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臺灣漫遊錄

有使用過「買遊戲的遊戲」:Steam的玩家們,一定都有遊戲買了好久卻從來沒有玩過的經驗吧?對我來說,除了遊戲之外,在我的房間裡,還有許多買了好久卻從來沒有看的書。但,書買來不看,不止作者會哭,書本身也會哭的吧……
話說回來,因為家裡堆著許多還沒看的書,與文學相關的「閱聽筆記」,我也總是發布的比較慢一點;除了因為出版社的邀稿而事先完成的文章外,大多的類似貼文,總是在過了出版社的宣傳期之後才默默登場。反過來說,發布文章的初衷,除了在於紀錄自己的閱聽作品外,也是希望能夠用我自己淺薄的見解,盡可能地用不同的(但主觀的)角度,去推薦自己喜歡的作品給大家;所以如果過了宣傳期,我也在看完之後覺得應該要寫篇文章去梳理自己的想法,推薦給願意閱讀此文的各位的話,那應該就是一本值得推薦的作品吧。
是的,《臺灣漫遊錄》就是這樣值得推薦的作品。
《臺灣漫遊錄》是一本託名「青山千鶴子」的作品,講述身為日本小說家的千鶴子,於日治時期至西台灣巡迴演講,並接觸台灣飲食文化、認識隨行通譯王千鶴的故事。本書上市後,後續引發了一些爭議——據聞,有些文史工作者以為青山千鶴子真有其人,將本書視為新發現的史料,購書後卻發現其實是楊双子託名所著的「虛構小說」,為此感到被騙,氣憤難耐。
或許因為我不是文史工作者的關係吧,我覺得這件事很有趣。作為一個喜愛故事的人,我的臉書幾乎每天都會有大量的新書書訊冒出來,有些來自追蹤的出版社專頁,有些則來自作家朋友們自己的貼文。也因為這樣,有時候其實很容易錯過一些書訊;而《臺灣漫遊錄》在剛出版時,某種程度上也被我「錯過」了。直到四月中旬,因為本書的爭議,我的臉書河道再次浮出臉友、作者本人的相關貼文,我才認真去閱讀了一些文字、查了一點資料,最後告訴自己有錢的時候要把《臺灣漫遊錄》帶回家。
有些評論此次爭議的文章裡寫到,如果這本作品當初不託名包裝、不偽裝行銷,那或許才能吸引到真正的預設讀者,為作品帶來正面影響。不諱言,我想我的確就是那所謂的「預設讀者」。我對「楊双子翻譯的新史料」雖然包持一定程度的興趣,但在經濟能力的考量下很有可能不會選擇購買;但如果是「楊双子創作的新小說」,那就一定要看看了。
網路上有很多可以匿名評論的平台,為了打這篇文章,我進行了搜尋,也看到了一些「不堪入目」的評論。說那些評論不堪入目,是因為有許多人顯然連作品都沒有讀過,就拿上述的爭議事件來說嘴。實際上,看過《臺灣漫遊錄》後,我完全可以理解並認同作者託名創作的動機與意義。
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藉青山千鶴子之名,講述了日治時期「內地人」(日本人)與「本島人」(台灣人)之間矛盾、尷尬的關係,同時又隱喻著知識分子的對階級、性別、權力的偏見與傲慢,並指涉著感情中的權力關係……有些沒看書就跳出來評論的人,不解為何到了這個時代,還要虛構一個日治時代的故事;難道是在緬懷「日治的美好」嗎?我想,除了考究過往台灣的社會文化之外,《臺灣漫遊錄》也有著「借古喻今」的概念在;畢竟,即便日本不再是台灣的內地,那些知識與權力的傲慢,依然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更別說,建立於殖民概念上的「內地」,依然存在於某些人的心中。
而《臺灣漫遊錄》,就像楊双子的其他作品一樣,都並非只有一個面向可以討論;這本作品考證了許多日治時期就存在的台灣飲食文化,用十二種餐點品項串連起整個故事,也透過這些飲食述說著主角的心境,同時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到無比痛苦。
好想吃啊……
除此之外,也不能不提《臺灣漫遊錄》中的「百合」主題——畢竟,這可是楊双子的小說啊(笑)。我看過的第一本百合作品,便是楊双子的《花開時節》,少女之間青澀美麗的感情,讀來令人動容;而在《臺灣漫遊錄》中,青山千鶴子與王千鶴之間的情感,有著更深沉的意涵,卻也同樣美麗動人。在作者精湛的文筆下,即便異男肥宅魔法師(?)如我,也在閱讀的過程中眼眶泛淚,對真摯的情感感動不已。
對於那些沒看過作品就批評的「雲讀者」來說,他們很可能錯過了一本他們其實會相當喜愛的作品;對於尚在觀望、不知是否該買,或者跟我一樣不小心在宣傳期錯過了這本作品的朋友,《臺灣漫遊錄》絕對值得一讀。或許,你們在看完這本作品之後,也會像青山小姐一樣,不自覺地喊出:「哎咿呀哎咿呀,不可小覷不可小覷」吧。
不可小覷的楊双子
感覺很適合改編影視作品的、楊双子的《臺灣漫遊錄》,推薦給大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