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科與副科之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藝術「無用」嗎?
肯·羅賓森爵士在《讓創意自由》中,便曾分析過教育界普遍「重學術,輕藝術」的現象。制式教育所著重提升的,一向是偏重智力發展的「讀、寫、算」能力。語文、數學、自然科學等學科優先,接著是史地社會學科,最後幾乎不被考慮的是藝術、音樂、戲劇之類,屬於「無用」的類別。
羅賓森用了好強烈的字眼:藝術屬於「無用」科目!*
到底,這「有用」與「無用」,究竟是如何區別出來的?背後依據的價值觀是什麼?
人們總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程度」等同一個人的「學術程度」,學術工作往往致力於文字與數字的推論,例如文意的閱讀理解,或是理科的邏輯分析,因此最被教育政策所重視,吸引政府部門投入大部分的經費資源,多傾向學科能力的提升。
這種對學術取向的重視,之所以主導著制式公眾教育,主要是因為從大學以下的考招制度均偏重於此。大學自然是以學術能力來篩選錄取具有學術研究基礎水平的中學生,據此反映在所有升學導向的教育現場,在有限時間分配的權衡考量下,當然只能重視被列為考試鑑別項目的考科,非考科相對被犧牲,即使現在教育政策總強調多元入學、適性取才,考試科目依舊綁縛著大多數的教學取向。
現在,我們當然知道,只有學科能力絕對不足以應對遽變未知的未來世界。2006年羅賓森爵士便在TED Talks 發表一場至今仍高居TED史上點閱率最高的十八分鐘短講:「 Do school kill creativity?」*,他大聲疾呼著教育是如何扼殺人們的創意,批判學科導向的制式教育如何造成整體社會在「學用之間」的巨幅落差,以及人們與生俱來在學術能力之外的創意潛能,是怎麼被低估甚至是被摧毀,而這些狀況在2020年的現此時,並沒有改變太多。學生在校園的學習,仍把大部分時間耗用在填塞學科知識,鎮日伏首於無止盡地寫考卷的慘白生活。在那個被大考、小考所切分的學習節奏裡,藝能科注定只能成為「可有可無」的點綴,屬於羅賓森所謂的「自我表達、娛樂、休閒之類的選修課程罷了」(《讓創意自由》,頁92)。
因為大多數人成長時期在藝術課的狹隘與刻板印象,整體社會、政策、家長、校園環境,對藝術課抱持這種可有可無的態度,淪為所謂的「副科」,只是對學生繁重課業壓力下的調劑與抒發,這點甚至連許多藝術老師自己也抱持類似的觀點,反映在課堂的參與學生身上,他們對這門課的投入程度,顯然比起其他需要被考試檢核的「主科」,表現更為輕忽不在意,學習動機普遍不彰,應付了事心態實為常見。而反映在藝術老師自己對這門課的價值感低落,缺乏自信心與使命感,進行課程準備不免怠惰草率。當師生對同處一間課室都顯得興趣缺缺、意興闌珊時,這門藝術課堂還真成為可有可無的「副科」,甚至是損耗精神的「負科」。
  • 肯羅賓森,《讓創意自由》(天下遠見,2011年8月,350頁)
  • 肯羅賓森,2006年 TED Talks,「Do school kill creativity?」(學校扼殺了創意嗎?)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0會員
106內容數
盡信書不如共鳴,在字裡行間覺察自己。 一種幫助您有感閱讀且共鳴產出的高效讀書筆記法。 請至此處雲端連結下載空白表格檔案❤️:https://reurl.cc/NXld26 邀約分享聯絡信箱:jinnasun@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是美麗還是哀愁? 要說說身為藝術老師的美麗與哀愁, 且讓我從一個代課老師的提問開始。
2020的新冠肺炎,讓所有身處校園的第一線老師都極為焦慮啊! 過去自己完全不想碰數位線上教學,挺多就是拍拍示範影片,因為總覺得敝校的軟硬體都還差遠兒,沒想到,天災居然就這麼來了,情勢所逼,不得不變!
是美麗還是哀愁? 要說說身為藝術老師的美麗與哀愁, 且讓我從一個代課老師的提問開始。
2020的新冠肺炎,讓所有身處校園的第一線老師都極為焦慮啊! 過去自己完全不想碰數位線上教學,挺多就是拍拍示範影片,因為總覺得敝校的軟硬體都還差遠兒,沒想到,天災居然就這麼來了,情勢所逼,不得不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老朋友中,經營出版我最佩服的初安民兄說: 「文學從來沒有實用過,實用的都不是文學。 那是語文教育,才有實用與否的問題。 現今大學的諸多文學院,可能被招生問題嚇到,飢不擇食的企圖把文學教育攪拌成不倫不類的學科,令人擔憂,因為當達不到目的時,引發的可能是更大的災難。 百無一用是文學,文學抵達
在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學院成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存在。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等待母親的不是什麼不能讓孩子聽到的噩耗,醫生示意母親往房間裡面看。才一會兒時間,他們看到女孩從椅子上起身,開始隨著收音機裡的音樂擺動身體,自得其樂了起來。醫生對母親說「你的女兒沒有生病,她是一名舞者」。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學習不該是一場吃苦能力的比賽,當學生可以放棄自己討厭的科目,將時間完全投入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時,學習就會是邁向自己期待的未來,塑造理想自己的一件令人開心的事。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課程的評分方式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條件,課程內容、在教什麼才是,然而同學好似重視前者的比例大勝後者。
Thumbnail
學院派無法包含一切。機械再現背譜 音樂教學講求需學院派科班出身是錯的。 琴彈得最好的通常不是學院派。 繪畫畫得最好的通常並非科班。 武舞打得最棒的。跳的頂尖的亦非學院派。 學院派進修僅習的知識理論。 教他瞬間演作當下一切不再現。可能立刻陣亡。實力會證明一切。 自古醫學琴學並無學院專科皆是文武之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老朋友中,經營出版我最佩服的初安民兄說: 「文學從來沒有實用過,實用的都不是文學。 那是語文教育,才有實用與否的問題。 現今大學的諸多文學院,可能被招生問題嚇到,飢不擇食的企圖把文學教育攪拌成不倫不類的學科,令人擔憂,因為當達不到目的時,引發的可能是更大的災難。 百無一用是文學,文學抵達
在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學院成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存在。
Thumbnail
如果您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充當「職業訓練所」,那麼這篇文章不適合您,請直接離開。 . 我一直認為大學不應僅僅是「職業訓練所」,它應該是培養素養、拓展眼界、訓練思考的地方。然而,大部分家長和孩子仍然希望大學能夠提供一生職業的保障。所以,當我說我是社會學系和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更喜歡「人類學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等待母親的不是什麼不能讓孩子聽到的噩耗,醫生示意母親往房間裡面看。才一會兒時間,他們看到女孩從椅子上起身,開始隨著收音機裡的音樂擺動身體,自得其樂了起來。醫生對母親說「你的女兒沒有生病,她是一名舞者」。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談論大學選擇科系的話題,認為沒有人能夠鐵口直斷,未來什麼科系就一定最吃香,因為世界變化是非常快的,你以為現在最紅最夯的科系,可能30年後就退流行了,那該如何選擇科系呢?首先是看孩子本身的興趣,其次是通用的比專業的還有彈性,也呼籲家長與時俱進。
Thumbnail
學習不該是一場吃苦能力的比賽,當學生可以放棄自己討厭的科目,將時間完全投入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時,學習就會是邁向自己期待的未來,塑造理想自己的一件令人開心的事。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課程的評分方式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條件,課程內容、在教什麼才是,然而同學好似重視前者的比例大勝後者。
Thumbnail
學院派無法包含一切。機械再現背譜 音樂教學講求需學院派科班出身是錯的。 琴彈得最好的通常不是學院派。 繪畫畫得最好的通常並非科班。 武舞打得最棒的。跳的頂尖的亦非學院派。 學院派進修僅習的知識理論。 教他瞬間演作當下一切不再現。可能立刻陣亡。實力會證明一切。 自古醫學琴學並無學院專科皆是文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