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釀選劇|《誰是被害者》:台灣懸疑劇的技術火力展現

2015 年,由蕭力修導演、瀚草製作的《麻醉風暴》在台劇轉型低迷期橫空出世,以層層堆疊的謎團解謎、反英雄復仇與英雄冒險,以及有血有肉的角色與演出,緊密交織成邏輯情感都頗為扎實的懸疑劇。更令人讚賞的是,案件背後的動機不但有技術含量又緊扣社會脈絡,加上影像風格質地與嚴謹寫實的執行成果完全超乎當時對於台劇品質的想像,《麻醉風暴》一次將黃健瑋、吳慷仁、許瑋甯都捧上台劇一哥一姐的位置,而且討論熱度與口碑持久不墜。回過頭來看,就一部公視出品、每集預算僅有約 300 萬、沒有當時火紅卡司的迷你劇,《麻醉風暴》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一場奇蹟,也開啟了類型劇的風潮。
時隔五年,瀚草再推出了 Netflix 原創劇《誰是被害者》,這次不但製作規模與卡司全面升級,並建立了亞斯伯格症鑑識官方毅任與記者徐海茵這對探案搭檔,出自不同動機共同追查詭計獵奇的「遺願」連環殺人案,類型元素和架構極其明確,完全是正統刑偵懸疑劇的框架。雖然是改編自推理小說家天地無限的《第四名被害者》,但基本上沒有沿用原著的角色關係、詭計、動機或劇情,共同的元素僅剩下女主角是記者、跟死法詭異的連續命案。整體而言,《誰是被害者》幾乎算是原創劇集,所以這邊不討論「改編」的好壞,因為沒有必要。
而就執行成果來看,《誰是被害者》最值得稱許、也會最先抓住觀眾目光的,就是首集(pilot)明快多線的劇情結構與開展,以及整體製作水平(production value)確實捕捉到類型劇的風格節奏。就首集劇本結構來看,這無疑是至今最接近美劇的台劇劇本,有條不紊又節奏明快地把每條線跟每個角色的動機與成長弧線都勾勒了出來,每個鉤子(hook)也都設計得環環相扣,讓人渾然不覺時間之經過。在製作上,尤其攝影、剪輯、調色、美術、特效化妝等類型劇吃重的部門,都緊抓住水準以上的影像質感,甚至純就技術面來看,比起中韓的懸疑類型劇亦不遑多讓。攝影鏡頭不但有著台劇罕見的靈活調度能力,將城市街道的遠近景都捕捉得很有味道,在拍攝人物行為與互動時,更把懸疑劇應有的懸念與技巧性的留白、見與不見處理得極佳,每個畫面都帶有很強的暗示性,但該交代的細節與情感仍然非常清楚,不致於讓人覺得故弄玄虛。
隨著劇集往下,經過前兩集近乎狂飆的劇情開展速度,建立的角色關係和連續命案的謎團在第三集就直接破開,這個大膽的決定可以說是全劇的雙面刃,它避免為了阻止破梗而拖戲,卻也讓第三集之後全劇的重心不得不轉移。整部《誰是被害者》在第三集結尾、解開連環命案的關鍵梗之前,雖然仍有些細微的邏輯細節值得商榷,但基本上是非常典型認真的刑偵探案劇:兩個偵探的組合各有能力(方毅任有鑑識專業及警方內部第一手消息、徐海茵有操縱人心讓人說話的本領),各自也有夠強的動機讓他們緊追著命案不放,加上方毅任還有足夠隱瞞、阻礙警方查案的理由與能力;尤其是前兩集,完全是全劇最佳,不但劇情上的漏洞少,而且劇情訊息量夠大,在明快展開的節奏和流暢的剪接下,絕對可以讓觀眾愉快享受,看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不斷想往下看。
但在第三集破梗後,基本上全劇就轉了類型,在已經讓觀眾理解命案背後邏輯後,編劇顯然認為觀眾接下來要看的就是男女主角怎麼阻止下一個命案發生的冒險追兇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怎麼讓角色得到成長與轉變。這樣的作法並不是太罕見,懸疑與動作冒險也有機會達到相輔相成的結果。但《誰是被害者》明顯在主類型轉向冒險之後,選擇讓前兩集建立起來的刑偵嚴謹過程與推進力逐漸讓位,而或許不是每個被前兩集吸引進來的觀眾,都能同等享受這段冒險過程。
從第三集到第六集的男女主角冒險過程中,張孝全和許瑋甯這對搭檔仍各有可觀之戲,也陸續揭露他們過去的背景與人設,去解釋為什麼他們會變得積極投入這場冒險與對峙,但許多在設定上很有發揮空間的情感轉折細節,其關鍵潛力並沒有被完全發揮(比如:徐海茵與父親的關係如何影響她投入關心這些被害者?)與此同時,既然男女主角的冒險犯難更加重要,推理鑑識的成份就被稀釋了,而警察探案的線更被放得靠後,甚至主要的劇情任務看起來只剩下阻礙男女主角的功能,這點有些可惜。雖然說在懸疑類型裡,把警方智力弱化是常見的做法,但若以前兩集建立起來的標準來相較,就顯得有些落差。同時,一些案件過程的懸疑點也相對比較草率地帶過,對於較嫻熟懸疑類型的核心目標觀眾來說,可能會漸漸感到越來越被干擾。
再談三到六集的案件設計及被強調出來的「被害者」,其實每個角色都有著很出色亮眼的背景故事(back story),每個角色死亡的舖陳跟他們身邊的人怎麼面對這件事,也多少都有精彩的著墨。其間拉出的社會議題與生死議題辯證,更緊扣著死亡真相,設計上的環環相扣十分值得讚賞。但也許是礙於篇幅,後面解謎過程對於一些關鍵作案及定罪細節稍微一筆帶過,讓整件事背後必須交代的角色關係(由於犯案手法的設計需要)略顯不足──但這裡的留白,或許未來若有第二季,能有更多發揮空間。基本上在被害者和生死議題上,仍以家庭親情戲的催淚部分的發揮,讓人印象最為深刻,這也證明了瀚草試圖在類型上加入台灣情感特色的努力。
最後兩集的收線,比較回歸到情感與動機面的交代,就前面說的台灣情感特色面上應當可以讓觀眾滿意,但若就犯罪刑偵劇來說,針對最後案件細節及後續結果的釐清,稍微有點模糊。也因為情感面的強調,尤其是最後一集,已經較偏離前面建立起來的類型劇敘事風格節奏,這點是否能接受就見仁見智。
《誰是被害者》的產業開展意義非常大,既證明台灣能夠做出兼具國際類型結構與在地情感特色的類型劇,又用強大的技術實力證明我們的影像質感高標,加上非常優秀的選角卡司,與相當出色的核心設計(包括命案梗、也包括男女主角的搭檔設定等等),絕對具有讓台劇揚眉吐氣的企圖心與實力。但也如總監製曾瀚賢所言,台灣的類型仍然是在摸索起步的階段,不可能一下子就到達天花板,《誰是被害者》不僅是值得嘉許的努力,更有機會開啟台灣類型劇更多的發展可能性,相信未來必能催生更成熟更全面的作品
全文劇照提供:Netflix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