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臺灣漫遊錄》——楊雙子老師的文學之旅與歷史反思

閱讀心得:《臺灣漫遊錄》——楊雙子老師的文學之旅與歷史反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編按:本文寫作於2020年。當時筆者有幸與楊双子老師對話,並得到老師的親筆簽名。本次將之前在巴哈姆特個人小屋的搬運至此,也恭喜楊双子老師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成為台灣文學史上第一人。
raw-image


書名:台灣漫遊錄

作者:楊雙子

一、故事大綱

這本書的主角是兩位有著相似名字的少女:一位是日本少女青山千鶴子,另一位則是台灣少女王千鶴。青山千鶴子是一位小說家,一直渴望來到台灣的她,因為出版社安排的宣傳活動而來到台灣,並與她的通譯:台灣少女王千鶴,建立了一段跨越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友情。

  王千鶴在許多人眼中,幾乎就是「完美少女」的代名詞:她精通日語、台語、客語、英語,甚至會說一點法語,擅長料理和家務,並且擁有淵博的學問。但這樣的她卻有一段坎坷的過去:她出生於台中的大家族王家,卻是妾室所生,從小就飽嘗人間冷暖,並且被非自願地安排了親事,文學,成為了她唯一的解脫。

  而與青山千鶴子的相遇,可以說是千鶴人生路上的大彎:被安排了婚事的千鶴,其實有著成為翻譯家的夢想,卻無力反抗時代與家族加諸其上的命運。然而千鶴子的出現,卻讓她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千鶴子儘管同樣身為女性,卻選擇不屈服於外界的眼光,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raw-image


二、讀後心得

最初和這本書相遇,是因為媽媽在誠品買了這本書,沒想到我一看手就像著了魔,一頁頁地來到了最後。

  整本小說看似充滿青澀少女的純粹與溫馨,但作者卻試圖處理一個更大的議題,那就是隱藏在大時代下的不平等:有性別的不平等(日治時代女性的地位),也有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不平等(王千鶴不斷地被日本人質疑、辱罵),但作者卻用美食和美景來包裝這些議題,讓人在享受佳餚的同時,又能不知不覺吸收這本書背後的龐大訊息。

  作為全書的主要視點,千鶴子這個角色無疑象徵著當時反抗大時代價值觀的日本知識份子:她熱愛文學,痛恨日本政府的侵略與殖民政策,並且對生活中的不平等相當敏感。但就連這樣的她,也在不知不覺間,以殖民者的傲慢與獵奇看待台灣的事物。

  與千鶴子相對的,是台灣籍的通譯王千鶴,千鶴同時扮演了兩種弱勢群體的角色:一是父權社會中的女性,二是被殖民的台灣人。她知識豐富,還會說五種語言,如果出生在一個沒有性別和種族框架的世界,她勢必能有很好的發展,然而造化弄人,她出生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又是個台灣人,這種雙重不利的身分讓她的生涯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故事中,兩人常常一起吃飯、玩樂,看似融洽、對等的關係,其實有著微妙的層級:小說家與翻譯,台灣人與日本人。這樣的不對等讓兩人的關係始終尷尬:看起來是很好的朋友,但始終存在著一層薄紗。

  最後,薄紗被撕破了,兩人在一次的爭執中,撕開了這層假象。

  在此,作者巧妙地安排了美島愛三這個角色作為台日之間的橋樑:美島愛三是個灣生,也就是出生在台灣的日本人,對日本人來說,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不同;對台灣人來說,他們是日本人,不同於大多數的漢人和原住民,這種複雜的遭遇,讓美島愛三更能夠同理王千鶴的遭遇。雖然他只是個局外人,卻比千鶴子更能理解千鶴的心情。

  雖然台灣已經脫離日本統治許久,但日本對台灣的影響至今仍深深地刻印在這塊土地的DNA中,而五十年殖民統治的功過,在台灣仍然是一大爭議,我們該怎麼看待這五十年的歷史?這本書似乎是楊雙子想要告訴我們的答案。



avatar-img
蔚藍Azure的沙龍
33會員
61內容數
這裡是蔚藍的歷史透視鏡,一個以歷史、時事議題與日韓文化觀察為題材的沙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蔚藍Azur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能想像,我們在大學四年學習的知識或技能,在未來有可能都會失效或是被AI取代嗎?這看似危言聳聽的論點,實際上正在我們的未來逐漸發生,然而,世界上主流的教育體系仍尚未完全準備好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的未來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或許本書的內容,以及密涅瓦大學的經驗,能給我們一些可能的方向。
近年來,ADHD的患者逐年增加。根據專家研究,在台灣,ADHD的盛行率約為5~10%——也就是說,台灣至少有大約一百到兩百萬人有此症狀。本書作者秦郁涵便是一位ADHD患者,她在就讀五專時確診了ADHD,並因此立志成為特教老師幫助更多跟她一樣的人。本文便是對於其著作的閱讀心得,以及給患者的一些小建議
或許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他們有淵博的知識,常讓人覺得聰明,卻又有著講話白目、不懂察言觀色、生活白痴的特點。另一方面,他們的肢體動作不協調、也常常聽錯話,讓人哭笑不得。事實上,這樣的人可能是未被發現的非語文學障者。本書作者患有ADHD與非語文學障,也因此她更能同理障礙者,並以「特教」為她的人生志業。
你能想像,我們在大學四年學習的知識或技能,在未來有可能都會失效或是被AI取代嗎?這看似危言聳聽的論點,實際上正在我們的未來逐漸發生,然而,世界上主流的教育體系仍尚未完全準備好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的未來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或許本書的內容,以及密涅瓦大學的經驗,能給我們一些可能的方向。
近年來,ADHD的患者逐年增加。根據專家研究,在台灣,ADHD的盛行率約為5~10%——也就是說,台灣至少有大約一百到兩百萬人有此症狀。本書作者秦郁涵便是一位ADHD患者,她在就讀五專時確診了ADHD,並因此立志成為特教老師幫助更多跟她一樣的人。本文便是對於其著作的閱讀心得,以及給患者的一些小建議
或許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他們有淵博的知識,常讓人覺得聰明,卻又有著講話白目、不懂察言觀色、生活白痴的特點。另一方面,他們的肢體動作不協調、也常常聽錯話,讓人哭笑不得。事實上,這樣的人可能是未被發現的非語文學障者。本書作者患有ADHD與非語文學障,也因此她更能同理障礙者,並以「特教」為她的人生志業。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這是帶有惡意的詛咒信性質虛構怪談。 這是虛構的創作故事,大家看看就好噢~原故事為知名怪談「昔田舎で起こったこと」 (完整故事如下‼️) 這是第一次跟人講這件事,如果有空的人就看看吧。 先說好,文章很長,文筆也可能很爛,沒有任何情色內容。 而且我大概不會回覆,我真的沒有太多時間。
在古道具展看到一顆像哆啦A夢一樣可愛的鈴鐺,當下覺得「啊這也太可愛了吧」,毫不猶豫就買回家。 誰知道,自從它來到我家,夜裡有時候就會聽見鈴聲響起……像是從那天起,就有什麼東西悄悄跟著我了。 這次我乾脆把這顆詭異的鈴鐺,做成哆啦A夢風的項鍊,自己都越來越有感情。 結果在家裡戴著走廊上走來走去
這是帶有惡意的詛咒信性質虛構怪談。 這是虛構的創作故事,大家看看就好噢~原故事為知名怪談「昔田舎で起こったこと」 (完整故事如下‼️) 這是第一次跟人講這件事,如果有空的人就看看吧。 先說好,文章很長,文筆也可能很爛,沒有任何情色內容。 而且我大概不會回覆,我真的沒有太多時間。
在古道具展看到一顆像哆啦A夢一樣可愛的鈴鐺,當下覺得「啊這也太可愛了吧」,毫不猶豫就買回家。 誰知道,自從它來到我家,夜裡有時候就會聽見鈴聲響起……像是從那天起,就有什麼東西悄悄跟著我了。 這次我乾脆把這顆詭異的鈴鐺,做成哆啦A夢風的項鍊,自己都越來越有感情。 結果在家裡戴著走廊上走來走去