽鐘聲 聽 聽鐘聲 兩人對看 你沓沓行倚 兩人對看 你慢慢靠近 夢 毋是眠夢 夢 不是作夢 過了今日是相黏的名 過了今天是相黏的名字 命 敢是運命 命 是否命運 轉踅的人愈踅愈密 轉身的人愈轉愈近 我就是 你的靠岸 我就是 你的靠岸 從今以後
處處爭先,危險危險。 步步為營,穩健穩健。 尾尾爭後,可憐可憐。 日日向前,光明光明。 如果說爭先可怕,爭後也是可怕的。爭先的可能就是在演化愛這一課題上,出家人慈悲為懷,為什麼不可以演化夢想的慈悲?不是夜店的狂野音樂,是慈悲的音樂。阿彌陀佛也有他慈悲的音樂,所以作曲寫詞,也是一種現時報的共生
Thumbnail
陳志遠(1950年2月16日-2011年3月16日),曾經製作過蘇芮、黃鶯鶯、王傑、張雨生、張惠妹等人的專輯,也創作出無數暢銷的國語金曲,生平編曲及作曲的歌曲共超過兩千首,作品橫跨1970-2000年代,國語流行樂壇封號為編曲大師、音樂教父。
工作會議上,大家討論到各個時代的代表歌曲 每首歌都是每個人獨特的記憶 若是要說共同的歌,也只有「對!這首我知道!」這樣的反應 想起當時正在準備研究所考試的朋友 每天一早起來,放的是任賢齊的「再出發」 太激勵人心了! 但聽久了就顯得疲乏 我自己比較喜歡任賢齊的「永不退縮」 不止曲調活潑
Thumbnail
新造的人 昨天看完鄭中基的演唱會,他說他上次來台灣已經是七年前。 很不一樣了,心態的開闊讓他已經不太唱那些哀痛的情歌。 所以用最簡單的樂器都重新詮釋了一遍。 希望接下來大家喜歡他是因為能帶給大家正向的力量,也希望自己的演唱會能是每個人生活喜悅的小碎片。 陪伴度過每個困苦艱難的時刻。
Thumbnail
「你都不唱一首給我們聽?《孤勇者》你沒有聽過嗎?陳奕迅的呢,台灣連小學生都會唱呢。」蛤,真的沒聽過。等,慢着,這歌詞和旋律有點熟,搞不好聽過,可是陳奕訊的聲音我不可能認不出來啊! 過年期間如常跟着企業旅行團拍照,過去的行程混雜會議商務,今趟春節純旅行團還是第一次。在台灣,本島旅行稱為國旅,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她以前在香港是如何接觸到流行音樂。那時還未有互聯網,廣東歌剛開始發展,電台還是播放不少英文歌曲,作者就介紹了兩位啟蒙她聽英文流行曲和爵士音樂的電台DJ,及後幫助她認識廣東歌的方法,也分享了現在音樂串流平台已經取代了電台,成為她聽音樂的主要渠道。這篇文章就像描畫了聽音樂在昔日香港至今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