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為什麼課程專題報告無法成為科學家的研究?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容易寫得全寫的廣寫得深。


但這也就只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不是「科學家」的等級。


科學家要做的,是專題研究。


專題研究不一樣。


專題研究的目的,是要產生新的知識。


在專題研究的論文裡面,基本上,


每一個段落描述的知識可不可信,


取決於這個段落提供支持的論據品質。


(當然,最搞笑的論文是段落描述的事情完全沒有論據,就如同許多網路上的抄書仔一樣)


論據的來源有哪些呢?


論據罪主要的來源,是自己才有的,


那些「第一手」的研究經驗。


研究經驗可以來自透過電腦程式做的實驗;


可以是來自建構理論框架,


並在框架中推導出的引理定理。


這些論據,都是原創觀點的珍貴來源,


善加儲存發展,就能真的創造知識,


成為真的科學家。


    avatar-img
    531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學術論文的導入環節對於年輕學生、長期待在學界的學生和一直在業界的學生都至關重要。 這篇文章將指導你如何設計出一個能夠打動讀者的導入環節, 提升研究的影響力。 無論你的背景如何,都能從中獲益。 ▋步驟1 - 描述研究主題的影響力 首先,介紹你的研究主題在當前社會和研究社群
    每天工作開始, 把今天要做的目標寫下來, 形成自己對一天的掌控感, 真的好處多多。 而如何規畫每天的任務呢? 只有一個方法讓我使用了10年, 就是「135工作法」。 135工作法是規畫當日要做的1件大事, 3件中事,以及5件小事。 在2024年5
    選譯筆記是每位熱愛閱讀的學習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能幫助你在浩瀚資訊中提取精華, 提升理解與分析能力, 更重要的是, 透過選譯筆記,你能以計劃性的方式累積專業知識。 ▋進階技巧1 - 精準紀錄觀點 選譯筆記不同於完整翻譯, 重點在於摘錄文章中引發你共鳴的觀點
    最近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組織免費講座的經驗。 雖然對於給演講已經很習慣, 但給演講基本上我是受邀者的身分, 不用擔心各種行政的問題, 例如找聽眾,安排會議時間等等。 自己辦講座,這些都要親力親為。 不過,由於是講自己很有興趣的主題, 組織講座的過程真的蠻多樂趣。
    日期和時間: 2024-06-02 08:50:23 地點:UCLA校園 課程名稱:聊聊目前的工作習慣與任務系統 關鍵詞 工作規劃 系統化 價值創造 知識點總結 工作習慣與規劃: 講述了如何規劃一週的工作,特別是利用禮拜天來安排一週的工作計劃,並且介紹了135任務法。 系統化與習慣
    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任務是很多人的常態。 這篇文章將告訴你如何善用拖延, 從中找到意想不到的好處。 對數學系學生和那些喜歡探究事情邊界的人尤其適用。 讓我們一起看看拖延的三個意外收穫。 ▋體悟1 - 探索事情的邊界 我經常拖到四月十五日才繳稅, UCLA的一些
    學術論文的導入環節對於年輕學生、長期待在學界的學生和一直在業界的學生都至關重要。 這篇文章將指導你如何設計出一個能夠打動讀者的導入環節, 提升研究的影響力。 無論你的背景如何,都能從中獲益。 ▋步驟1 - 描述研究主題的影響力 首先,介紹你的研究主題在當前社會和研究社群
    每天工作開始, 把今天要做的目標寫下來, 形成自己對一天的掌控感, 真的好處多多。 而如何規畫每天的任務呢? 只有一個方法讓我使用了10年, 就是「135工作法」。 135工作法是規畫當日要做的1件大事, 3件中事,以及5件小事。 在2024年5
    選譯筆記是每位熱愛閱讀的學習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能幫助你在浩瀚資訊中提取精華, 提升理解與分析能力, 更重要的是, 透過選譯筆記,你能以計劃性的方式累積專業知識。 ▋進階技巧1 - 精準紀錄觀點 選譯筆記不同於完整翻譯, 重點在於摘錄文章中引發你共鳴的觀點
    最近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組織免費講座的經驗。 雖然對於給演講已經很習慣, 但給演講基本上我是受邀者的身分, 不用擔心各種行政的問題, 例如找聽眾,安排會議時間等等。 自己辦講座,這些都要親力親為。 不過,由於是講自己很有興趣的主題, 組織講座的過程真的蠻多樂趣。
    日期和時間: 2024-06-02 08:50:23 地點:UCLA校園 課程名稱:聊聊目前的工作習慣與任務系統 關鍵詞 工作規劃 系統化 價值創造 知識點總結 工作習慣與規劃: 講述了如何規劃一週的工作,特別是利用禮拜天來安排一週的工作計劃,並且介紹了135任務法。 系統化與習慣
    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任務是很多人的常態。 這篇文章將告訴你如何善用拖延, 從中找到意想不到的好處。 對數學系學生和那些喜歡探究事情邊界的人尤其適用。 讓我們一起看看拖延的三個意外收穫。 ▋體悟1 - 探索事情的邊界 我經常拖到四月十五日才繳稅, UCLA的一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不管你念到大學或研究所,不管你是學士、碩士還是博士,在學校基本上你學不到的東西很多,例如科技業工程師做什麼,這是學校無法教你的事情,因為連教授都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天下文化曾經在2007年出版過一本書叫做台積DNA,其中有講到一些台積工程師或可以說是科技業工程師的一些術語,但~~~說真的你沒有經
    Thumbnail
    寒假期間構思 下學期 八年級獨立研究 課程, 內心就有萌芽讓學生以研討會的概念舉辦自己的專題成果展~
    Thumbnail
    這幾天看到一位講師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在學校的某場講座反應不如預期的文章,老夫有所感(我並沒有要檢討講者,我也不夠格):覺得現在無論是講座或是在課堂上,比較不建議再用以前我們求學階段那種上對下的講授關係來看待學生。下文是個人關於講座的一些想法。 每個學年度像輔導室、學務處⋯⋯等等各處室都會有上級規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在學校裡的上課時光真的很珍貴, 108課綱的課程規畫,大量刪減了學科課的節數,卻增加了探討活動(實驗)的次數。 美意是要學生透過"動手體驗"而能更切身感受欲探討的主題,而引發學習動機及求知慾! 但這就是"超級自相矛盾!!" 在考試(學測)領導教學之下, 得分CP值低的"實驗課",常被教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不管你念到大學或研究所,不管你是學士、碩士還是博士,在學校基本上你學不到的東西很多,例如科技業工程師做什麼,這是學校無法教你的事情,因為連教授都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天下文化曾經在2007年出版過一本書叫做台積DNA,其中有講到一些台積工程師或可以說是科技業工程師的一些術語,但~~~說真的你沒有經
    Thumbnail
    寒假期間構思 下學期 八年級獨立研究 課程, 內心就有萌芽讓學生以研討會的概念舉辦自己的專題成果展~
    Thumbnail
    這幾天看到一位講師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在學校的某場講座反應不如預期的文章,老夫有所感(我並沒有要檢討講者,我也不夠格):覺得現在無論是講座或是在課堂上,比較不建議再用以前我們求學階段那種上對下的講授關係來看待學生。下文是個人關於講座的一些想法。 每個學年度像輔導室、學務處⋯⋯等等各處室都會有上級規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在學校裡的上課時光真的很珍貴, 108課綱的課程規畫,大量刪減了學科課的節數,卻增加了探討活動(實驗)的次數。 美意是要學生透過"動手體驗"而能更切身感受欲探討的主題,而引發學習動機及求知慾! 但這就是"超級自相矛盾!!" 在考試(學測)領導教學之下, 得分CP值低的"實驗課",常被教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