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資本世界的遊戲規則

當一切都圍繞著金錢,你的價值就是金錢
這個遊戲的籌碼是你的價值
對於資本世界的認識,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一位流亡於各國的社會學者,有著非常深刻的描繪。
以下得對於資本主義如何建構,其中如何運轉,這個世界下的人們如何被看待,將於以下文字與大家分享。
前情提要一下,大家對於馬克思的印象,可能停留於學生時期的歷史教科書,對於他的認知是一位發起共產主義的革命家,然後無意識都會鏈結到中共是共產主義,所以應該是個始作俑者的刻板想像。這樣的想法,事實上跟筆者一開始尚未接觸社會學領域時大同小異,但其實我們都誤解的馬克思,應該這麼說,現在大家接觸的共產主義,其實不全然是馬克思所提倡的世界,那個世界是被後人所扭曲後的結果。
資本世界是交易模式轉換下的產物
馬克思的眼中,資本世界出現的契機,在於平民日常交易方式的轉變。早期的社會脈絡下,是以物以物作為主要的交易模式,換言之,沒有對於貨幣的概念,純以物品交換物品作為彼此利益上的轉換。然而,在歐洲的封建時期,人們開始認為物與物之間的轉換通常有些麻煩,包含沒有明確標準、儲存不易等問題。因此,開始有了對於貨幣(Money)的發想,藉此作為衡量物品價值的依據。也開始讓人們開始儲存自己的金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資產。
而原先以商品換得金錢再以購買商品的模式,可視為「為買而賣」(Commodity-Money-Commodity),開始轉變為「為賣而買」(Money-Commodity-Money)的模式,而這正是資本主義出現的特徵。換句話說,資本家的主要目的即是賺更多的錢,而選擇不斷想盡辦法賣出更多的商品。
衡量價值的方式開始出現轉變
而馬克思在這樣的脈絡下,將價值分為三種類型:1.使用價值(use value)2.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3.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
  1. 使用價值:即是客觀條件下,對於物品的可用性或是有用性。
  2. 交換價值:價格(price)的概念,主導著不同物品之間的等價關係。
  3. 剩餘價值: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落差,為一種剝削樣態。
也正是這三者的關係,作為整體資本遊戲的規則,讓資本家成為永遠的贏家。
我們可以試著想像一下,你現在所做的工作,為何是值得那些的薪資報酬?而這又是誰決定的?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即是你的使用價值為何是那樣的交換價值,如果之間產生落差,你的剩餘價值有多少是被資本家所剝削?
根據關鍵評論的報導,從2001年至2016年,整體產業的單位利潤增加69%,薪資僅成長16%。其實從數據上來看,普遍的勞工都是受到剝削的,而正在閱讀的你,極有可能正是其中的一個。
而不僅僅是這樣,讓人們在金錢上受到剝削,更令人難過的是,我們自身與勞動之間關係的疏離,正是一種異化(alienation),讓我們試著以更具體的方式呈現。
(這邊提到的異化概念,在消費上也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歡迎看另一篇文章,消費作為一種文化)
在摩登時代(Modern Times)電影裡,卓別林扮演著一個工人角色,他在工廠裡負責鎖螺絲的環節,平常就是鎖螺絲作為主要工作,但下班後手卻依然處於工作的動作,無法自拔。
以下是電影片段。
大家可以試著去思考,這樣的異化,是否正是實際的日常生活中實踐著。
或許大家平常所談到,所謂的職業病,在某種層面來說,也是一種人跟自身勞動關係的疏離所導致的現象。
此外,人們為什麼在這樣的等價關係或是交換關係的資本世界下,是以怎麼樣的形式存在?或許我們在把勞動力作為一種產品販售時,就根本上讓人們被剝削成為一種必然。因為在這個市場機制下,削價競爭即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生存方式。
而這個資本遊戲的原則
即是你要如何讓自己的價值,轉換為金錢最大化。
下一則,我們將談到關於馬克思從階級的方向,如何評斷或者是提出另外的世界來解構這個資本主義的世界。歡迎大家持續追蹤。

  • 參考書籍:石計生,社會學理論,三民書局,200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