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與自我開展的平衡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孝順是許多古老文化及宗教的教導,也是普遍社會或甚至是傳統國度運用法律約制的教條,因此孝順理應是好事,也就應該是施與授之間快樂的事,但為什麼卻會演變成有些人的憾事呢?
尤其在面對東方文化的成長背景下,社會或長輩習慣以倫理道德的架構,評價或甚至苛責下一代不順從或溝通不良的作為是不孝,讓身為子女者,如何在生活自主的能力範圍內兼顧孝道,是人生的一大考題,若再加上婆媳同住,在各層面上無法避免的互相牽制,如何能夠活出每個成員身心自在健康的生活品質,關鍵在於兩代之間如何互相給予空間與敬重的智慧.
如果兩代之間,任何一個成員,不由自主也無法改變自己想要控制家庭成員習性的慾望,則應以禮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與相關措施,儘量避免大量磨擦及傷害的機會,以人性化所能體諒互相關愛的角度,取代濫用孝道的權益而盲從的百依百順,則可避免人在心性上的失衡失控行為,來經營更圓滿和樂的家庭關係.
因時代少子的變遷,孝順的某些定義,已逐漸演化為-父母對子女提供過多單方寵溺的反操作現象,也容易形成子女習慣了不需主動提供照養父母,以及付出對等關愛與尊重的機會,而造成父母被兒女忤逆,導致身心失衡的創傷.
通常越親近者所造成的傷害越具毀滅性,因此學習如何對家人與伴侶,柔性表達最基本無目的性的愛與支持,來取代或降低情緒性言行的互相控制,是每個人必修的一門功課.但是,當身邊任何人無法合理性的對待我們時,也是我們心靈警覺成長更愛自己之時,從被錯誤的對待中,讓我們有領悟與智慧增長的機會,導向下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方向前進,而能成就自己經由人生的歷練找回屬於自己的自在,然後繼續啟動自己的心智,帶領生活周圍的人互相圓滿彼此的人生.
孝順與自我開展的平衡關係
avatar-img
1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核心價值 孝道,是中華文化中一個亙古不變的核心價值,它是每個家庭維繫親情的重要支柱。孝順,從字面上看,不僅意味著對父母的服從,更包含了理解父母的用心與體諒他們的感受。正如題目所言,孝首重在順,要體貼親心,這既是一種做人處世的智慧,也是一種讓家庭和諧美滿的必然選擇。 順從,不只是表面服
Thumbnail
在現代家庭中,對「孝順」的期待和實踐可能會出現矛盾,尤其在控制慾和情感需求的表現上,這使得家庭關係更加複雜。
Thumbnail
淨空老智者曾說,從前的人行孝比較深入,傻傻的做、傻傻的奉養,一切都是天經地義。孝是最大的德性,德守住了,代表根基穩固了,要開枝散葉、光耀門楣都沒問題。現代人正好相反,小時候很黏父母,依賴父母,當然也愛父母,長大結婚完全以另一半為主,父母的排序變得很後面,有時甚至顧及不上。一個家庭若是漠視孝,就是失了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儒家文化中「孝道」對個體自主性的限制,以及在現代社會對個體權利與自由的強調。從傳統的責任與家庭期望出發,分析了「孝道」如何影響子女的生活選擇與未來規劃。強調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應基於尊重和對話,以重建道德義務,平衡個體自主性與家庭責任。希望通過互相理解,促進家庭和諧。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Thumbnail
我們人人都要尊重倫理道德,從家庭教育開始,進而影響社會風氣穩定,那真正的孝順又是什麼呢? 孝順的意義 佛教孝道分為「世間的孝」和「出世間的孝」、通常世俗社會的人們對孝順父母的是世間的孝,大多以物質如飲食、衣服、湯藥、臥具、金錢等,盡自己的能力供養父母身體所需.使生活安隱,精神順暢,冬夏晨昏,誠心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核心價值 孝道,是中華文化中一個亙古不變的核心價值,它是每個家庭維繫親情的重要支柱。孝順,從字面上看,不僅意味著對父母的服從,更包含了理解父母的用心與體諒他們的感受。正如題目所言,孝首重在順,要體貼親心,這既是一種做人處世的智慧,也是一種讓家庭和諧美滿的必然選擇。 順從,不只是表面服
Thumbnail
在現代家庭中,對「孝順」的期待和實踐可能會出現矛盾,尤其在控制慾和情感需求的表現上,這使得家庭關係更加複雜。
Thumbnail
淨空老智者曾說,從前的人行孝比較深入,傻傻的做、傻傻的奉養,一切都是天經地義。孝是最大的德性,德守住了,代表根基穩固了,要開枝散葉、光耀門楣都沒問題。現代人正好相反,小時候很黏父母,依賴父母,當然也愛父母,長大結婚完全以另一半為主,父母的排序變得很後面,有時甚至顧及不上。一個家庭若是漠視孝,就是失了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儒家文化中「孝道」對個體自主性的限制,以及在現代社會對個體權利與自由的強調。從傳統的責任與家庭期望出發,分析了「孝道」如何影響子女的生活選擇與未來規劃。強調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應基於尊重和對話,以重建道德義務,平衡個體自主性與家庭責任。希望通過互相理解,促進家庭和諧。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父母不應以子女是否主動關心自己來衡量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在面對成年子女的問題時,父母應保持適當距離,給予愛和支持。隨著科技的進步,後親職時期的挑戰是和成年子女保持適當距離,並重新為自己的人生做規劃。
Thumbnail
我們人人都要尊重倫理道德,從家庭教育開始,進而影響社會風氣穩定,那真正的孝順又是什麼呢? 孝順的意義 佛教孝道分為「世間的孝」和「出世間的孝」、通常世俗社會的人們對孝順父母的是世間的孝,大多以物質如飲食、衣服、湯藥、臥具、金錢等,盡自己的能力供養父母身體所需.使生活安隱,精神順暢,冬夏晨昏,誠心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過去,人們常說:「天底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逐漸發現世界並非如此單純,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我們得知可惡的父母不在少數。不是從小狠心虐待,就是不當的管教,造成孩童心靈受創,影響成年後的人格發展。   古人也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現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