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那些年】記者都抄新聞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日聽了一場線上行銷課程,講師介紹社群媒體的經營,並以臉書社團「爆料公社」為例,說明為什麼記者只要上網把大眾爆料內容整理改寫就好,都不必跑新聞了;因為爆料公社的社員有兩百多萬,消息來源非常豐富云云。
雖然本人已經離開媒體業多年,但聽到這樣的話還是難免覺得不平,想跳出來說說幾句話。
我知道現在社會對記者的印象很差,覺得記者動輒抄PTT不然就是爆料公社什麼的,這樣的新聞一出來就是一面倒的「記者真輕鬆」、「抄新聞就飽了」之類的留言。其實我也不大喜歡這樣的新聞,不過我猜,一是這些新聞點閱應該不低;二是媒體大環境使然──電視新聞一天二十四小時輪播,記者每天有沉重的截稿壓力,除了跑新聞跑得死去活來之外,還得想辦法東拼西湊。
順帶一提,我非常討厭的電視新聞類型,其中一項就是拿網路的高人氣影片來加上OS就剪成一則新聞;另外一種就是大家也很討厭的行車紀錄器新聞,以及誰誰誰當街爭執、車禍等等之類的,十分沒營養。
回到正題,人總會放大所看到的局部事實,以為這就是整件事的全貌。其實除了這些沒營養的新聞之外,每天許多社會議題、文教議題、政治和政策新聞、財經新聞、深度報導、分析評論等等,難道數量有比較少嗎?網民們在批評記者抄新聞的同時,曾想過這許許多多的新聞,是怎麼來的嗎?
做過報社記者的我,必須強調的一點是:
記者絕對不是抄新聞這麼簡單!
跑新聞根本就是斑斑血淚堆疊而成的啊!
身為記者,每天睜開眼來就是壓力的開始。當天事多會很崩潰,一天內不斷有突發狀況衝現場+寫五六篇以上的稿+發即時新聞+拍攝和剪接影音新聞,這種情況是常有的事;然而沒事也很崩潰,因為下午會交不出稿子來,不可能有開天窗這種事,上班日就是必須生出新聞來。
跑警政新聞更是容易讓精神耗弱。每天都必須去警局問候一下,關心有沒有特殊案件。有些記者還會弄一支無線電,隨時監聽警方的動態,以備隨時衝現場。社會案件不一定好掌握,萬一漏了新聞,當天各家報紙寫了就你沒寫,就等著被長官叮得滿頭包。
突發狀況、沒有上下班時間是最惱人的。我經歷過很多次到了晚上十點甚至半夜,已經下班回到家洗完澡做好休息的準備後,接到一通電話又立刻衝出門採訪的慘況。我也曾經凌晨四點起床去魚市場,就為了採訪某市長候選人拜票的行程。有重大新聞時,待在警局寫稿寫到三更半夜也完全不稀奇。
說到這,不禁想起當我剛進報社第一週、還是個小菜鳥時,跟著前輩一起去跑線,他就帶我去消防局找官員聊天,一聊就聊到半夜十二點,我的內心都在偷偷啜泣。
其他還包括溺水案發生時蹲在溪邊癡癡等著消防隊搜救、對岸高官來台時在其可能經過的路線上守株待兔、奉命大老遠殺去社會案件當事人家採訪等等,各種疲於奔命說都說不完。做記者的那段時間,只要聽到路上有救護車或消防車經過,就會開始神經緊繃;直到離開報社很多年後,我還是不時會做噩夢,夢見自己又回去當記者,可見壓力有多大。
啊,別以為地方記者就是這麼噬血只會跑社會新聞。當年我只要有空還會跑去各國中小,找校長泡茶聊天。我個人滿喜歡經營文教線的,因為校園裡常常會有有趣的新聞可寫。
除此之外,地方民代、鄉鎮市公所、民間團體等等,也都是地方記者需要經營的人脈。消息來源對記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獨家和稿債壓力下,每天勤跑新聞是至高無上的守則。
地方之外,我也跑過財經線,雖然性質不同,卻有不同的壓力;這個就下次有機會再聊了。
因此,記者絕對不是只有抄新聞這麼簡單啊!(再次強調)
關於報導網友或鄉民的言論這件事,我認為不是完全不行。報導完某個新聞事件之後,可以在同一則新聞裡引用一些網友針對此事的看法;又或者是新聞來源是網路,但報導中要根據這個消息去做實際的訪查和延伸。只要做出來的成果是個言之有物、有省思或有意義的報導,那就是可接受的。
至於那些從頭到尾都是抄來的新聞,我也只能建議大家不要看,讓它們點閱低一些,而不要一邊罵又一邊看,媒體老闆也許就不會再讓小記者們這麼做了吧。
追蹤作者
►Facebook:沐謙
►Instagram:@muchienz_ig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7會員
109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也很誠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沐謙的小地方 的其他內容
我想看到這個標題,也許有人會說記者就是喜歡腥羶色什麼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沒看嗎,為什麼要去騷擾嫌犯或被害人家屬等等之類的。(雖然在我當記者的時候,還沒有與惡這部劇。) 我必須說,我也不想。而且是極度討厭。    
我想看到這個標題,也許有人會說記者就是喜歡腥羶色什麼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沒看嗎,為什麼要去騷擾嫌犯或被害人家屬等等之類的。(雖然在我當記者的時候,還沒有與惡這部劇。) 我必須說,我也不想。而且是極度討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近年來,中國政府日益加強對新聞自由的控制,不僅日常新聞報導受阻,連外國記者也受到迫害。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有些公民記者也被判刑,以致新聞報導變得乏味。實際上,媒體的社會角色已難以為繼,而外國媒體的記者也感受到過去所未有的威脅。
Thumbnail
我當了記者、新聞主管、廣播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文字、口說、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水準,雖然常常會興起寫部落格的想法,但都是註冊後 貼個幾篇文章,然後就不了了之 如果連我職涯一開始當記者,後來當過上市公司的公關、行銷、企業高階主管,都不知道該分享什麼給別人,我相信有更多人也會覺得「我要寫什麼?」
Thumbnail
出書的緣由……突破逆境的人生思考! 勵志出書:林閔政的故事   「老師,謝謝你!因為看了你的故事,讓最近無薪假的我,心情好一點…」、「原來有人的故事和我很像!」千百種職場就有千百種故事,雖然主角不同,但一樣的是我們都曾陷在痛苦中…   這二年因疫情,很多人碰上職場的黑暗期,無薪假、資遣、減薪、
Thumbnail
我看了邂逅她的少女時代,裡面的有一位女性狗仔為了不擇手段想要摧毀一個名人,所以我知道記者狗仔都是一個樣,每一位記者狗仔,往往報導的新聞全都是虛假,他們靠著不擇手段賣虛假報導。 不管一切抹黑網紅名人受害者還在他們身上潑屎潑糞。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我一直覺得資訊太多了。我們每天會不斷地從網路上得到資訊,那一部分是被動的,譬如說,那些最有熱度的新聞事件,他們會突破我原來已經關注的領域,在各個社群網站的河道朝我的方向衝過來。這並不是說我選擇性地看或不看就能夠去避免的。
Thumbnail
新聞業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新聞事實的敏銳度,還需要非常強大的心理素質,他說,許多人進入新聞業後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力,因為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和付出的行業。
Thumbnail
上週停訂報紙,也解除追蹤,把電子報設定去垃圾桶。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近年來,中國政府日益加強對新聞自由的控制,不僅日常新聞報導受阻,連外國記者也受到迫害。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有些公民記者也被判刑,以致新聞報導變得乏味。實際上,媒體的社會角色已難以為繼,而外國媒體的記者也感受到過去所未有的威脅。
Thumbnail
我當了記者、新聞主管、廣播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文字、口說、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水準,雖然常常會興起寫部落格的想法,但都是註冊後 貼個幾篇文章,然後就不了了之 如果連我職涯一開始當記者,後來當過上市公司的公關、行銷、企業高階主管,都不知道該分享什麼給別人,我相信有更多人也會覺得「我要寫什麼?」
Thumbnail
出書的緣由……突破逆境的人生思考! 勵志出書:林閔政的故事   「老師,謝謝你!因為看了你的故事,讓最近無薪假的我,心情好一點…」、「原來有人的故事和我很像!」千百種職場就有千百種故事,雖然主角不同,但一樣的是我們都曾陷在痛苦中…   這二年因疫情,很多人碰上職場的黑暗期,無薪假、資遣、減薪、
Thumbnail
我看了邂逅她的少女時代,裡面的有一位女性狗仔為了不擇手段想要摧毀一個名人,所以我知道記者狗仔都是一個樣,每一位記者狗仔,往往報導的新聞全都是虛假,他們靠著不擇手段賣虛假報導。 不管一切抹黑網紅名人受害者還在他們身上潑屎潑糞。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我一直覺得資訊太多了。我們每天會不斷地從網路上得到資訊,那一部分是被動的,譬如說,那些最有熱度的新聞事件,他們會突破我原來已經關注的領域,在各個社群網站的河道朝我的方向衝過來。這並不是說我選擇性地看或不看就能夠去避免的。
Thumbnail
新聞業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新聞事實的敏銳度,還需要非常強大的心理素質,他說,許多人進入新聞業後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力,因為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和付出的行業。
Thumbnail
上週停訂報紙,也解除追蹤,把電子報設定去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