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女人們要成長:讀《人類存在的意義》

    19世紀著名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說,「人類是活在自己編制意義的網上。」
    這句話指的是人擅長為自己找到生命的意義。
    所謂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這想必根據每個人想要的不同,就會有相異的答案。
    「尋找存在的意義」最大的存在就是讓自己成為喜歡自我的狀態,這想必就是很大的滿足。
    活著我們就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找到「對策」。
    愛德華威爾森在2014年出版《人類存在的意義》(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他從演化的角度來說明:人類存在在演化上來說是否有個冥冥之中重大的使命感?
    作為一個生物學家,他斬釘截鐵的告訴你:毫無意義。
    也許令人遺憾的聽到這個消息,如果我自己的存在是沒有意義那活著要做什麼?
    論及「意義」我們常說,意義通常有一種指向並且有意義的規劃。但從生活演化的角度來說,「偶然性」的演化反而是讓人類在短暫的兩萬年之間變成星球的主宰,這相較地球的存在下,人類的演化就像是一剎那的故事。換言之,人類的出現並非既定的時辰,也沒有一個偉大的造物主支配。
    如果就像愛德華威爾森所說,那麼重新為回到「意義」是什麼?
    我們可以如何去認識在社會裡的我?
    讀後我認為這本書提到幾個很重要的關鍵,可以讓我們有所借鏡,有以下重點:
    第一個是:學習謙卑。
    人類之於世界的存在是偶發的創造,這意味的生活中充滿無數的變數與不確定,偶然的少數行為或演化的結果會造成重大的演變,這是難以預測的。
    第二個是:愛德華所提出的「真社會性」。
    縱然這本書提到人文學科是種浪漫缺乏實證的空想,讓人有所對其科學至上的態度產生疑問。
    但他提到「真社會性」的概念卻是很值得認識。
    所謂「真社會性」指的是:一個社會群體, 他的成員與不同的世代之間,會彼此照顧幼兒,同時成員之間的分工作狀態會導致一個團體容易取得生存。特別是為了增進群體繁衍的機會,某些成員會放棄自身繁殖的機會,以獲得最大的繁殖成功機會。
    第三個是,對「親屬選擇」的總括生殖成就反擊。親屬選擇是一種「自私」的「利己」的行為,容易理解的是動物僅會幫助與自己血緣相近的親戚。他的目的在於為了傳承下一代的基因。「自私的基因」反而讓動物在演化上,更容易取得交配權以及生存的能力。同時,這樣的「自私」也出現在組織團體 中,形成組織團體的人也趨近對團體內部自私,以團體對抗個體競爭。
    既然是反擊,對於生物學家而言反擊在於尋找相異點,愛德華與其他科學家反擊以上的觀點來自於:他們認為「自私」不是生物演化的趨向,從生物的團體來看,生物是群體與群體之間著競爭與合作,生活在群體裡的生物為了更大的利益,與其自私反而會出現難以解釋的利他行為。
    當我們強調親屬選擇「自私」的那一面時,他認為「自私」只是其中一個面向。這在他的研究理論中,提出一個「多層次擇汰」,說得很拗口,說白了就是達爾文「天擇說」,只是多元性的天擇說。
    「多層次擇汰」主要是強調群體競合的模式,其次認為團體之間的生物 會建立關係,產生連結,並且創造經驗、合作。特別是群體間為了取得更大的生存的利他行為,會更容易形塑集體認同感。
    愛德華・威爾森窮盡畢生討論的精華,卻得出與他認為貢獻無幾的人文學科、哲學互相輝映、中心主旨互相輝映。他認為生命的演化對人類來說毫無意義,也認為演化中偶然、隨機成分大過於命定論,但他卻說明「自私」與「利他」這兩種行為模式是生物都無法避免,我想特別他是指回到人身上也是同樣的,這本書我認為是一本令人讀來不安且極具有挑戰性的一本書。
    我認為這本書值得一讀來自於三點:
    第一點,它點出生物抑或是人類, 在生命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更肯定的是無論貴賤,團體中的彼此利他的行為,產生的「道德」認同感有助於團體繼續生存。
    第二點,作者用他即為豐富科學知識且淺顯的文字,對不識數學運算的 讀者,找到一個認識當今生物科學認識的門路,為人文學科找到對話的機會。
    第三點,多層次擇汰重新讓人思考「自私」基因,對人類尋找伴侶以及追求技巧的反思與再思考。
    從這三點著手,我認為這本《人類存在的意義》是個很值得讓自己重新認識世界的可能,也留待讀者進一步的對一位舉足輕重生物科學家找出自己的質疑與挑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